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与历史的差异——人才济济的曹魏政权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演义与历史的差异——人才济济的曹魏政权

若是提到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时代,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不是春秋战国,也不是五代十国,而是家喻户晓的三国。而这一段历史之所以能吸引如此之多的眼球,让广大人民群众刻在脑海里,都是拜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所赐,别看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却道尽文士的风流,武将的彪悍,并将残酷的战争用极具戏剧化的笔墨描绘出来,把这一段往事酣畅淋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心驰神往。

null

【《三国演义》的影响根深蒂固】

不过,小说毕竟不是历史,书中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提到名仕武将便会想到卧龙、凤雏与五虎将,而许褚张辽则相对寡为人知,当然,近些年一些电视剧也开始着重展现曹魏阵营的人物,比如司马懿,不过相比蜀汉还是略逊一些,所以,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当时最大的势力——曹魏阵营中的谋士究竟是怎样一副面貌吧。

null

【手持羽扇的诸葛亮形象】

郭嘉——负俗之人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其早年经历虽并未记载于陈寿的《三国志》中,但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引用了《傅子》的一段话可以看出,青年时的郭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狂妄boy,他年少有大志,却没有在战乱年间广交天下豪杰,而是只和他认为有才能的人结交,至于那些他认为平庸的人,他理都不理,恃才傲物性格,再加上平时的行为不检点,说他狂妄真是一点没错。不过郭嘉有他狂妄的资本,其本人的能力深得后来的主公曹操认同,在赤壁之败后直接说出“倘若奉孝在此,我何故惨败”的惋惜之语。

null

【放荡不羁的郭嘉形象】

不过郭嘉并非一开始就得到了枭雄曹操的垂青,在此之前他还跟过袁绍,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袁绍这个人成天整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其为人既不得要领又不果断,于是他萌生退意,所幸当时是乱世,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公,你若是有一技之长与经略之志,有的是广阔天地任你闯,对于郭嘉这种人来说,更是说走就走,于是他麻利的卷上铺盖,跑回老家,一边跟歌舞妓厮混,一边等待着自己配得上自己的主公。

null

【影视剧中的袁绍形象】

在赋闲了足足6年之后,郭嘉迎来了命运的转机,恰逢曹操急需一位人才替代自己亡故的谋士,便写信给荀彧,于是在荀彧的引荐下,他得到了曹老板面试的机会,双方见面交谈后均觉得非常满意,曹操觉得郭嘉一定能帮自己创下大业,而郭嘉则觉得跟着这个老板自己能够尽情发挥,放飞自我,两人一拍即合,郭嘉二话不说,当即收拾行囊,跟着第二代老板走了。

郭嘉投靠曹操的时候,正是其集团的发展期,当时的曹操已经击败了张邈集团,夺取了兖州作为根据地,并且控制了汉献帝,在政治上有了巨大优势,可以说称霸天下的条件已经具备,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曹操的邻居是当时最庞大的袁绍集团,且背后又有盘踞徐州的吕布在虎视眈眈,所以曹操被牢牢钉死在了兖州,别说如何扩张,就连保命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危机同样蕴含机遇,郭奉孝也因此迎来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null

【盘踞徐州的吕布】

就在国家准备大展拳脚之时,恰好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唤作刘备,深谙处世之道,所到之处民望极高,而且身上有着皇室正统身份,影响力不容小觑,他的到来让曹操极为犯难,一方刘备的投靠能吸引更多人才,另一方这位有着英雄之志的人,很可能将来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针对这个问题,谋士们也分成了两派,曹操不能决定便问计郭嘉,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明白他是一位求贤若渴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形势,任何帮助都是必要的,便细致分析杀死刘备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听了郭嘉的分析后,曹操果然非常满意,决心接纳刘备并让其驻扎在小沛一带限制吕布。郭嘉的首次献策就暗和了老板的想法,无疑给他的仕途起了一个好头。

null

【刘备同曹操煮酒论英雄】

之后的岁月里,郭嘉又屡屡给出正确的决定,如当曹操久攻吕布不下想要放弃时,郭嘉让他再挺一挺,最终消灭了吕布集团,为曹操同袁绍的决战扫除了后顾之忧;在同袁绍集团决战之前,郭嘉又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安定军心,也坚定了曹操同袁绍展开决战的决心,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曹操遭到袁氏余党的顽强抵抗时,郭嘉又提出放缓进攻压力,成功引出袁尚、袁谭二人的矛盾激发,最终分而击溃;而当曹操想要远征乌丸遭到手下大多数人的反对时,又是郭嘉力挺曹操,同行期间献策急行,终剿袁党,破乌丸,奠定曹操集团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可以说郭嘉的这一系列献策让他在曹操心中地位飞速直上,可惜的是天妒英才,郭嘉还未有进一步的功绩,便病死在远征乌丸的途中。

null

【曹军最终大破乌丸】

纵观郭嘉一生,其谋略皆以最终的胜利向世人展示其正确性,而对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官渡之战以及远征乌丸,更是敢于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终为曹操争得霸主地位,虽有“负俗之讥”、“不治行检”的缺点,但这并不妨碍一个卓尔不群,风流轻狂的谋士在青史为自己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贾诩——为自己谋

