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以色列:希伯伦,犹太人先祖之城的荣耀和苦难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行走以色列:希伯伦,犹太人先祖之城的荣耀和苦难

null

说起以色列的名胜,如果说排第一位的永远是耶路撒冷,那么谁排第二位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有的人或许会提到马萨比(Masada),象征着犹太人英勇不屈的自由堡垒;也有人会说伯利恒,耶稣的诞生之地;还有人会提到比尔谢巴,亚伯拉罕的盟誓之井;或者特拉维夫,这座代表着新以色列的精神风貌的城市也有可能上榜。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心目当中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地方,可能是大部分中国人并不太熟悉的希伯伦(Hebron)。

一、列祖之城

希伯伦第一次出现在《圣经》当中,是亚伯拉罕要为自己的妻子莎拉买一块墓地,《圣经》对此事的叙述是饶有趣味的。当时亚伯拉罕当地人商量,要买当地一个名叫以弗仑的人的山洞做墓地。亚伯拉罕要花钱买山洞,可是以弗仑却说要将那个山洞及山下的地都送给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执意给钱,以弗仑就说,那片地也就值四百银子,不算什么,您还是办丧事要紧。然后亚伯拉罕就给了他四百块银子,把地和山洞都买了下来。

看官们看到这里估计要傻眼了,这以弗仑不是不要钱吗?原来客套了半天,说不要钱意思就是要把山洞和地都给买了,不然不卖啊。不过看官们先不急给以弗仑扣上奸商的帽子,其实按照当地的习惯,都是山洞连着附属的地皮一块儿卖的。这一段是《圣经》第一次提到的商业买卖,一直处于游牧生活当中的亚伯拉罕,自此才开始真正有了一片地产。

null

安葬莎拉

这个洞名叫麦比拉洞(Machpelah),据说在古希伯来语里面是“两个”的意思,这个洞为什么叫“两个洞”?是因为本来就有两个洞还是因为洞里面有两个部分?这个后人难以知道了,不过自此之后,亚伯拉罕本人,他的嫡子以撒及其妻子利百加,以撒的嫡子雅各及其妻子拉结都安葬在这里。按照《圣经》的叙述,雅各有十二个孩子,他们的子孙后来就是希伯来人的十二支部,于是此地也就成了犹太人最重要的几位始祖的墓地,被犹太人称为“列祖之城”。

二、兴衰荣辱

雅各之后,希伯来十二支部进入了埃及,在埃及生活了数百年,随后就是大家熟知的摩西率领希伯来人逃离埃及的“出埃及记”。摩西死在回归迦南之前,于是十二支部在约书亚的率领下杀回了迦南,瓜分了迦南的土地,至于这次行动是犹太人重归故里还是侵略就完全取决于你的立场了。约书亚将希伯伦定为六个“逃城”之一,所谓“逃城”就是一种避难所,如果有人误杀了他人可以逃到这里受到保护,直到进行公正的审判而不至于遭到受害者家属的杀伤。

null

约书亚率领希伯来人征服迦南

希伯伦当时由十二支部之一的犹大支部(Judah)控制。犹大支部在十二支部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的大卫王就是犹大人。大卫在与便雅悯支部出身的扫罗争夺希伯来王位的时候,就以自己的本家犹大支部为主要支持力量,最初的都城也定在希伯伦。大卫王后来击败了扫罗族人,成为了以色列的王之后,就将都城定在了耶路撒冷,但是希伯伦依然是支持大卫家族的大本营。大卫的儿子押沙龙就曾依靠希伯伦为根基反叛父亲,后来兵败身死。不过此事没有动摇希伯伦的地位,此城一直是犹大部族的中心城市。

null

考古学家发现的犹太人到来之前的希伯伦古城遗址

希伯伦此后的命运也正和希伯来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以色列在大卫之后的所罗门时代盛极一时。所罗门死后,以色列一分为二,北部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南部建立的国家依然以犹大支部为核心,故被称为犹大王国。以色列和犹大先后被亚述和巴比伦消灭,然而北国的诸部族被完全同化,南方犹大王国的居民却在巴比伦被波斯灭亡之后得到波斯人的恩准得以重归故里。南国居民主要由犹大支部和便雅悯支部组成,他们成为希伯来十二部族当中仅存的血脉,其中又以大卫王家族所在的犹大支部为主,于是犹大部族也就成了希伯来人的代名词,随后才有了从犹大(Judah)演变出来的名词犹太(Jew),作者将在后面用犹太人来代指希伯来人。

null

波斯人恩准希伯来人返回家园

回归故里的犹太人依然是波斯人的附庸,但是其宗教和习俗大体上受到波斯人的尊重。后来波斯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随后建立起来的希腊化国家塞琉古王国对待犹太人就没那么友善了,最终激起了马加比起义。起义历时多年,最终赢来了犹太人的独立,重建了犹太人国家(公元前143年—公元前63年),希伯伦也因此重新回到犹太人的手中。继承马加比王朝的是希律王朝(公元前37年-公元55年),这个王朝虽然是罗马控制下的傀儡王朝,但也是犹太人能够独立自主的最后时代了。在希律王时代,希伯伦的麦比拉洞得到了整修,墓洞外面还修建了护墙。

null

马加比率领犹太人反抗塞琉古王朝

希律王朝覆灭之后,罗马人直接统治犹太人,招致了犹太人的数次起义。公元135年犹太人的最后一次起义被镇压之后,罗马人摧毁了所有的犹太人城市,也包括希伯伦在内。罗马人在希伯伦郊外的末利平原建立了大型的奴隶市场,将被俘的犹太人带到这里卖掉。这座先祖之城此时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其子孙的悲惨命运。随后,罗马人驱逐了此地所有的犹太人,并且禁止他们再度回来定居,犹太人开始了漫长的离散之旅,“明年在耶路撒冷见”从此成了犹太人的祝福语。

