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和中国的这次合作,改变了很多 | 地球知识局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纳粹德国和中国的这次合作,改变了很多 | 地球知识局

null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NO.986-二战中德贸易

作者:九尾龟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几年日本开始纠集满族遗老组建了伪满洲国,实际控制了中国东北。既已“合法”经略东北,其对关内中国的野心也已经昭然若揭,中华震动。抵抗,已经成了民族的呼声,再不反击就是亡国。

null

日军在““柳条湖事件””中使用的所谓“物证”

几顶军帽、一支步枪、两根枕木...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口号归口号,面对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并且对中国研究渗透已久的日本,国民政府一点底气都没有。当年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打也得找个有工业背景的靠山,故而不得不将西方外援看得格外重。

null

古老帝国的遗产已挡不住工业化的日本

中国的军工产业却还在长期的内乱中缓步前行

(山海关长城上的日军,图片来自wikipedia)

国民政府就这样和遥远的德国做起了魔鬼的交易,试图与日本的南下准备赛跑。

中德一拍即合

1932年的中国,已经失去了东北的控制权,林业、煤炭、铁矿石等自然资源都出现了短缺。而多年苦心经营后,拥有钢铁、黄铜、化工用品产能和原料储量的华北到长三角一带,也随时面临被南下日军侵占的威胁。要保住未来的造血能力,就必须把工业转移到华中,尤其是江西两湖等地。

中国当时的工业重镇东北被占领

金融中心上海则难以抵御日本从海上袭来

日本人又不断加强对华北的渗透

使得整个华北、华东都笼罩在危险中

null

即使不从军事防御角度来看,只论经济效益,在这里设厂也不算亏。华中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钨、锑、锰、锡等,都是冶金行业必需的稀有金属。就近开办工业,有利于原材料的快速转运,并且是重要的出口创汇资源。

虽然每年的钨矿产量时有变动

但中国的产量长期是压倒性的比例

(参考2016年)

null

和已经工业化一百年,资源储量严重下降的欧洲各国不一样,在工业疲敝的华中,这些别国视若珍宝的矿产唾手可得。在江西湖南等地发现的锑矿钨矿,由于山水冲刷,外层岩石侵蚀严重,矿石几乎裸露在地表上。矿工不需要什么技能,只要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刨出来,开发成本极低。

欧洲也是有一些较大的钨矿的

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

(英国Drakelands钨锡矿,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但光有原料还不行,原料必须经过工业设施的炼化,才能变成产品。然而重工业投资甚巨,内战后只是勉强统领全国的南京中央政府并没有这些钱。蒋介石必须找到一个外国列强,带来投资和军事威慑,以实现雄伟的工业化理想。

光靠标语终究是打不跑日本人的

(上海接头反日标语,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然而遍寻世界,愿意淌这趟混水的国家并不多。英国还在观望欧洲大陆上的变化,拒绝纠缠进中日的恩怨;法国沾沾自喜于其一战战胜国的身份,已经陷入了全民性的癫狂中;苏联是共产国际的老大哥,时刻关注着远东局势的变化,并不会轻易伸出援手;美国则远在大洋彼岸,当年国力并不算强盛,只愿意给出一些人道主义援助。

做好了长期作壁上观的打算

null

真正能够一拍即合的,似乎也只有德国了。

当时的德国,还处在一战战后体系中的魏玛共和国时代。巨额的赔款、战后疲软的经济、灰心丧气的民众,让这个国家一蹶不振。但其仍然不失为一个工业强国,具有工业品出口的潜能,中国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毕竟是一个几十年前就造出了巴黎大炮的国家

一战又没有直接摧毁德国本土

随时可以把自己再军事化起来

(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更重要的是,华中的这些矿产也是德国需要的战略物资。德国本身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到了二战前夕,德国有85%的石油、80%的铁矿、70%的铜和几乎全部的稀有金属都需要进口。除了煤以外,德国在资源上可以说一无所有。

确实,德国只有这个是不缺的

所以他们也恨不得用高超的化学技术

把煤转化为各种东西

(德国Hambach超大露天煤矿)

null

这成了德国再次崛起最大的短板,如果能和中国人做生意,德国就能低价进口这些稀有金属,造成装备之后再倾销到中国,一来一去不仅赚取了外汇,还稳定了就业,更能增加德国自身的装备实力。这种战略合作的利益动因,甚至强于德国和日本的合作。

德国制造素以质量取胜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能不能下线是个问题

下线能跑多久也是个问题

(德国坦克装配线,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因此在国民政府1932年的华中工业化纲领提出之后,德国是响应最积极的国家。

让人矛盾的好消息

合作在中国这边得到了高层的强力支持,蒋介石甚至亲自写信给德国军方负责人,表达了对合作的向往。他希望中德两国能从工业利益出发,进而交流政府机构、教育体制、军事体系的一系列先进经验,挽救陷入险境的中国。

蒋介石在江西,1933年

(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有了委员长表态,德国相关人士在中国的一切行动自然全程绿灯,无人敢阻拦。

可事情到了德国那边,却并没有那么顺利。虽然军方强烈推荐这个令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但德国外交部对日本的态度始终顾虑重重,在华的德国商人团体也对军方即将参与中德外贸表示了不满。

说好的要一起瓜分世界呢

(日本驻德大使馆门前,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甚至连于1933年正式掌权了的希特勒,也对这次合作颇有微词。在他的人种世界观中,日本人是后进民族中“受雅利安人影响最深”的民族,不仅不会上犹太人的当,甚至还能击败俄国,是值得拉拢的朋友。而中国人,则是真正的“弱小民族”,只有割韭菜的价值。

