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序幕“波金卡计划”:暴恐分子欲劫11机 炸教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911序幕“波金卡计划”:暴恐分子欲劫11机 炸教宗

null

近日,全球范围内连续发生的针对基督教教堂的焚毁、恐袭等事件,让笔者想起了20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菲律宾航空434号班机是一班由马尼拉国际机场前往日本东京成田机场,中停宿雾国际机场的定期航班。1994年12月11日,由宿雾前往日本航段突然发生炸弹爆炸,炸死了一名日籍乘客,但机上其余292人则生还——这就是被成“911事件预演”的波金卡计划(波金卡恐怖袭击)了。

波金卡计划是阿尔盖达恐怖分子的一项未能实施的计划。“波金卡”为阿拉伯语,意思是爆炸。

阿尔盖达恐怖分子原计划在1995年年底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动,行动包括于1995年1月暗杀访菲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炸毁11架由亚洲地区起飞前往美国的飞机以及劫持民航飞机撞大楼。

恐怖分子于菲律宾马尼拉的一栋公寓改造成炸弹工场,该栋公寓为策划是次袭击阴谋的恐怖分子优素福所有。为了测试各机场保安漏洞及炸弹威力,恐怖分子多次携带炸弹的散件进出各机场,及在菲律宾各地放置炸弹,造成多宗伤亡事件。

null

恐怖分子于1994年12月11日,登上菲律宾航空434号班机,乘搭从马尼拉至宿雾航段。袭击者于该航段期间放置炸弹于座位下,并于飞机抵达宿雾后下机。当飞机于第二航段前往东京时炸弹就被引爆,结果造成一人死亡。

袭击事件发生后,菲律宾当局发现,在由马尼拉至宿雾航段,发生爆炸的座位是由一名名叫优素福的阿尔盖达的恐怖分子乘坐的(优素福声称自己是一名巴勒斯坦人,他这样的做的原因是为了报复美国支持以色列侵入巴勒斯坦)。他亦曾策划1993年的纽约世贸中心的炸弹袭击。当天,他用假名,登上434号班机。 

优素福于飞机上的盥洗室装配炸弹,然后放在第26K号座位对下,并设定于4小时后自动引爆。炸弹被放置的座位(座位号26K)原本应是处于较早期的波音747飞机中部的机翼油箱的正上方,但是在这部特殊型号的747飞机上,这个油箱被放置到稍微靠后一点的位置,所以座位26K仅仅比油箱稍靠前一排。 

炸弹安放好后,优素福与其中25名乘客在宿雾下机,另有256名乘客于宿雾登上434号班机后继续前往日本。 

11时43分,炸弹于抵达东京前2小时发生爆炸,当时飞机已飞至琉球群岛的南大东村上空31,000英呎,位置接近冲绳岛及离东京西南420公里处。 

null

当时一名名叫池上春树的24岁日籍商人坐于发生爆炸的座位上,他当场被炸死,另有坐于爆炸位置前方的10名乘客亦告受伤。爆炸威力让飞机炸开一个两平方英呎的洞,直通货舱,但机身依然保持完整。由于死者死状恐怖,空中服务员以毛毯覆盖死者遗体,并假装询问死者有甚么的需要,以免让乘客恐慌。 

这架波音747-283B客机立即紧急降落冲绳那霸机场。爆炸发生后1小时30分,飞机逐渐失控,可是正机长及其余机组员回忆起联合航空232号班机,小心地控制着节流阀。最后,机上其余272名乘客及20名机员全部生还。

事后,恐怖分子订于1995年1月22日,于11班由台湾中正国际机场、马尼拉国际机场、香港启德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及韩国金浦机场出发往美国的美籍客机上放置炸弹。该11班航机均会中停另一个机场,袭击者依菲航434号班机的手法一样,于第一航段放置炸弹,然后于中途站下机,最后于飞机飞抵美国时炸毁客机。

null

除了炸毁客机外,恐怖分子更计划于1995年1月12日,教宗访菲时派出装扮成神父的死士以接近教宗,并引爆身上炸弹炸死教宗。

1995年1月6日,炸弹制造中心发生大火。菲律宾警方察觉,住所有大量电线、化学品,更在一部电脑中发现一个名为“Bojinka”的连环袭击档案。

美联社于马尼拉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话中一名男子自称是菲律宾的反对派,并承认责任:“我们是阿布沙耶夫组织,是我们引爆一架从宿雾起飞的客机。”

马尼拉警方于1995年1月6日晚至1月7日凌晨展开搜捕行动,而优素福于一个月后在巴基斯坦遭逮捕,计划因而失败。

事后,美国及菲律宾当局估计,若计划最后成功,将会造成4000多人死亡,而且令全球航空交通瘫痪,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美国当局指出,炸弹袭击菲航434号班机是阿尔盖达组织策划的波金卡计划第一波恐怖袭击中,用来测试炸弹威力及各地机场保安之用。而最终目的,是要策划于1995年1月22日,于11班前往美国的班机中放置炸弹,并于飞机飞至美国本土时引爆炸弹,造成重大伤亡。为了避开机场保安,恐怖分子是携带尚未组装的炸弹组件登机。炸药成份主要是硝酸甘油,收藏于一瓶隐形眼镜清洁剂内,其它化学物质如丙三醇、硝酸盐、硫酸及小量浓缩的硝基苯、氮化银、液态丙酮等等,则收藏于鞋跟内。而当时机场的金属探测器并没有探测出任何可疑物体。

虽然计划曝光,可是美国当局于事后并没有针对事件作进一步调查,美国国家安全局更没有制定更严格的安全措施以阻止类似行动。于是恐怖分子之后将是次计划用到了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中。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介绍波金卡计划的时候,对该项计划是否也是一个“变换旗帜”打着敌人的旗号进行的阴谋活动,是不是意在让世人相信“基地组织”已经具备了进行这种大规模恐怖袭击行动的能力,没有明确有所指。令人感兴趣的是:在2001年9月11日以前,没有任何事件能够证明“基地组织”对美国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伤害,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基地组织”已经具备了实施类似于波金卡计划这样的大规模恐怖袭击的能力。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那座轰然倒塌的双塔,打破了冷战后天下无大事的虚假繁荣景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