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复盘:这可能是最早的“穷游”,却游出了圣人的风骨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孔子周游列国复盘:这可能是最早的“穷游”,却游出了圣人的风骨

null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但这十四年的漫长旅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去了哪些地方?他们到底是如何“周游”的?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就说不太清楚了吧。今天,就让文史君带着大家,结合太史公的《史记·孔子世家》,沿着孔圣人的足迹,重新走一遍这“周游列国”之路吧。

一、孔子:我也曾仗剑走天涯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因为对鲁国的朝政失望,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仗剑走天涯”的生涯。孔子第一站到达的是卫国,就是卫生的卫。司马迁在这主要记述了两件事情,主要都是依据《论语》而来的,我们在讨论到《论语》这一部分的时候也可以继续思考。

一个是位于匡的故事。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匡人误把孔子认成了鲁国的阳虎,因为孔子身材高大,远远望去跟阳虎很像。阳虎在孔子入匡之前刚刚洗劫了匡。而且好巧不巧,孔子有个弟子颜刻,当时阳虎进匡的时候就是颜刻驾的马车。这时恰好颜刻也给孔子驾的马车,而且他还举策指著郭外缺口说:“我之前来这的时候,就是从这个缺口进去的”。这话正好被匡人听到,孔子他们立刻遭到了围捕。

null

电影《孔子》剧照:孔子被逮捕

孔子在此处被拘禁五天五夜,几乎丧命,由此说出那句很有名的话,“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就都在我身上了。如果上天想要灭亡这种文化,那我又怎么会学会呢?如果上天不想灭亡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自信的。

第二件事是子见南子。南子是当时卫国国君灵公的宠妾,对于这一举动,子路是不高兴的。《论语》里说“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孔子还一定要见南子呢,孔子说天厌之,是说天讨厌自己见南子还是讨厌自己什么呢?。

null

电影《孔子》中周迅饰演的南子

孔子最终在卫国也没有受到重用,于是离开卫国到了曹国,在曹国没待多久,又去了宋国。在去宋国的途中,有一次孔子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注意啊,司马迁这里用的是习礼,学习的习啊,所以《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的习,有种说法就是演习礼。宋国的司马叫作桓魋[tuí]想要杀掉孔子。弟子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二、看一看世间的繁华

孔子然后又去了郑国。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孔子一个人站在郭东门。有人告知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类皋陶,肩膀类子产。但不足之处是自腰以下却不及禹的三寸,那样子像条丧家之狗。弟子终把孔子寻回,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 “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后来又到了陈国,陈国这时已经很羸弱了,经常遭受吴国的侵罚,因此孔子只好离开陈国到了蒲这个地方,恰好蒲地贵族叛乱,孔子又被抓起来了。孔子有个弟子叫公良儒就几乎受不了了,“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有遇难于此,命也与。吾与夫子再霖难,宁斗而死。”我们在孔子辗转诸国途中,经常看到孔子或者弟子提到命、天命这些词,都是对未来的一种未知,我们现在说的好听,周游列国,那哪叫游啊?其实是很狼狈的。用现在的话说,或许可以叫“穷游”了吧。因此为什么子见南子,南子是当时的掌权者,得到她的赏识,更容易实现自己政治抱负。

null

电视剧《孔子》剧照,孔子与弟子演礼

之后孔子又历经卫国,赵国,最后不得已又回到了陈国,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多了。孔子当时在鲁国执政时的季孙氏家长季桓子去世,临死前跟儿子康子交代,当年我们鲁国本来是可以兴盛的,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把他给气走了,鲁国就此错失了机会。我死以后,你把孔子请回来重新执政。但是康子家臣进谗言,说原来先君用孔子用到一半给放弃了,被其他诸侯国当做笑柄,现在你又要召回孔子,万一又是中途而废,徒惹他国笑话而已。因此并没有召回孔子,而是召回了孔子的弟子冉求。但却勾起了孔子的思乡之情,孔子归心已起。

null

《孔子》剧照

三、圣人风骨

孔子之后依然在漂泊。后来楚国听说孔子在陈国,于是有一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跑去营救陈国。到陈国以后,楚昭王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就离开了陈国。但是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害怕孔子得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的荒野中。孔子等人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此时几乎都已经快绝望了,但孔子仍旧讲诵不绝。

弟子们跟随孔子颠沛流离十几年,一事无成,而且几次遭人迫害,几次都差点丧命,因此对孔子以及孔子之道的怀疑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史记》当中记载了孔子与他几个比较突出弟子的谈话,也可能就是孔子特意挑选了几个最为杰出的弟子来加以引导。子路问的大概是众弟子的心声:我们走错了吗?何以至于此?我们还不够仁德吗?大家都不相信我?我智慧不够吗?没人跟着我走。

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作为仁者人们一定就信服,那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足够聪明,人们就一定跟着我行动,那怎么会有比干这样的人?子贡评价孔子“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孔子曰:何必求容于天下呢?自古能工巧匠只管制作,可从没想过谁会使用。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何必求容呢?眼界局限于容而不关注修道,志向太小!颜回的回答是最得孔子心意的。孔子首先是假装问颜回的,“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但在不容之时才显出君子来,吾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好。如果大道在我辈手中消亡才是吾辈君子的耻辱,道不容于天下那是天下的耻辱而已。”

四、繁华看尽,终归故里

孔子颠沛流离的生涯长达十四年之后,年近七十岁的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但仍未受道鲁国国君的任用。孔子也就彻底失去了振国安邦的志向,转而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null

电视剧《孔子》剧照:孔子回家

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感慨之前随自己漂泊的大都不在视野内了。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杀国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知季孙知晓”,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null

电影《孔子》剧照

文史君说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末尾评价孔子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又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十四年的漫长旅途,并没有磨掉孔子身上的自信,或许就像他对子贡说的:“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何必去管能不能容于天下呢?我想,这就是圣人的风骨吧!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井中鱼)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