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曾国藩为什么用人用笨人,打仗也打笨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张宏杰:曾国藩为什么用人用笨人,打仗也打笨仗?

null

曾国藩用人用笨人,打仗也打笨仗。

湘军的作战原则非常能体现曾国藩的性格特点,那就是“以静制动”,“自固为本”。

太平军作战是颇有谋略的。张德坚撰的《贼情汇纂》中说,太平军“山川形势,颇能谙习。虽不读书,周知兵法,然背诵作机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势,盖盗亦有道也”。太平军“熟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用兵颇有纪律,诡计百出”。

确实,太平军在与清军的作战中,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总是能够避实击虚,“审势度力”,“灵变应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太平军在作战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胁裹大量民众为兵源,造成漫山遍野、声势浩大的样子,让敌人目眩神迷。太平军每占一地,常习惯将百姓的房屋烧毁,然后掳掠无家可归的民众一同撤走。打仗的时候,经常把大量流民驱上前线以壮声势,刚刚和他们交手的人,很容易被他们的阵势吓倒。后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之所以在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失利,就是因此:

与此贼战有两难御者:一则以多人张虚声,红衣黄旗漫山弥谷,动辄二万三四万不等,季洪岳州之败,梧冈樟树之挫,皆为人多所震眩也;一则以久战伺暇隙,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又进,顽钝诡诈,揉来揉去,若生手遇之,或有破绽可伺,则彼必乘隙而人,次青在抚州诸战是也。二者皆难于拒御。 

那么,曾国藩以什么战法对付太平军呢?

笨人曾国藩的战术方法就是六个字,叫做“结硬寨、打呆仗”,或者叫“打死仗”。曾国藩后来自己总结说:“十馀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这种打仗风格,用一个字总结,就是“笨”。

null

怎么个笨法呢?我们先来看这个“结硬寨”。

湘军行军打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最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

湘军行军,是半天行军,半天扎营。“以昼四十六刻率之,行十六刻而三十里,其十六刻以筑营垒,余十二刻而后昏暮,则神暇形壮,可以待敌。故百里而趋利者蹶,此军家之大忌也。”湘军行军作息表,是每天要花四小时行军,走三十里。然而就不走了,干什么呢?再花四小时挖沟修墙。

每天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都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两出道深沟,沿着这个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营墙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确要求:“作壕之法,外内重设,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就是说,外面的一条壕沟宽要达两米,深要近三米。里面的一条,尺寸减半。“作墙如城,其高七尺,其厚六尺,子墙半之”,营墙也是两层,外面的一层,高两米多,宽两米。里面的一道尺寸减半。

修好之后,晚上再把军队分为三班,两班睡觉,一班轮流站岗。这叫“站墙子”。

这种做法确实极为笨拙,因为修墙挖壕是极为费工费力的事。这样,湘军就从一支军队变成了“民工建筑队”,行起军来如同蜗牛爬行一般,每天行程不过三十里。

湘军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刚刚成军出战的时候,湘军没有经验,营地扎的不牢,在岳州湘军的营盘曾受到太平军的突然袭击,遭遇了严重损失。所以曾国藩总结经验,提出的应对之策就是“扎硬寨”、“站墙子”。

咸丰九年,李鸿章刚到曾国藩大营,跑到前线学习军事技,见湘军每天做的不过是挖沟砌墙站墙子这一套,很不以为然,亊后对人说:“吾以为湘军有异术也,今而知其术之无他,惟闻寇至而站墙子耳。”

其实曾国藩一生做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实,做得牢靠。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曾国藩打仗的第一秘诀是“稳”,先立于不败之地。军事首重“自固”,就是先要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到争取胜利。因为军事不比别的事情,不容许你犯错误,一犯错误,可能生命就没了,没有改正的机会。所以他才要扎硬寨,保证军队先生存下来。

曾国藩一生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每次打仗,他都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