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火力差距到底多大?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火力差距到底多大?

原创文章

无法抗衡的火力优势

  1938年,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几批军火援助(包括160门76.2毫米野战炮、80门115毫米榴弹炮),但随着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作战消耗,这批军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惊人,炮弹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对抗上,中国军队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很多军、师已经没有山炮或者野战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击炮。而有山炮的军、师数量也不多,炮弹更是极度缺乏。

  例如南昌会战,日军为了突破中国军队在修水沿线的第19集团军,特意加强了第101师团、第106师团的炮兵力量。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实力对比:武器装备差距惊人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实力对比:武器装备差距惊人

   算上第101师团、第106师团自身的野战炮兵联队,日军进攻修水沿线的共有194门/198门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并装备了整整10个基数的炮弹(山野炮每门火炮1个基数100枚、榴弹炮5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第19集团军共计13个步兵师10万多人,共有迫击炮227门、平射炮13门、75毫米山野炮21门。由此可见,日军拥有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194门,而国军只有21门,并且没有105毫米重炮,这足以反映中国军队与日军火力上的绝对差距。

   到了1940年,中国军队7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越来越少,同时炮弹的存量已经见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会战、1943年的鄂西会战。

   按照中国台湾史政编译局编著的《抗日战史》(101卷)的记载,在这两场会战中,中国军队75毫米以上山野榴大炮的炮弹消耗加起来才1000来枚。这与日军每个师团两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径山野榴炮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军89式150毫米重型加农炮

日军89式150毫米重型加农炮

湘西会战上中国军队仅有10来门美式山炮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会战,按理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已经收复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应该有大批美式装备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更何况参加湘西会战的几个军更是蒋介石嫡系军中的嫡系。

   但由于之前美式山野榴炮运到国内的比较少,而且绝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队里,因此湘西会战的第4方面军只有为数不多的美械武器。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实力对比:武器装备差距惊人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实力对比:武器装备差距惊人

    从该消耗表可以看出,整个第4方面军只有第73军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弹数量相较之前的会战,确实有所上升。而号称抗战铁军的第74军仅消耗了苏76.2毫米山炮弹,数量上1个月仅仅打了1471枚,和日军比确实少之又少,但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已经很多了。另两支嫡系部队第18军、第100军几乎没有山野榴炮,可见到了1945年时,中国军队火力上仍处于劣势。

   从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这几个时间段来看,国军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驻印军反攻缅北外,其余战场上的军队从没有超越日军,一直属于绝对劣势。尤其到了1945年,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军王牌部队,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可见抗日战争,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军队都打得十分艰苦。尤其是正面战场的那些被我们误认为火力比日军强的军、师,其火力并不比日军强,实际上是远远不如日军。

中文参考资料: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军事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1999年版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2005年版

《抗日战争上高会战史料选编》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7年版

《抗日战争湖南战场史料》湖南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2012年版

《抗日战史 南昌会战》(台)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版

《抗日战史 上高会战》(台)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版

《抗日战史 鄂西会战》(台) 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版

《国军后勤史》(台)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0年版

日文参考资料:

《日本陆军兵科联队》新人物往来社战史室编1994年版

《日本陆军联队总览》椎野八束编1990年版

《陆军师团总览》近现代史编纂会著2000年版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著1975年版

《步兵第六联队历史》步六会编1968年版

《步兵第三十四联队史》静冈联队史编纂委员会编1979年版

《金城联队史》伊佐一男著1969年版

《鲭江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史》鲭江步兵第三十六联队史编纂委员会编1976年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