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家庭压力、就业压力、婚配压力进逼到抓狂早已演变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状态之时。面对一度被认为是象牙塔、是孵化园的大学,我们自觉燃起地更多是热情似火的动力,还是黯然神伤的失落?论文催交?offer难求?学到头秃?不不不,这些令我们烦恼头痛的压力才不是大学的出厂标配。想体验中世纪以前古老的学术生活的惬意自由?想了解青春期时代的大学究竟多么绚烂多彩?想知道最古老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吗?快跟着我们的作者,一起来瞧瞧!
一、大学之前: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学术机构
要说单纯致力于搞学术研究的团体是否能被称之为大学,答案一定是值得商榷的。从巴比伦神庙执笔调查天体运行规律的名年官,到埃及皇宫中负责掌管历法制定的祭祀,古代近东的“学术”研究团体是专职为宫廷服务的官僚。其作用除了为统治范围内的民众标定每个不同周期内最适宜收割播种的时机以外,其重要作用还在于成为值得统治者仰赖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能够为王带来秩序和法度。在这个概念上,最早的“学术研究”团体是被限制在体制内的,因此他们可以享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和无与伦比的尊崇地位,但称其为“大学“是不大妥当的。
古代埃及的祭祀和法老
二、传统中国的“小学“与”“大学”
那么传统中国的“庠、序、校”以及后来的乡学、书院甚至是中央主持的“官学”能否被称之为大学呢?若果按照规模来谈的话,是由“小学”逐渐向“大学”转变的过程不假。但传统中国的地方教育机构,往往是以个人开办或宗族承办为主,传授的是单一的宗法规矩和道德仪轨,而并非类似于我们今日大学包涵众多门类的广博。所讨论的问题也大多是前人遗留下来的章句书目,对其加以批注或考证就算是对前人最大的质疑了,因此而难以产生新智新识。
在中国古代,文人没有取得为皇帝做官的资格,譬如做私塾教师的秀才,通常是寒酸、悲哀和被人小看的。在汉朝设置太学以后,官方开始以招募学徒的形式培养出大量的以儒学为信条的学术专家。在太学之外,更设置测天象、明数理、知律算等专供一职的机构。统治集团的重视自然为学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其仍然被限制在统治者的御用机构内,不具备独立研究的可能性。
传统中国的私人学校——书塾
三、古代希腊初具雏形的学院和自由的学风
古代希腊及近东地带,曾以学术的多元化和视野的广阔化蜚声于学术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思想、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都是其熠熠生辉的闪光之作。在希腊哲学最兴盛的时代,柏拉图的雅典学院、亚里士多德的柱廊学院均可被视为是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滥觞。或倚靠、或端坐、或安静的平躺、或情绪化的呼叫和高歌,丝毫不觉得拘束与限制自由的行为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样式。这就是希腊哲学家们应有的模样!
他们是善于打破常规的挑战者,是热爱生活和热爱学术的创造者。在那时的生活环境下,人们懒洋洋的漫步在地中海的岸边,听着海鸥的嘶鸣,感受着海风的吹拂。人们没有留念于世俗的强迫症,也没有面临今日般社会强加于人的压力。学术研究是自由的,是不沾染世俗的。于是直到今天,人们在回忆起许多年前的希腊时,仍旧会怀揣着敬意表示出尊重。
名画鉴赏:拉斐尔《雅典学院》——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四、迈入青春期的中世纪大学
到了中世纪,西欧大陆被来自于教权、王权的双重力量控制着。尽管早期大学兴起于人们所谓的“黑暗时代”,但是它已具备了现代大学的基本结构和某些特征。教会出于保存基督教文化的初衷而建立起了许多的教区学校,其日常工作包括对于基督教圣典的研习、对礼拜日经文的讲解、学习圣诗和教会法等等。这些星罗棋布在教堂周边的教区学校,后来成为了西欧教会大学的前身。
中世纪的教会社区学校
还有一部分大学是来自于封建主的资助下生存的,在意大利和法国这样的大学有很多,而且往往培养出专业的法律人才和哲学人才,日后常被封建主直接拔擢。德国的大学大量勃兴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之后,所以在“现代性”上而言,德国的大学学科门类很少受到限制,并且与教会的合作不多,方便哲学在脱离经院学派的条件下生长。
中世纪的大学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可能跟大家熟悉的大学不太一样。年轻的学者和教师们在争论学术观点和政见的同时难免发生语言甚至是肢体冲突,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是滋生打架斗殴事件的温床。在大学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时代,学生们总抱团居住在临近学院的街道里。一群男孩聚集在一起,在课余期间总会有一些不那么高雅的嗜好。赌博和酗酒是经常性的事件,在学生们的宿舍门前经常能闻得到不明来由的恶臭。
中世纪的欧洲
但那时的政治气氛和经济压力比较宽松与轻省,在贵族统治的时代里,大学作为贫贱子弟的上升阶梯这一现实不断地冲击着封建制度。如同我们今日上大学后必然要考虑就业问题一样,家境贫寒的学生往往会把握好在大学中学习的机会,以便将来能够获得优渥的生活。
辉煌伊始:中古时期的牛津大学
中世纪大学在产生之时,只是学者或学生出于保护自身利益模仿手工业行会而进行的一种联合,是一个有组织的学术团体。大学对与行会的模仿,使得知识传播的专业化也在不断的加强。大学冲破了传统的神学教育体系,有利于知识分子向世俗化和团体化迈进。大学对于理性精神的培养,锻炼了人们敢于质疑权威的作风。不断发酵的城市复兴,也刺激了经济社会代替了传统的政治社会,开始使欧洲的风气向近代转变。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作为承接古代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中继体,不断地向社会输入被大学教育充盈了头脑的新人。间接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铺就了历史的道路。
文史君说
从古代近东的祭祀阶层对学术的垄断,到传统中国和希腊的民间学术团体的勃兴,再到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繁盛,大学总算从嗷嗷待哺的幼年期和成长期步入了她的青春期。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视,是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种文明体都会在乎的一件大事。针对现如今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而言,古代学校对于知识的传播方式是显得十分新颖的。无论是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理念,或是其学术的自由程度都可堪称独到。我们可以说,中世纪大学的青春华茂在相当程度上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珍视与努力一直延续到了我们现今。
参考文献:
彭小瑜教授讲座纪要:《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高悦:《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求知导刊》2016.9
杜海燕:《1378——1417年西方教会大分裂对欧洲大学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16.4。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