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问题,问明朝火器怎么扛不住满洲骑兵?很简单,因为明朝的火器不行。射程二十米的武器,面对骑兵冲锋只有一秒钟的反应时间,这怎么挡得住?
近年来因为文学作品宣传,明史领域广受欢迎,但不可否认有些夸大现象。早在明末,中国的火器技术已经落后于西方不止一点,并非一些文艺作品宣称的那样,“从北宋至明末,中国一直引领者世界火器发展的潮流”。如果真是如此,明朝何必要仿制欧洲的佛朗机炮,又何必千方百计进口西洋大炮呢。中世纪晚期以来,欧洲骑士被步兵方阵吊打,恩格斯称之为“步兵的复兴”(多说一句,革命导师恩格斯真是军迷),火器功不可没。满洲骑兵的装备还不如欧洲骑士,如果明军火器真的比西方还先进,明清战争断不至于是这个局面。在这里谈谈车营和三眼铳吧。
1,三眼铳是“神器”吗?
从编制上看,明军车营最主要的单兵火器是三眼铳。
三眼铳经过一些文艺作品的宣传,往往被一些观众们视为“神器”。特别是某纪录片制造了一杆复原的三眼铳,经过测试,得出了“威力不容小觑”的结论。然而,在该纪录片的复原过程中采用了现代的无缝钢管和工业化生产的黑火药,导致复原三眼铳枪管可以承受的膛压远大于历史上的铸铁产品,弹丸初速也更大,简言之,复原品的威力和射程要远大于历史上的三眼铳。饶是如此,复原三眼铳也仅能在二十米内取得良好的杀伤效果,若使纯粹使用明代工艺,则势必要在此射程上打折扣,更不用说铸造砂眼可能造成炸膛等事故了。
即使是二十米的射程,骑兵仅需一秒多便能冲刺到射手面前,在这一秒多钟内,射手需要左手持铳,右手持捻,对准火门,瞄准发射,其作战效能可想而知。
(这个姿势,在一秒钟之内拦得住骑兵?)
况且三眼铳枪管短小,没有抵肩的枪托,其弹丸散布相当大,精度很低。可见,三眼铳是一种一锤子买卖的武器,必须依靠大量射手近距离齐射,其三根枪管并联的用意也在于此,完全不考虑再装填问题。至于有人认为三眼铳可以抡起来当锤子用,简直太机智了,可那实在是射手的无奈自保之举,和某些手机可以砸核桃一样,属于不务正业的奇怪优点。总体看,三眼铳较之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元末至正神飞铜铳并无太多技术进步。
2,明末文人想象出来的多管火器“五雷神机”或“迅雷铳”是左轮枪、机关枪的前身吗?
(那把斧头明明卡在枪管中间,你说这玩意怎么转?如果这玩意不会转,那不就是增加了两个眼的三眼铳么。)
明人赵士桢《神器谱》记载的“迅雷铳”或茅元仪《武备志》记载的“五雷神机”或“迅雷铳”,因装有五根枪管,其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而受到文艺作品追捧。这两种被文艺作品吹捧为“最早的左轮手枪”的武器,实际上就是装了火绳枪机的三眼铳威力加强版,进步有限,从未见过哪国左轮手枪装五根枪管的。至于说这玩意是机关枪那就更搞笑了。在金属定装弹药出现之前,任何连发火器都无法实现后来机关枪的效果,而且极其危险。而金属定装弹药必须有统一的模具进行工业化生产,明末的手工生产条件别想了。
3,戚继光车营是中国独有的吗?
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的中欧胡斯战争,已经用战车克制骑兵
在明末引进西洋大炮之前,明军此前使用的国产火炮,有佛郎机铳、将军炮、灭虏炮、虎蹲炮等几种。其中佛郎机炮也源自西方,经国内自行试制成功,是一种早期后膛装填的小型速射火炮。单兵火器主要以鸟铳、三眼铳为主。天启年间,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蓟辽,经略辽东战事期间,曾仿效戚继光镇守蓟门的经验,设立“车营”,以车为营垒,将遭遇战变为防御战,可以有效防制骑兵往来突驰造成的部队士气崩溃。该编制每营六千一百一十五人,配置大炮十六门、灭虏炮十八门、佛郎机两百五十六架、鸟铳三百五十六门,三眼铳两千七百二十八杆,其余是冷兵器。该编制源于茅元仪的记载,茅元仪是当时有名的知兵之士,督师时随护孙承宗左右,故其记载可信度相当高。以手推车、马车承载火器,围成营垒对抗骑兵是中西方通行的有效战术,15世纪初的胡斯战争期间,捷克名将杰士卡将这一战术运用到极致,美国西进运动时期拓荒者还用这种战术对抗印第安骑手。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