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小“英子”记忆中的老北京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城南旧事:小“英子”记忆中的老北京

谨以此文纪念林海音先生诞辰101周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拍摄于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不仅让我们更了解了老北京的人情风物,更让这首“送别”家喻户晓。剧中的小主人公英子是一个活泼可爱,又有点淘气的女孩子。她不仅会对着吃草的骆驼看上半天,也会毫不惧怕的和所谓的“疯子”做朋友。

这电影里的英子,就是著名的民国文学大师林海音的童年。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她的同名原著拍摄的。

null

1918年3月18日,林海音生于日本大阪,三岁时回到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五岁时来到北平。在北平生活了二十五年之后又回到了台湾。在北平期间,她先后就读于“师大附小”、“春明女子中学”和“北京新闻专科学校”。

林海音五岁来北京的时候,住在宣武门外的椿树上二条,八岁的时候搬到了新簾子胡同,之后又搬到了南柳巷晋江会馆、虎坊桥大街。工作后,她与夏承楹结婚,住进位于永光寺一号的夏家。1945年,她又与家人搬到了南长街三十八号。

null

回到台湾后,林海音非常怀念在北京生活的日子。1960年,凝结着她深深思念之情的《城南旧事》出版面世,书中,她似乎以“英子”这个化身,又神游了一次老北京。这位一直讲着北京的规矩、惦念着北京的饮食,满口京片子的英子,用她轻松、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老北京风物图册,并透过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把我们分分钟带回了老北京。

那些在《城南旧事》以及其他有关老北京散文中曾出现过的地名,如今又是什么样子了呢?一起走进老北京、走进胡同,去找寻当年英子生活的足迹吧。

null

这是1948年北平地图的一部分,图中标红的地方分别是顺城街(上),由左至右是椿树上二条、南柳巷、师大附小、海王村公园和羊肉胡同。

一、顺城街

首篇文章“冬日、童年、骆驼队”中,那些驮着煤的骆驼装的是“南山高末”还是“乌金墨玉”呢?英子曾经在位于顺城街的一家煤站的白墙上看到过这样的名称。这里提到的顺城街,是位于正阳门至宣武门内城城墙北侧的街道。民国时期至建国后仍沿用一段时间。在城墙拆除后,这条街道就改名为现在的前门西大街。在这条街上,现在依然有一所以顺城街而命名的学校:“顺城街第一小学”。

null

除了这一段顺城街,在老北京西直门城城墙内南侧,以及阜成门城墙内北侧分别有“北顺城街”和“南顺城街”,现如今也都已不复存在。

二、惠安馆

“惠安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其实,这个“惠安馆”就是“惠安会馆”。是当时羊肉胡同路北五号有着七个房间的院子,如今这里是挨着延寿街的耀武胡同五号院。

null

位于现大栅栏地区,三井社区的耀武胡同五号(原惠安会馆所在地)。

那为什么英子的爸爸会经常到这个院子呢?才会让英子总会有机会见到那位有些“疯”了的小桂子呢?

null

图片来自于电影《城南旧事》剧照。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是台湾苗栗头份人,苗栗与大陆隔海相对的县城就是位于福建的惠安县。基于那个年代会馆的作用,则更大程度上是需要通过惠安转道台湾苗栗来加强两地人员与信息的交往。

同时,惠安会馆又是清末民初《北京女报》、《北京画报》的办公之处。她的父亲林焕文在《京津新闻》工作,故与其他媒体也有来往。

三、海王村公园

这是英子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在她散文集《家住书坊边》中提到:“厂甸是在东西琉璃厂交界叫做‘海王村公园’的那块地方;说公园,其实是一处周围有一转圈房子的院落而已。院子中有荷花池、假山石,但是平日并没有人来逛。而这个地方,到了春节,则是一处很热闹的地方,传统的海王村(厂甸)庙会就在公园内。”

到了春节,这里便聚集了几百个各式各样的摊位。外面的街道两边则是旧书摊、字画棚子。整个正月,孩子们都在这里买好吃的,好玩的;女人们在这里买首饰;男人们在这里买书买字画,热闹极了。

null

1939年海王村厂甸庙会,图片来源于“日本1939-1940华北交通档案”。

海王村历史悠久,早在辽代即已有京东(此“京”指辽南京,位置在现今广安门一带)的海王村之名。据考,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出土的辽代御史大夫李内贞的墓碑文有“京东燕下乡海王村”字样,为海王村之名最早见之于记载。因而有“先有海王村,后有琉璃厂”之称。现在这个公园已经不存在了,如今在原有位置上的是中国书店。

null

1939年海王村厂甸庙会,图片来源于“日本1939-1940华北交通档案”。

四、铸新照相馆

英子的妈妈是一位很贤惠的母亲,每到春节期间,英子妈妈都会带着全家人到位于海王村附近的铸新照相馆为家人拍上一张照片。这家照相馆位于琉璃厂附近,以翻拍照而著名,在照相馆的橱窗里陈列着文玩字画,各类器物、碑帖的照片。

null

铸新照相馆,拍摄于民国时期。

null

这几张照片都是拍摄于铸新照相馆。英子在家里是老大,她一共有四个妹妹、一个弟弟,家里共六个孩子。左上的照片拍摄于她八岁的时候,右上在她九岁时拍摄;下面则是在她十一岁时拍摄。

林海音成年后进入《世界日报》工作,负责采访文教和妇女新闻。返回台湾后,她出版了《城南旧事》等多部小说与散文集,还创办了多家杂志,以及《纯文学月刊》,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

1998年,80岁高龄的林海音获颁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终生成就奖”。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于台北逝世,终年83岁。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null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墙、城楼、骆驼、驴打滚、瑞福祥的缎子、佛照楼的吃食,虽然很多已经永远找不回来了,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及其有关北京的散文集,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切而令人难以忘怀的北京城。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