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踩着盘子和鼓跳的舞蹈吗?2000年前非常流行,如今很难见到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你见过踩着盘子和鼓跳的舞蹈吗?2000年前非常流行,如今很难见到

画像石几乎就是一部活着的关于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类关于汉代人娱乐生活的画像题材尤为引人注目,总称乐舞百戏,包含舞蹈、杂技及幻术等。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种在汉代极为流行的舞蹈——盘鼓舞。

一、何为盘鼓舞

盘鼓舞,是将盘或鼓放在地上,由舞蹈艺人在鼓、盘之上或者环绕鼓、盘进行表演的舞蹈,是汉代非常著名的舞蹈之一。因为文献中经常出现七盘的字眼,如“历七盘而屣蹑”“七盘陈于广庭”,所以又被称为“七盘舞”。

null

盘鼓舞

不过,关于盘鼓舞的起源已不可考,推测可能是由楚国的祠神乐舞而来。楚国其俗是“信鬼而好祠”,祭祀时一定要“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汉代是由起于楚的刘邦等人建立,刘邦好楚歌楚舞,汉代的乐舞因而也蒙上了楚地的色彩,盘鼓舞由此发展而来是很可能的。

盘鼓舞是汉代达官贵人、豪富吏民在宴客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助兴舞蹈节目,至于它最初的兴盛状况,史籍中并无相关记载,从考古实物来看,并不晚于王莽时器,其流行程度大概只有今日的广场舞可以媲美了。

null

影视剧中的汉代舞蹈

盘鼓舞使用的道具是盘、鼓,组合很随意,有的是盘鼓并用,有的是有鼓无盘,有的是有盘无鼓。盘、鼓并用的,最多的达到八盘一鼓、七盘二鼓,最少的则是一盘一鼓,至于有鼓无盘的,有的多至五鼓,有的少至一鼓。盘、鼓的数量并不固定,依照艺人技巧的高低、舞蹈动作的繁易程度而定。盘通常是倒扣在地上,也有仰置的,只是后者不太多见,可能这种形式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二、盘鼓艺人

在汉代,有大量从事盘鼓舞的表演艺人,男女皆有,甚至还有不少儿童。因为盘、鼓的数量及陈列位置并不固定,所以舞蹈动作并非千篇一律,风格也大不相同。总的来说,女性盘鼓艺人的舞蹈风格偏于技巧,柔中带刚,而男性盘鼓艺人的舞蹈风格注重力量,姿态雄健豪放,尽显刚强之美。

null

今人部分还原的盘鼓舞

不过,不管是哪种风格的盘鼓舞,其共同的要求是艺人且歌且舞,并用足蹈击鼓面,“更递蹈之而为舞”,集歌、舞、蹈鼓击节三者为一体,所以有盘无鼓的表演形式很少见,最常见的是盘鼓并用或者是有鼓无盘。

盘鼓艺人在献艺时,对装束有特殊的要求,通常是上身着长袖罗穀舞衣,如张衡《舞赋》云:“袭罗穀而杂错。”曹魏时,曹操的从弟曹洪大摆酒宴,便令“女倡著罗穀之衣蹋鼓”。这些舞女所着罗穀之衣质地很轻薄,甚至有裸体之嫌,引起在场官员杨阜的不满,指责她们有伤风化。

null

东平汉墓壁画——盘鼓舞

艺人下穿长袴,脚着长屣。长袴下端塞在屣中。长屣与今日的长靴有些类似,还有大量的彩色纹饰,十分漂亮。卞兰《许昌宫赋》说这些艺人是“振华足以却蹈”,便是明证。从出土资料来看,男性艺人往往带冠,有的冠上还有两条长带,跟随舞蹈节奏来回飘动,其舞衣质地似乎比女性的要厚实一些,也是长袖。

三、盘鼓舞的奥秘

盘鼓舞本身是以独舞为主,群舞表演不太多见,即便是群舞演出,也是按照“合场递进,按次而俟”的形式单人逐个上场演出。这种表演形式在山东嘉祥武氏祠中较为多见。不过有一种特殊的盘鼓舞表演方式,就是两人叠加进行表演。一人双手按鼓,全身凌空倒立,另有一儿童在其脚部单手倒立,下肢弯曲,贴近腹部,另一手向前伸直,表演其他动作。这种表演形式对艺人的力量和平衡要求较高,难度很大。

null

盘鼓舞(山东嘉祥武氏祠出土)

盘鼓舞是一种活动强度很大的舞蹈种类,舞蹈艺人不仅要在盘、鼓上来回跳跃,蹈击出有节奏的鼓声,还要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迫于急节”时,艺人“似飞凫之迅极,若翔龙之游天”,在连续急速向前跳跃中蹋鼓而舞;节奏舒缓之时,则如“翩鷣燕居”,动作轻柔舒缓。

最令人惊异的则是,那些技艺高超的艺人可以“却蹈”而舞,即在退却中蹈鼓而舞,“若将绝而复连”,能达到“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的程度。也就是他们蹈鼓的节拍仍要中节,不能凌乱,两足不能并立于同一鼓面上,前足蹋在前鼓上时,后足要恰好蹬离后鼓,双足连续跳跃不绝,其难度不可谓不大。

null

汉代舞蹈《相和歌》,算是今人能部分还原的盘鼓舞的一种

当然,与其他舞蹈一样,盘鼓舞对手袖和腰肢的要求也很重视,所谓是“裾似飞燕,袖如回雪”,“罗衣从风,长袖纵横”。因而艺人多数穿长袖舞衣,腰部或衣裾往往系以飘带。在舞动时,“若俯若仰”,“俯仰异容,忽兮神化”,有时是“搦纤腰而互折,嬛倾倚兮低昂”,有时是“馺顿身而倾折”,由此来看,盘鼓舞的动作往来变化起伏较大,姿势是很优美的。

盘鼓舞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比如下腰、倒立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积极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杂技的结果。下腰、倒立在杂技表演中非常多见,比如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早期百戏俑,其中就有四人双手据地倒立、下腰。这种高难度的动作虽然增加了盘鼓舞的表演难度,却又大大增强了盘鼓舞的可欣赏性。

null

百戏陶俑(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

盘鼓舞很少单独出现,多数与其他杂技表演或俳优表演共同出现。有的只是按照节目的编排顺序顺次表演即可,有的则是在场上互动演出。比如在四川广汉出土的画像砖上,一女艺人双手执拂蹋鼓而舞,迎面有一俳优右手跳一丸,左手悬空,正在表演各种滑稽动作。有的直接是俳优一边表演盘鼓舞,一边跳剑。这种互动演出,在舞蹈之外又有其他的插科打诨式演出,更令观众捧腹大笑,增加了宴会的欢乐气氛。

文史君说:

舞无常态,鼓无定节”是盘鼓舞最引人注目之处,也是其生命力所在。盘鼓舞在表演时,都有乐队进行伴奏。规模庞大的乐队以山东沂南古墓画像石为代表,共计17人,另有歌者数人。规模小的乐队也就只有一二人,使用一两种乐器伴奏。当时的乐队以丝竹和吹打乐器为主,其中鼓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推算,盘鼓舞是一种节奏鲜明、音乐优美动人的舞蹈,风靡两汉社会。可惜的是,盘鼓舞在魏晋之后就衰亡了,时至今日人们只能遥想它的风姿,加以仿效,却无法准确还原了。

参考文献:

萧亢达:《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张凯:《山东沂南北寨汉墓中的乐舞百戏》,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