当然,曹操是一位爱才之人,他的手下不可能只有郭嘉一位才子,而贾诩便是其中一位,他字文和,是凉州姑臧人,是曹魏集团的又一重要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其与荀彧、荀攸合列一传足可见其地位之高,而其奇谋百出、算无遗策的特点,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并且他还有“三国第一毒士”的称号,可以说是一位“奇”才了。

null

【曹操爱才,举世皆知】

贾诩的奇不光在其聪明才智上,还在于他的发展之路不同于常人,作为一名人才,他也面临过择良木的纠结,虽然一生侍奉多主,飘摇不定,却意外的没有像吕布那样被叫三姓家奴,并且还得以善终,这样奇特的人生轨迹不得不说和他的处世之道有关,那他究竟是如何为人处世的呢?我们不妨从史料中他的人生轨迹中来管中窥豹。

null

【影视剧中贾诩形象】

贾诩年少时就显得与众不同,一次他与同伴出游,遇土匪劫持,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他却非常镇定,对土匪说他的外公可以拿大笔的钱来赎他,并且撒谎他的外公是以铁血残暴著称的段颎,他既未怯于土匪,也不以胡诌的身份颐指气使,而是平静的说出,更显威慑力。结果自然是绑匪慑于段颎凶威,将其礼送出境,不过同行之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全被土匪杀害,有人可能会好奇了,贾诩为何没有救他们?这就和他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了,虽然他捏造的身份糊弄住了土匪,但过多的要求反而会让土匪的想法产生转变,所以,为了自己他只能牺牲他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诩临危不乱的能力以及利己的核心思维核心,而这也与他西凉出身,不修儒学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null

【古装剧中的山匪】

而他的这些特点也为他日后辅佐主公的套路奠定了基础,在李傕、郭汜旗下时,为保全自身,其建议二人攻打长安,造成十数万人的生灵涂炭,天下正式进入混乱时期,毒士之称由此而来;在张绣帐下时,他摆了曹操一道,杀死了其子曹昂和悍将典韦,而后又审时度势奉劝张绣归顺曹操;在曹操阵营的贾诩则极其低调,几乎不主动献计,但他对官渡之战的认知,以及巧妙瓦解马韩联军,还有旁敲侧击建议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都彰显出他谋略的奇妙之处。

null

【贾诩献计张绣】

如此功利主义又心狠手辣的谋士,加上所遇主公多不长久,故而常被人苛责,不过细细考究,就不难发现,他的利己其实是无奈之举,深处乱世之变局,很多事情并非是贾诩小小的个人所能控制的,而他的际遇注定了他要功利,因为作为一个凡人,他首先考虑的必然是为了活命,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这个凶险的世道获得善终。

荀彧——治世良臣

当然,曹操手下的谋士们并给都是奇人、狂人,也有稳重的正臣,推荐郭嘉的荀彧就是其中一位,他字文若,是颍川颍阴人。和其他谋士的鬼谋神算不同的是,荀彧一生好像并没有什么惊世谋略。但无论曹魏阵营的谋士如何满腹韬略,才气逼人,文官集团的一把手始终属于荀彧,陈寿认为其有“王佐之风”,而司马光更是推崇,认为其辅佐曹操犹胜管仲辅佐齐桓公。

null

【直书觐见的荀彧】

这也并不奇怪,荀彧与其他谋士不同,他的能力不在谋、术,而在为臣、治世之道上,因此荀彧的一生,多留守后方,替曹操打理家业,管理偌大一个集团,使其日渐强盛这种名相才能做到的事,荀彧做到了,而且不光如此,荀彧还有独到的识人眼光,他为曹操举荐了如郭嘉、程昱、钟繇这些人才。除了能力高,他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高尚人格也令曹操阵营中的文官为之折服,直到荀彧去世,文臣中也没有官员的地位超过他,所以称其为王佐之才并不为过。虽然对于荀彧是否一心扶汉这点,我尚且存疑,但这并不影响荀彧一身正气,浩荡巍峨的文臣形象。

当然,曹魏阵营的名士远不止这三人,还有如荀攸、程昱等,他们皆有非凡的谋略功底以及迥异的才情性格,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能帮助曹操称霸北方,力压蜀汉、孙吴。毕竟小说不是历史,若真如《三国演义》那样的情况,最后夺得天下的为何不是主角蜀汉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