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上)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名将吴起:用生来终结春秋 以死来迎接战国(上)

在春秋与战国之交,诸夏世界有过一位经历传奇的名将。他出身平民,游走于列国之间,参与了两次战国初年的变法。他的经历就是诸夏世界开始天翻地覆的一个缩影。他的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命运。他的结局,更预示着春秋时代的温文尔雅,将变成战国时代的极端与惨烈。他就是今天还被人津津乐道的吴起。

少年岁月

吴起和很多先秦名人一样来自卫国

"

吴起出生在春秋末年的卫国,但他第一个出仕的国家则是鲁国。两国在当时的情况比较类似,都由姬周王室镇压商朝遗民和东夷土著的军事重镇发展而来。开国君主都是西周核心王室成员,有着类似的社会结构。由于在对抗殷商后裔宋国时有一致诉求,所以自认为是兄弟之邦。

到了春秋后期,卫国已经因为周边大国的掠夺和内斗而日益萎靡。但其融合商周文化的历史积淀,还有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养育出了众多的人才和传奇人物。这里的百姓继承殷商人善于贸易的传统,敢于走南闯北,眼界开阔的布衣人才。除了吴起,这里还贡献出了善于贸易个外交的子贡、为魏国变法的李悝、为秦国变法的卫鞅、权倾秦国的吕不韦,以及孤身刺秦的荆轲。

商人的财富在当时并不能买来相应的社会地位

"

吴起来自卫国的一个千金之家,家族很可能也是商人起源。虽然当时的各大诸侯国都比较尊重富商,但如白圭、子贡和吕不韦等人都以从政为最终的正途。以国运作为最大的买卖。也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吴起早年外出求官。因为孔子等人的经历已经证明,世袭的贵族社会出现了松动。学术知识的普及和下移,则为平民人才的崛起提供可能。很多大贵族乐意采用平明出身的家臣与官吏。

在这样的氛围下,吴起四处求取职位。但因为缺乏实际学问,也缺乏人点拨提携,而散尽家财。一怒之下,吴起杀死了那些诋毁自己名望的人并向母亲发誓:不在外成为将相就不回家!

这段经历,不仅体现了战国之人视荣耀为生命的血气,更体现了吴起内心的自卑与证明自己的渴望。商人虽富却和贵族的地位差了很多。这显然是心高气傲且功利心很重的吴起,不愿意接受的。凭着这份少年轻狂的自尊和自负,吴起仗剑离乡,来到了卫国的兄弟之邦--鲁国。

比卫国稍大的鲁国 是吴起踏出家门的第一步

" 被鲁国排挤

受到孔子影响 鲁国一直是儒学的世界

"

在鲁国,吴起一度投入曾申门下学习学习儒学,这也是由鲁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至于吴起在鲁国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鲁国的内政和政治文化导致的。

此前,作为国君的近亲家族三桓已瓜分了鲁国的军队。鲁国君主在他们面前反而如同小诸侯一般。为了夺回政权,鲁哀公试图联合越国重振君权,但是反而遭到了三桓家族的流放。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下,吴起很难有出头之日。之前三桓为了和鲁国君主对抗,也为了抵抗齐国与吴国的侵略,曾经大量任用孔子门下的军政人才进行变革。

抵制孔子的三桓家族 依然把持着鲁国大局

"

所以到了鲁穆公时代,为了在乱世中自保,鲁国君主任用主张无为的公仪休为相。对外采取相对保守的收缩性政策,避免参与到大国纷争之中。对内加强君权,严明森严的周礼等级制度。请孔子的后人子思辅政,儒家弟子在朝堂上占据优势。所以吴起来到了文化相近的鲁国,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习儒学。

但是这种加强君权并不是正向地变法图强,而是以削弱三桓为代价做减法。其结果是内斗之后,鲁国整体实力更加弱小。季孙氏以封地费为中心,独立为一个小国,鲁国就经不起外战的剧烈折腾。变法和争霸的主张,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吴起则因为没有严格遵循儒家礼法,没有赶回家乡奔丧守孝,被逐出师门。以吴起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很难服服帖帖接受儒家礼制摆布。

鲁国国君始终没有斗过下克上的三桓

"

学儒不成后,吴起转而学习兵法。在孔子门下就有冉有这样的军事人才,所以孔子之后的儒家,也会有研习政治律法和军事的分支学派。后来鲁国遇到传统对手齐国的入侵,虽然吴起有善于用兵的美名,但因妻子是齐国人而处处受到提防和限制。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忠诚,相传吴起杀掉了妻子换取军队的指挥权。这段在鲁国的经历,不见于其他历史记载,不排除是敌视吴起的儒家编造的流言。但本质上反映了吴起极强的功利心和极端的性格。

