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太后大军压境,要一举灭掉宋朝,结果此人站出来押着皇帝上阵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辽国太后大军压境,要一举灭掉宋朝,结果此人站出来押着皇帝上阵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在古代封建王朝,危机时刻往往会有人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救国于水火之中,创举世之功勋。例如,土木堡之后,明英宗被俘,明廷混乱不堪,兵部侍郎于谦力挽狂澜,击败瓦剌骑兵,保卫住了北京城。

null

公元1004年的北宋,同样有一位勇敢的大臣,在辽国举兵压境之时,他没有仓皇退却,他牢记着自身的使命,这位仁兄就是名相寇准。史料记载“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当时真宗在朝,辽国萧太后率领20多万军兵,大举入侵宋朝国境,宋廷为止震惊。很快辽兵围住了瀛州,此地已经离着京城开封不远了。平素冷静的真宗赵恒也慌了手脚,京城开封在开阔的平原,基本无险可守,只有天然的屏障黄河,不过是时冬日,黄河将很快结冰。

null

辽国一旦突破边境防线,将是一马平川直抵都城。很多大臣都开始打包行李准备逃跑,真宗是一国之君,如果他放弃了抵抗,整个帝国将很快土崩瓦解。边境的士兵还在顽强抵抗,整个国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赵恒身上。

首先皇帝身边的两个近臣发言了,参知政事王钦若、枢密副使陈尧叟等人建议皇帝南迁。集贤殿大学士寇准马上严词否定了这两人的言论,并极力要求皇帝亲征,只有这样才能化险为夷。

史料记载“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null

(寇准,外号寇老西儿)

御驾亲征可以振奋士兵士气,想来一国最高君主都身先士卒,当小兵的自然奋勇杀敌。好比明成祖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巩固了北方防线,游牧民族各部先后被降服,取得伟大成就。在寇准的强烈要求下,真宗赵恒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

辽国士兵为什么那么英勇无畏,在边境屡次遭遇顽强抵抗,损兵折将数万人,仍然一往无前,不畏生死。因为其萧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绪就在军营中,萧太后一生都以强硬著称,每次大战必定亲征,很少妥协,以一代女流统兵数十万,和宋军对峙,辽兵为此甘愿以死报国。

null

(萧太后)

赵恒在出征之后,又再次犹豫了,就在黄河边上,一方面是赵恒心中有些动摇,另一方面就是身边的一些大臣还在散布逃跑的言论,寇准再次站了出来。

“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这次寇准的劝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宋真宗赵恒不再犹豫,直接奔赴澶州。此时的辽军也兵临城下,宋军仍旧在誓死抵抗,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弹丸小城澶州,开始了最终的博弈。

“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null

(澶州之战)

真宗到达澶州,众兵将看到了皇帝的黄罗伞盖,顿时呼声震天,几十里外都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喊声,辽军被震慑到了,再也不敢向前一步。此后宋军声威大震,并在之后的战役中大获全胜,逼迫萧太后在谈判书上签字。

寇准无疑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功臣,用他那并不强壮的臂膀,挑起了国家的重任,挽救了帝国危局,也给两国百姓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光景。可以说寇准用一己之力给大宋帝国续命300年了,也因此寇准被后人称之为大宋第一贤相。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四十》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