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是为弥补贸易逆差吗? | 刘三解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是为弥补贸易逆差吗? | 刘三解

经过近些年的通俗说史普及,大部分人对于鸦片战争的认知已经由“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进化到了“通商战争”的层面,也就是开始从全球贸易和经济层面来看待这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被强制打开国门的事件。

然而,作为鸦片战争起因的鸦片输入问题,一贯的解释是英国为了弥补“巨额贸易逆差”所使用的“下三滥”手段。

这就存在两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null

其一,英国对华贸易的逆差是长期持续的,而鸦片贸易却并非伴生。

自1699年至1794年的95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出口中国的商品货值,一直没有超过从中国进口货物的80%,而且这种趋势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在1781年—1793年间,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总值为16,871,592银元,而中国仅茶叶出口即达到了96,267,832银元,中间差了几倍。

这样巨大的逆差,似乎让英国有理由和动力去开发新的“贸易品”来平衡这巨大的逆差,然而,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在于。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第一箱鸦片在1727年,也就是中国的雍正五年,此时的海关则例并未将鸦片视为违禁品,而是作为一种准许进口并课以关税的药品进行合法进口,此后的60年,也就是1787年,正是刚才提到的巨大逆差的高峰时段,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入广州的鸦片,也仅仅只有200箱(每箱100斤-200斤),这是鸦片战争前输入水平的1/100。

也就是说,长期的贸易逆差确实催生了鸦片贸易,却没有让它成为一个关键性的手段。

其二,“扭转贸易逆差”是一个国家贸易结算的问题,而主导中英贸易的,实际上是商人群体,他们对于国家的贵金属储备不负有责任,尤其是在1840年前后,英国已经放弃了“重商主义”的限制贵金属流出政策的前提下。

要知道,英国虽然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施行过限制海外贸易中商人输出贵金属货币的禁令,但早在1663年,类似的禁令已经予以解除,也就是说,我们将英国商人的白银视为英国政府的白银,本身就是错误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对等关系。

而长期主导中英贸易的,则是地处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虽然拥有英国政府的特许经营权,并具有英国王室和贵族的股份,却仍只能将其视为“商业组织”,而非政府组织,他们的经营策略选择,与其说是站在国家战略角度,毋宁说是站在商业利益的角度。

正是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其实对原本顺理成章的解释提出了质疑。

null

从纯粹的商业贸易角度,在18世纪90年代,东印度公司输入英国的生丝利润高达50%,茶叶的利润更是达到数倍,到18世纪末,仅从广州进口茶叶,输出英国本土和转口贸易,东印度公司的利润就可以覆盖所有在华购买商品的成本,并每年有400万磅左右的盈余,而英国政府也通过关税和茶叶消费税,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

如1793年,茶税收入为60万英镑,到1830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到338万英镑,约占整个英国政府财政收入的1/7。 

也就是说,东印度公司根本没赔钱,英国政府更没有吃亏,整个贸易链条中,没有人受害,至于那个虚无缥缈的贸易逆差,也并不在上述二者的考虑范围内。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东印度公司与广东十三行的结算问题上,所谓的“逆差”,也就是无法完成诸多经济、金融知识外行们所期待的“以货易货”,也就是不出一分硬币。

问题是,这种期待本身已经不是19世纪的思维了,甚至可以说是17世纪之前的农业思维,如果这样,要银行、债券、期货等等金融工具干鸡毛?

事实上,作为欧洲贸易的霸主,在正常市场运行状态下,英国获取贵金属的能力并不弱,所以,哪怕1700年—1823年间,英国总共向中国出口了5,3875,032两白银来弥补货物的差价,平均每年不过438,008两。

这个数字单独看,并不小,但是对照一下1847年英国议会发表的蓝皮书:

19世纪以来,英国消费中国茶138500万磅,征税16764.4万英镑。

1英镑约等于4元本洋,也就是6亿7057万银元,4亿8281两白银,平均到每一年,就是1049万两白银,注意,这是“征税”,并不是货值,相对于一年43.8万两的白银,还是个事儿吗?

真正的意外,来自于白银价格的暴涨。

1779年,西班牙参与了北美独立战争,成为除了十三殖民地之外的重要战场,西班牙银元市场关闭,导致了1779年—1785年之间,没有一枚银币从英国运往中国。

null

1811年,墨西哥又发生了独立战争,长达15年内战,让原本稳定产出的墨西哥银币也大量减少,国际市场上的银币价格高涨,这直接压缩了中英贸易中的利润。

更雪上加霜的是,进入19世纪后,英国内部取消殖民地特许贸易权的呼声不断,而托庇于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众多散商,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参与了对华鸦片贸易,一个数据是:

1828年的贸易年度里,广州进口英国商品的货值是20,364,600元,其中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仅有4,518,957元,其余全部属于散商,而散商们的鸦片就占了11,243,496元。

也就是说,如果说东印度公司还有一定的动因是“平衡贸易逆差”的话,这些疯狂走私鸦片的散商,就纯粹是为了发财了。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非常确定地结论,所谓鸦片是为了“平衡贸易逆差”,纯粹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想象,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利润,如果清政府能够有效抑制这个违法买卖的利润,英国商人们,也不可能说服他们的政府开展一场愚蠢的战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