虽然吴起如约击败了齐国,但儒家大臣和鲁国贵族却感受到了地位受威胁,更担心自己赖以生存的儒家礼法受到挑战。于是他们以不仁慈等荒唐理由,大肆中伤吴起。这注定了吴起难以在鲁国有所作为。

吴起拔剑四顾,思考着未来的去向。普天之下的列国,正在由温文尔雅的春秋时代,步入斗争激烈的战国时代。整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和地缘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了一番考量之后,他觉得三晋的文化可能最适合自己。

杀妻风波之后 吴起被迫离开鲁国

" 地缘格局与列国状况

吴起的时代 正是天下大变的开始

"

此时的诸夏世界,正处在剧烈变化的阶段。经过公元前7世纪的一轮灭国运动后, 20多个实体诸侯国大致稳定下来。

春秋时代的格局是周天子威严尚存,晋楚两个一流大国轮番争霸,秦齐两国夺试图冲击一流大国位置。陷入大贵族内斗的晋国,一面通过弭兵之会与楚国议和,一面将吴越拉入争霸格局,从东面包抄楚国。但吴越争霸的结果,却是逼出了一套急功近利的军国体制。这在之前的时代是不会出现的事情。

原本已是橡皮图章的周天子 开始彻底失势

"

在历经了一番血雨腥风之后,楚国再次一家独大,但逐渐丧失了春秋早期的进取之心。因为遥远的地域和特殊的文化,那里被很多中原人才视为畏途。而且楚国的核心权利圈被王族和王族近亲把持,外国人才若非名望在外就根本无出头之日。哪怕是像孔子这样名满天下之人,都没有获得封地。像吴起这样人微言轻的人才,就更加很难有所作为。

越国则被急功近利的军国模式消耗完毕。为了避免重蹈吴国覆辙,越王主动放弃了大片吴国领土,将它们送给楚国和鲁国等诸侯,避免与邻国陷入长期消耗战争。同时驱逐或消灭了如文种和范蠡这样的功臣,防止他们依托封地对抗王权。虽然勾践将国都迁徙到琅琊,但是在他死后,越国因为资源和兵力有限,还是不可避免地衰弱。

南方的楚国与越国 都不是吴起理想的投奔对象

"

在北面的齐国,田氏家族正逐渐击败其他大贵族,成为无冕之王。正巧处于取代姜氏王族的前夕。为了避嫌,田氏对内讨好百姓,对外联合鲁国和卫国,甚至对越国的挑衅也忍气吞声。此时的齐国疆土稳定,大体处于守成的态势,所以新的人才在这里难以大有作为。

更北方的燕国,是姬周后裔的边区要塞,当地依旧坚守着召公时代遗留下来的王道政治,奉行等级制度森严的周礼。再加上地域偏远和消息闭塞,所以在中原列国眼中乏善可陈。此时的燕国也专注于对北方草原和东北方向的扩张。但是偏僻的地理位置、恶劣的气候和农耕条件,限制了燕国的经济实力。所以这个国家对于人才总体来看不太友好。

北方的燕国 也是保守势力的重灾区

"

在遥远的西方,秦国在穆公称霸后就一直受到中原的警惕和敌视,在文化和政治上继续戎狄化进程。秦穆公兴起的大贵族殉葬习俗,一方面是学习西戎,同时也有限制大贵族威胁君权的用心。但秦国依旧是大贵族控制国政,依照自己的好恶决定君主的去留。东面崛起的魏国,已经让秦人倍感压力。后者也把秦人视为戎狄加以攻击。这种妖魔化的宣传,进一步隔绝了关东人才入秦。

与此同时,中原的郑国、宋国和卫国都在进一步衰败。这些国家在国际外交事务上都表现的乏善可陈。

最后,在中原的周天子也再次受到了地位动摇。公元前5世纪后后期,周考王将弟弟封为西周公,让王室领地内出现了国中之国。后来西周公国的实力甚至强过了王室,这无疑让周天子的神圣性大打折扣,所以诸侯争霸失去了最后的节制力量和遮羞布。

周王室的内斗 进一步加剧了天子权威的丧失

" 三晋风云

分家不久的三晋 成为了吴起的理想落脚点

"

