民国年间的“屈原保卫战”,胡适: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适胡说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民国年间的“屈原保卫战”,胡适: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适胡说

null

屈原的影视形象

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据说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但是在民国时期,有的学者却怀疑屈原可能并不存在,这似乎也给端午节存在的合理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史记》中所载的屈原生平

关于屈原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非常有才华却遭到小人嫉妒诋毁,楚怀王受这些谗言蒙蔽,于是亲近小人,罢免并疏远了屈原。

null

司马迁雕像

屈原被罢免后的不久,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便与楚国约为合纵联盟,一起对抗强秦。但效忠于秦国的张仪假装脱秦投楚,以厚礼蒙蔽楚怀王,他对怀王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如果楚国能与齐断交,秦国愿意献上六百里土地。”贪心的楚怀王同意了,但他派使臣去秦国接受土地时,张仪却诡辩说当时约定好的是六里土地。楚怀王大怒,派兵讨伐秦国,结果兵败如山倒。后来,秦国拿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恨极张仪,于是对亲国国君说他不要这些土地而要张仪,张仪到楚国之后,重金贿赂楚国的权臣靳尚和宠姬郑袖。二人在楚怀王说尽了张仪的好话,而楚怀王居然也被二人蒙蔽,放走了张仪。此时的屈原已经被疏远,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楚怀王说为什么要放走张仪,放走之后必有大患,楚怀王这才醒悟过来慌忙派人去追,但也于事无补。

null

战国时期地图

再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楚军大败。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希望怀王可以到秦国共商大事,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力劝怀王前往秦国。楚怀王最终决定入秦,但一入秦境,秦楚怀王便被扣留了,秦国一次威胁怀王,强求他割让土地。怀王十分愤怒,不愿听秦国的威胁,最终死在了秦国。项羽的谋士范增曾言:“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说的便是这桩往事。楚人如此痛恨秦国,所以便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的流传,项羽以楚国大将后人名义起义,也因此得到了众多楚人的支持。

楚怀王死后,他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任用子兰为令尹。屈原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十分怨恨他,子兰得知后,令大臣们在顷襄王面前说尽了屈原的坏话,于是屈原被放逐。在这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坏境下,屈原不肯随波逐流,最终怀抱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百姓十分敬佩屈原,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就把米团投入江中,后来便演化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null

屈原画像

二、民国时候的“屈原否定论”

现在的我们,大多认为屈原是真实存在于战国的一个人物,但在民国时期,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术大家却十分怀疑屈原是否存在,比如说胡适。

最早否定屈原存在的是叫廖平的一个经学家,他师从张之洞,在经学上造诣极深,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便是剽窃他的文章。廖平1912年所著的《楚辞讲义》中提出《楚辞》并非屈原所作,“《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他还认为司马迁所作的《屈原列传》也非原文。

null

电视剧《思美人》中马可所饰演的屈原

胡适在廖平基础上继续质疑屈原的存在。1922年胡适在《努力周刊》上发表了《读<楚辞>》一文。首先,他对最早记载屈原事迹的《史记》产生怀疑,他认为,“《史记》本来不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其次,他认为传说中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汉以前,因为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是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依胡适所见,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公同类,也就是说有关屈原的事迹是被后人“发明”出来的。

null

胡适先生

不过也有学术大家是极力批判“屈原否定论”的,比如说郭沫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屈原保卫战”。和郭沫若一样坚信屈原存在的,还有陆侃如、游国恩、周而复、姚雪垠等人。为了反驳“屈原否定论,”郭沫若根据《离骚》、《哀郢》考证出屈原生卒时间,还确认了屈原的诞生地。郭沫若的文章,论证了屈原不仅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怀疑派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是非常不科学的。

null

郭沫若先生

三、“屈原否定论”的起因

“屈原否定论”的出现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关于屈原,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的《史记》之上,而屈原所在的战国中晚期的作品中皆不曾见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如《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公孙龙子》等一系列书籍皆无屈原名字的出现。而《史记》又有后人增补、窜入之嫌,《屈原列传》一篇中也有前后矛盾之处,所以上面关于屈原的记载不可全信。

但是仅凭以上原因就否定屈原是非常主观的,白起、蒙恬与屈原同处战国,他们也不见于战国的图书典籍,而始见于汉代图书,难道也要否认他们的存在?这种现象其实在先秦史中是比较常见的,有学者将之称为“先秦人物史料的‘年代隔越’”问题(详见参考文献1)。

文史君说: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才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他的一生,“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在举世皆醉的世界里,屈原孤独而又痛苦,唯有死亡可以带给他解脱。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或许是屈原最大的悲哀。

参考文献:

1、熊贤品:《“屈原否定论”的史料学思考》,《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12月。

2、墨青:《上世纪80年代关于屈原问题的大论争》,《文史杂志》。

3、胡适:《读<楚辞>》,《胡适文存二集》,1922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少年何愁)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