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无可避的日本年号,从“令和“,看我国古代年号纪年的变迁!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避无可避的日本年号,从“令和“,看我国古代年号纪年的变迁!

就在最近的愚人节,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正式宣布更换年号,将已经使用了三十年的“平成”年号修改为“令和”,“令和”二字出自于日本古典诗歌集《万叶集》,“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而这个年号也是日本自“大化”以来的第248个年号。

null

实际上“年号”纪年制度最早起源于我国汉武帝时期,唐人颜师古注《汉书》“建元元年”道:“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汉武帝登基第二年(公元前140年)立年号为“建元”,由此开始了年号这一纪年方式,“建元”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null

而日本使用年号的历史就要晚很多了。日本第一个年号“大化”是日本孝德天皇使用的,也就是我国的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相比我国晚了近八百年。

据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统计,我国年号自使用以来正统朝代使用的年号有513个,如果再加上地方割据政权的年号,年号个数超过了900多个。同时年号纪年制度不仅仅局限于我国,还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

null

日本,朝鲜,越南,缅甸都受我国的影响使用过年号纪年,有的是沿用中华王朝的年号,如朝鲜在明亡后,沿用了数十年“崇祯”的年号,有的是自己称制建元,如越南最后一个年号“保大”甚至用到1945年。

我国的最后一个被公认的年号是”宣统“,之后虽然还有袁世凯的“洪宪”,伪满洲国的“大同”和“康德”,但是通常不为我国历史所承认。如今随着近代以来各国政体的变化,大多数国家都开始采用公元纪年,而保留了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成为了唯一的例外。

null

但由于年号本来就是来自我国的概念,因此大多数年号都是来源于中国古籍。而《尚书》《周易》都是使用频次最高的典籍。以日本为例,著名的“明治”就来自于《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昭和”年号来自于《易经.说卦传》“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刚刚过去的“平成”,则出自《尚书·大禹谟》“内平外成,地平天成”

这次的“令和”年号,日本政府有意规避了我国的古代典籍,而是采用了日本古典诗歌集《万叶集》的梅花之歌,此举也被日本称为1300多年来的第一次。但无奈的是我国典籍实在太过浩瀚了,即使“令和”这一年号已经有意识的规避了,却依然没有打破“中国魔咒”。

null

在南北朝时期,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所作的《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中就出现了“令和”两字,文中首句就是“伏以节应佳辰,时登令月,和风拂迥,淑气浮空”。

而《万叶集》的梅花之歌,则是“初春令月,气淑风和”,细看这两句诗词,就会发现这两者实在是太过相似,其中“令月”一词未变,“和风拂迥,淑气浮空”被化用为了“气淑风和”,仅仅只是颠倒了两个字的顺序。要知道《夹钟二月启》写于公元520年前后,而《万叶集》则成书于八世纪左右。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评判后者抄袭,但是其中借鉴之意自然是不言而喻。

null

相比后来对于年号的慎重,在早期对于年号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修改年号也比较随意,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就更换了十一个年号,而女皇武则天更夸张,二十一年换了十七个年号。

同时年号也不仅仅局限于两个字,四字的年号也很常用,如汉哀帝刘欣的第一个四字年号太初元将,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等。

到了封建王朝的后期,由于历代使用的年号太过繁杂,年号也不可避免的重复了。据《中国历代年号考》统计,如“建兴”这个年号,就被使用过11次;“天祐(佑)”这个年号,也被使用过 10次。

null

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即位之后,为了昭显其独特,令宰相赵普等人选择一个从未用过的年号,而群臣集思广益想出来的年号“乾德”,结果在伐蜀之后才发现前蜀后主王衍早就用过了,这令赵匡胤颜面大失,也促进了之后的改元。

在明清之时,一方面为了减少重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为了方便纪年,因此普遍采用了一世一元制即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明清之际除了明英宗使用了“正统”与“天顺”两个年号外,其他皇帝基本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其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记忆宋元及之前的皇帝,我们通常只记得其庙号,如汉武帝,魏文帝,宋太祖;而明清的皇帝通常是记忆其年号,如洪武,嘉靖,康熙,反倒是庙号不太经常被提起了。

参考资料:《文史杂谈》《中国历代年号考》《史记》《改元与年号文化刍议》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