当时最具活力的政体就只有从晋国分出来的韩赵魏了。这三国的宗法传统较为淡薄,在县郡化的道路上走得比较靠前,而且对于外来人才最为宽容。吴起将这里列为了投靠首选。

早在晋国建国的初期,晋国就发生了以下克上的曲沃代翼。为了防止新的以下克上,晋献公消灭了前代国君的家族。所以晋文公等君主,依照具体的战功而不是祖传的家谱,分封了大量异姓大夫。著名的成语“楚才晋用”,说的就是晋国不拘一格人,敢于任用敌国人才的政治生态。

韩国的恶劣形式 让吴起望而却步

"

具体到三晋之中,韩国的开局格局最为险恶。其领土主要由上党郡和三川郡组成,两片国土之间仅仅有狭窄通道相连。领地内多山贫瘠,虽然矿山众多但是土地不够肥沃。加之在三家分晋之初,三晋彼此间关系融洽。所以韩国唯一的讨伐对象就是南方的郑国,并对郑国鲸吞蚕食。但是吴起清晰地意识到,韩国即使吞噬了郑国,将会继承郑国险要而微妙的地理位置,成为天下要冲。如果韩国没有足够强的实力,区位优势会变成累赘。

北方的赵国,在赵简子时代就已经推行了自己的土地制度和度量衡制度,推行了县郡化改革。其内部还有较早版本的军功授爵制度,将法令公之于众人。在用人上,赵地本身文化底蕴不深,所以吸纳了如扁鹊这样的外来人才。

赵国民风与中原差距很大 吴起不愿意重新适应

"

在地理上,赵国拥有晋国最为胡化的地区,继承了晋国的边缘国家优势。由于保留了与北方交流的通道,使得民风最为彪悍。但赵国国土横跨太行山地和河北平原部分地区。东部以邯郸为中心,西部以晋阳为中心。所以地狭人稠,土地不算肥沃。而且赵国民风与中原的鲁国与卫国差异较大,吴起不一定能立即适应。

所以,剩下的选择就是以晋国自称的魏国。该国继承了晋国最精华的晋西南地区,有盐池之利。晋东南和晋中地区有农业条件优越的农田、人口稠密,占据了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所以文明悠久,而且人才较多。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与周围国家关系微妙。所以除了维持与韩国和赵国的关系,魏国需要大量的人才优化内政。

在学派上,魏国此时同时任用法家、兵家和儒家人士。吴起的儒家和兵家背景,都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虽然有人向魏文侯进谏,表示吴起贪财好色、人品不佳。但是在君王看来,能被财色收买,就对君权威胁较小。真正的高风亮节之士反而让君主忧虑。

魏国的综合实力评价 让吴起选择前往

" 魏国变法

吴起抵达前 魏国已开始李悝变法

"

在此之前,李悝已经开始在魏国进行变法。改革后的种种制度,非常符合吴起的理想。这次变法也是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直接蓝本。

在土地制度上,魏国推行授田制度。按照一夫百亩的标准向农夫授田,土地贫瘠之地授予农夫200亩土地,农人对名下土地有充分的使用之权。此举将井田制与国人和野人的区别彻底变成历史。魏国也借此建立了普遍征兵制度,取代以前的国人参战制度。

征兵制让魏国的动员水平大增

"

由于魏国地狭人稠,土地产出难以维持变法和征战的巨额开支。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多种五谷,防止某种谷物绝收之后造成举国性的饥荒。为了补贴农用和口粮,鼓励农人种植桑树,果树和瓜果蔬菜,并要求农民及时抢收收成。在经济调控上,李悝进行了最早的平粜法,用原始的宏观手段调控粮价,防止因饥荒和粮食歉收造成的人力损失。

文化上,魏文侯任用儒家人士子夏和段干木、田子方等人兴办学校,吸引人才来到魏国。这虽然是务虚之举,但却在当时为魏国积攒了不错的风评。著名的西门豹也是法家人物。他处死巫婆并兴建水利的行为,体现了更加理性、而不务虚际的时代精神。后来商鞅在秦国搞变法,秦国人还以土地相邀,吸引善于耕作的魏国农民前往秦国耕作土地。

在法律上李悝收集各国法律条文,编成了六卷本的《法经》。在政治上削减无所事事的王族人员的俸禄与开支,让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建立了最早的郡县制度。这样节约下的钱粮被用于豢养善战之士,并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军功爵体系,奖励善战之士。这些利于平民地位提升的政策,正是吴起这样的布衣人士所希望看到的。

西门豹就是魏国法家派的代表

" 吴起统军

吴起在魏国建立了著名的 魏武卒

"