三、穆斯林的圣地

随后统治这里的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拜占庭帝国,对犹太人的禁令一直保持了下来。而此时另一股将震撼世界的力量正在孕育着。6世纪晚期,默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这个宗教迅速征服了阿拉伯人的心灵。632年,默罕默德去世,他的继任者们迅速将伊斯兰教的影响扩展到广阔的欧亚大陆。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时期,穆斯林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被允许回归故土居住。希伯伦于是得到了重建,很多穆斯林和犹太人都居住在那里。

null

哈里发欧麦尔的宝剑

穆斯林之所以对犹太人比较友好,是因为在伊斯兰教当中,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也是他们尊奉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Abraham)在阿拉伯语的发音是易卜拉欣(Ibrahimi),根据《古兰经》的记载,他不仅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先知,也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以撒(阿拉伯语发音是易司哈格)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也是阿拉伯人祖先以实玛利(阿拉伯语发音是易斯马仪)同父异母的兄弟,而雅各(阿拉伯语发音是雅谷伯)也是伊斯兰教的先知之一。因此希伯伦也成了受到穆斯林保护的圣城之一。穆斯林在此地兴建了易卜拉欣清真寺,并且重修了几位先祖们的坟墓。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也是他们的先祖。

null

穆斯林在先祖的坟墓前祈祷

十字军战争期间,基督徒占领了希伯伦并且兴建了教堂。穆斯林的英雄萨拉丁击败了十字军夺回了希伯伦。后来统治这一地区的先后有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在穆斯林长期统治的时间里,先祖之墓也修的越来越好。穆斯林在这里兴建了易卜拉欣清真寺,四周还有宣礼塔。犹太人虽然被允许居住在希伯伦,但是并不被允许进入易卜拉欣清真寺内部祭拜,他们只能站在清真寺下面的台阶上对自己的祖先表示敬意。

null

易卜拉欣清真寺

四、纠葛的圣地

穆斯林就这样和犹太人一起相安无事的生活了很多的年岁,一直到1917年,英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并且发表了支持以色列建国的《贝尔福宣言》,犹太移民开始不断涌入巴勒斯坦。尤其是二战以来,希特勒在欧洲屠杀犹太人,犹太人想要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国家的愿望日益强烈,和当地穆斯林的矛盾也日益激烈。当时希伯伦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穆斯林,但犹太人的数量在稳步增加。伴随着整个巴勒斯坦的反对犹太人移民的氛围,终于在1929年8月24日年发生了针对犹太移民的“希伯伦屠杀”,穆斯林暴徒洗劫了希伯伦的犹太人定居点,67名犹太人遇难。此举导致了犹太人的报复,犹太人组织了针对穆斯林的武装组织,双方的冲突因此更加激烈,很多逃离希伯伦的犹太人再也不敢回去了。

null

1929年反犹暴乱时的场景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独立建国,当时希伯伦还控制在穆斯林手上。1967年六日战争期间,以色列军队进入了巴勒斯坦的地盘,占领了希伯伦,以色列开始派出定居者进入希伯伦,试图永久占领希伯伦。一些犹太教极端分子也试图采取恐怖措施驱赶穆斯林,1994年2月,“卡赫”组织成员巴鲁赫·古德斯坦医生在希伯伦市伊卜拉欣清真寺枪杀巴勒斯坦人,造成5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希伯伦惨案”。穆斯林随即展开报复,先祖们的灵魂不得不再度目睹子孙们的仇杀。

null

犹太新娘在给犹太人的区域做礼拜,门窗可以通往穆斯林区

1995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缔结了奥斯陆协议,以色列从西岸所占领的一些地区撤军,承认巴勒斯坦对这些地区的主权。但是鉴于希伯伦的特殊地位,以色列显然不会轻易松口,希伯伦被划分为巴勒斯坦方面控制的H1区和以色列方面控制的H2区。至于先祖们安息的麦比拉洞,由于上面已经有穆斯林兴建的易卜拉欣清真寺,所以大部分仍然归穆斯林控制,但是以色列的要求是划分一部分给犹太人来做礼拜。于是清真寺被分成两个部分,分别由犹太人和穆斯林来使用。目前,犹太人和穆斯林在这座城市相安无事,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伴随着《奥斯陆协议》的搁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恩怨,以及犹太人定居点问题,犹太教和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存在,先祖们的灵魂恐怕仍然难以在这座先祖之城安息。

null

希伯伦分治方案

文史君说

希伯伦,犹太人和穆斯林共同尊奉的先祖之城,也是最能体现犹太人和穆斯林之间纠葛关系的城市。正是由于阿拉伯人将犹太人视为同族,因此伊斯兰教才成为最宽容犹太教的宗教,犹太人也才能得以和穆斯林长期的相安无事,共享这座先祖之城。虽然20世纪双方的血腥争斗给这座城市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但是人们依然要在这里继续生活,继续学会包容和理解,共同分享先祖的祝福。

参考文献:

张倩红:《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倩红:《以色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冯基华:《犹太文化与以色列社会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余国庆:《卡罕和以色列的犹太极端势力》,《西亚非洲》,2007年。

(作者:浩然文史·隔壁小王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