德国亲日的最大诉求还是希望能夹击苏联

日本在这个问题上也陷入困境

苏联则掌握着增援中国并拖住日本的主动权

null

所以这场中德合作一开始,是以德国-南京、德国-伪满洲国两条线展开的。德国军方负责与蒋介石联系,向中国提供贷款建设厂房,用以开发华中的矿产,并廉价出口到德国,而贷款则直接用于购买枪支、火炮。德国外交部则与日本合作,进口伪满洲国的粮食、大豆,用以填补德国的农产品缺口,两边都不得罪。

即使暗中疯狂交易

当面还是要不断催促日本人一起夹击苏联

(然而日本显然没这个打算)

(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仅从经济利益来看,这场贸易的最大赢家其实是伪满洲国。由于德国的大量采购,伪满洲国的农产品出口价格暴涨,它又没有国防需求,贸易顺差上缴一部分给日本之后,仍然有大量盈余。到了1937年,贸易顺差已经达到了3850万马克,德国其实一直在吃亏。

伪满洲国的“罂粟”...

(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此时二战已经一触即发,德国需要尽可能地削减外贸逆差,储备战略资源,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与伪满洲国的交易,终于在其内部评定中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糟糕选择,德国全面转向了国民政府方面。

可见日本没有发现大庆在多方面改变了历史

德国可能拒绝与中国交易

日本可能不会南下并偷袭美国

日本的能源补给线将大大优化等....

如今大庆石油在东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null

其实这个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即只有在国际局势恶化的情况下,纳粹德国才会对华中的工业项目专心致志,可国际局势一旦恶化,孱弱的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国必须抢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做好准备。

华中交通闭塞但也安全

华东便于接受国外投资但会直面第一波进攻

null

站在当时的历史十字路口,很难说德国方面的升温,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但无论如何,随着德国态度的转变,使团、军人、商人、专家,开始来往穿梭于德国和中国两个相隔甚远的大国之间,编织起了一道工矿利益之网。

两位战争期间的德国军事顾问

(左:汉斯·冯·塞克特,右: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从广州到南京

今天走访江西南部的人,仍然会有一种此地是个大矿场的错觉。萍乡、吉安、鹰潭、赣州,江西最不缺的就是山里的矿。

德兴的巨大矿山

null

从地图上看,这些矿业资源最佳的外运路线是顺着赣江北上,在九江进入长江,继而运到武汉或者长三角。然而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由于我党我军在江西活动,矿产北上的路线是不通的。它们只能走陆路南下,进入珠三角后交给德国人。

北上走长江一线确实是最近的路线

null

null

因此,前期来到中国参与运营的德国人都在广州活动,无论是批贷款还是建厂房,他们都更愿意和广东地方大员交流。这里是“南天王”陈济棠的地盘,他并不向南京汇报,也不会把贷款上交,甚至和蒋介石多有不和。为了吸引德国人到来,陈将军还派出军队直插赣州负责护送——而江西显然不是“南天王”应该染指的地方。

这其实只是当时中国南方事实独立现象的一个缩影,除了广东以外,广西、贵州、云南、湖南都不听南京的,所谓的“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南京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双方的合作一直到日本南下时才实现。

直到国民党的权力中心退到重庆

才开始真正控制西南诸省各路军阀的权力

null

这为广东争取到了前所未有的外资协助。在德国代表和陈济棠的备忘录上,广东将会兴建四条新的铁路、一座炸药厂、一座防毒面具厂,并扩建黄埔港。广州成为了中德贸易的中心,而负责签订协议的南京却被轻松架空了。可想而知蒋介石对德国人在广州的活动有多么不满。

但赣南的矿物运不到长三角也是事实,德国人已经迷上了广东,认为这里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矿物,对南京方面几次三番的阻止置若罔闻。一直到红军在蒋介石的“围剿”下被迫长征,“南天王”下野之后,中德贸易才在柏林和南京两座首都之间展开。

走广东还是江浙沪

这是个问题

null

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了与德国合资的工业三年计划。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在江西吉安建立第一座钨厂、在湖南湘潭建设中央钢铁厂和中央兵工厂、在两湖四川等地大力开发铁矿、在江西建设煤矿和煤炼油厂。这些项目耗资巨大,设备订单总额达到了5亿马克,合6.6亿法币,相当于中国财政年收入的一半。

虽然这些项目没有全部完成(事实上也不可能完成),但仍然起到了一些效果。仿造毛瑟步枪的“中正式”在汉阳出厂、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水冷机枪和迫击炮、广州备忘录上的防毒面具厂则在河南建成。这些轻武器和防具正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主力武器,没有它们抗战也无从谈起。

使用汉阳造步枪抗击日军的十九路军士兵

(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另一方面,得到了矿产和贷款担保的德国也开始向中国大规模出口重武器。1935年德国对华武器出口量还仅为84万马克,到了1936年已经暴涨到640万马克,1937年实际运抵的武器弹药更是价值8278万马克。

这些精锐武器成为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大玩具,将会在将来的淞沪战场上大放异彩。

开始的时候甚至差点吃下日租界的日本武装

(虽然后来日本海上援军一到就反扑了)

null

淞沪战场上我军的一个机枪堡垒

(图片来自wikipedia)

null

尽管随着二战的进程,分属两个阵营的中德两国还是在1940年分道扬镳了,但其遗产仍然丰富。

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去16个工矿企业中,有9个曾是德国援建,其高管团队控制台湾经济几十年。而在大陆这一头,德国专家勘探到的矿址,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从江西到湖南,从贵州到湖北,矿机至今日夜不停地开采着,为中国的装备制造提供原料。

这真是一道影响深远的经济大网。

参考文献:

柯伟林. 德国与中华民国[J]. 2006.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END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