吴起入魏之后,帮助魏国建立了征兵制度和职业军人结合的武卒制度。因为征兵制度是从大部分农民群体中征兵,战事少则轮流服役,战事多就连年征战及其耽误农业生产和人口增殖。临时征发的部队在军事素质上良莠不齐,战力非常不稳定。

魏武卒则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选拔。其标准是能批甲三层+背负强弩+携带50枚弩矢,还要带上剑和戈,能在半日内急行军。所以是兼具远近双重功能的重步兵。为了保证他们专心训练,魏武卒全家免除徭役,而且还要额外奖励田地和宅房。虽然这只是魏国军中的一部分,但已经成为半脱产军人,保证了魏军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中坚力量。三等不同的士兵可以享用不同的伙食,士兵战死之后家属可以领到抚恤金和相应的奖励,免除士兵战死后无人照料的后顾之忧。

吴起抵达魏国后 帮助魏国进入全盛时期

"

相比于传统的以贵族精锐为核心的春秋部队,吴起改革后的魏军的素质比对手更高一筹。从魏文侯开始,到魏武侯和魏惠王时代,这一兵种帮助魏国在战场上多次取胜。直到在与齐国和秦国的双重鏖战中消耗殆尽。

在对外战争中,魏国此时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南方的楚国和西面的秦国。相比于暮气沉沉、攻击性大为降低的楚国,土地仅仅隔着黄河的秦国更是近在咫尺。所以在魏文侯和武吴起的计划之下,魏国计划侵蚀黄河以西的秦国领地。趁着魏国在中原战事较少,如果能继承晋国对秦作战的有利态势,就可以进一步削弱秦国,并把秦国打成和义渠一样的蛮族化外围小国。那么魏国有希望成为和赵国与楚国那样的边缘大国,四面受敌的不利态势会减轻许多。

坐拥关中的秦国 是魏国西扩的主要目标

"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在吴起入魏之前,魏军就过河攻克了秦国的少梁,并将这里作为魏国伐秦的桥头堡。公元前412年,魏军从少梁北进攻击繁庞,将秦人驱逐殆尽,并吸引魏国移民前来定居。公元前409年,在吴起的带领魏军沿着黄河南下,攻克了秦国在河西地区的中心临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魏国基本上蚕食了秦国在黄河以西的领地,后者只能退到洛水一线。

在吴起指挥魏军防御河西期间,用胡萝卜和大棒并用的办法鼓励军心。比如秦军在河西边境上有一小亭,经常骚扰魏国人耕作。于是吴起将一车辕放在北门之外,悬赏将士将车辕送到南门之外。在有人如约完成任务之后,吴起奖励了他上等田宅。随后,吴起以国大夫的爵位和上等田宅为赏赐,去攻克秦国的亭障。最后将士们奋勇争先,一举攻克了秦亭。

吴起甚至会用口为士卒吮吸毒疮

"

在对待士兵方面,吴起再次体现了他人性中的极端一面。虽然功名心很重,但是为了让士兵为己所用,所以十分平易近人。吴起不仅愿意与士卒同感共苦,甚至用口为士卒吮吸毒疮。这可能一方面来源于他平民的出身,同样也来源于敏感的个性。最后是源于自己的事业心何自我中心,毕竟任何人都是为他的事业和个人价值存在的。这种性格,可谓是一把棱角分明的双刃剑。

到了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的魏军直面号称50万人的秦军。他分出一部分车兵、骑兵和步兵,组成诱敌方阵。吸引风俗野蛮,喜欢单打独斗的秦军前来展开攻击,从而露出破绽。在秦军逼近之前,魏武卒们纷纷取出强弩射击秦。只有简陋皮甲和轻装扎甲的秦军,已经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在围攻诱敌方阵的过程中,秦军发现魏军虽然很少,但是阵型严密。斗志高昂。魏军的长戈在数步之外就能让自己皮开肉绽,后排的武卒则继续用强弩射击秦军。

被魏军包围的秦国人

"

在秦军完全对诱敌方阵死缠烂打之际,吴起下令主力突然杀出,合围没有防御的秦军侧翼。在近距离肉搏之中,吴起调教出的魏军不仅纪律严明,而且装备精良,远远胜于装备粗陋而且几率欠佳的秦军。从而一举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大胜。

但吴起口无遮拦、直言不讳的性格,即将随着魏文侯的去世而引爆出来。吴起自己的命运即将发生新的变化,被迫进行第二次出走......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