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NO.860-朝鲜国王跑路
作者:御风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美国和朝鲜政府首脑今年会面时,很多人认为朝鲜半岛的局势已经缓和下来了。但实质性成果似乎不多,朝鲜也在继续尝试以小博大的游戏——让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围着它团团转。这也是朝鲜半岛政权一贯的玩法,看上去似乎相当危险。
虚虚实实,恍恍惚惚
危险归危险,历史上朝鲜半岛的统治者却很少上演类似崖山跳海或煤山殉国之类的惨剧。关键在于朝鲜统治者的跑路功夫很高明。他们总能找到一个好去处,然后通过谈判、反攻或者求助外国援助东山再起。
时刻保卫着统领的安全....
而若要历数朝鲜王的跑路方向,可是太多了。
山海相接好跑路
朝鲜之所以总是成为大国的角力场,是因为半岛本身是欧亚大陆伸进海洋的一个延伸。陆地强权想要控制海洋对海洋产生影响,都需要沿朝鲜半岛建立势力范围作为前沿阵地;反之日本这样的岛国要登陆,也得借道朝鲜。
大陆与第一岛链之间
有个朝鲜半岛
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让朝鲜政权一旦与周围大国发生龃龉,就可能面临亡国之灾。这种危险局面导致半岛政权长期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又不能像人畜无害的瑞士一样维持“永久中立”,而是要向势力最大的一方低头,让“事大”思想在半岛历代政权中一直都很有市场。
比如朝鲜有一座门,以前叫迎恩门
虽然不得不低人一等,而且需要向宗主国进贡,但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发生与其他大国的战争时,背后的宗主国或后援国要替朝鲜“小弟”出头。历史上朝鲜很多王朝,特别是高丽王朝和李朝,寿命往往比同期的中原王朝长得多,政权也稳固的多,说明“事大”以求自保是有其道理的。
朝鲜王朝的国祚似乎总是长于天朝?
然而有得必有失,一旦时移世易,外部大国势力此消彼长,半岛政权却压错了赌注,“事大”的选择题就可能做成“送命题”。原先的坚持很快就会成为新强权的出兵借口,让半岛政权立刻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中。
所以需要找个很厉害的靠山
朝鲜半岛自己从未成为真正的强权,若宗主国也无力回天,统治者就只能被迫放弃都城跑路逃命,练就了一身脚底抹油的好功夫。数千年来半岛上屡屡演出这种跑路戏码,其实正是“事大”外交政策失灵的必然结果。
更糟糕的情况下
连宗主国也跟着一起丧权辱国
除了墙头草一般“事大”的无奈之外,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也为跑路党提供了便利。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半岛跑路党在面对来自北方或南方的军事强权压力时,总能有足够闪转腾挪的余地。
朝鲜半岛可以用“千丘万壑,三面大海”来形容。千丘万壑是指小小半岛上山峦纵横,颇为崎岖,如果将所有沟壑形成的“褶皱”摊平,据称可以覆盖地球全部陆地表面。即使如今,从朝鲜首都平壤到东北部大城市清津的铁路的时速也仅有20-30千米,不到800公里的路程通常要走3天。
差不多的距离
韩国人已经搞出了高铁(KTX)
朝鲜则还需要慢悠悠坐慢车...
经济发展虽然因此受到影响,但同样也是节节抵抗的好地利。如果敌军压境,政府不得不跑路,大可利用重峦叠嶂的地利钻到大山深处做小朝廷或者打游击。入侵者则由于不熟悉情况而难以完全肃清流亡政府。
朝鲜半岛上的山地层层叠叠
修条公路就不知要开多少隧道
这还只是南部而非多山的北部
(韩国南原市附近)
例如日本吞并韩国后,许多朝鲜爱国者流落到北部边境打游击战,日军虽然百般弹压,但一直到无条件投降的数十年间也从未能彻底打败游击队。
如果实在扛不住
还可以到对面的中国来
(北方的山和南方的山还是不同的)
除了山高沟深之外,三面环海且沿海岛屿众多也为朝鲜政权提供了出逃的“多样化”选择。
一方面朝鲜半岛西、南海岸曲折,港口众多,且距离中国山东半岛不足200公里,距离日本也仅隔一对马海峡,优势一方即使有制海权,也很难做到完全封锁。
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和南海岸尤为曲折
而南部又多为山地
韩国的南部沿海可说是遍布良港了
另外除日本外,古代外来政权入侵半岛多是依仗陆军,海上力量不足,半岛政权完全可以逃到某些沿海岛屿,甚至泛海逃往中国或日本——取决于进入半岛的强权是哪一方。
往哪边跑都挺方便...
南北两头都能跑
历史上,日本列岛的政权曾多次入侵朝鲜半岛,甚至在朝鲜半岛两次建立过短期稳定的政权:大和国(邪马台)攻占弁韩(半岛南部)建立了维持百余年的任那政权,近代日本也曾吞并韩国四十年之久。
任那政权只是占据了半岛南端一部分
最终也被半岛地方政权所吞并
从古代到近代,提防倭人自海上西侵始终是朝鲜半岛国家面临的重要防务问题。然而吊诡的是,从初唐到晚明,近千年间半岛政权如果不仰仗中华天朝大力增援,靠自己力量对抗日本几乎毫无胜绩,每每一触即溃(所以能够战倭寇而胜之的“忠武公李舜臣”才会被捧上了天)。
这场战争中朝鲜海军确实干得不错
但陆地主战场上真是一连串崩溃
还是要靠明军来救命
既然打不过敌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向敌人进攻的相反方向逃跑。
例如,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仅一个月,朝鲜李朝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鲜国王宣祖李昖只好跑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最后得到宗主国大明的“恩准”,渡过鸭绿江来到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当起了高级“政治难民”。
一连串战败使得朝鲜差点亡国
(不过诸多山地地区其实长期处于混乱的无主状态)
直到大明军队肃清了半岛的入侵者,李朝政权才施施然还都王京(今首尔)。
对于朝鲜王室来说,日本北上的时候一定要往北比他们跑得更快才行。
只要抓住了朝鲜国王
五大老五奉行要多少给多少
当然中国方向也并不总是安全的。大陆的新生政权,如蒙元和后金,也曾凭借其强大军事力量频频发动对朝鲜半岛的征伐。而朝鲜半岛政权的策略也是一如既往的稳定——跑,只是与日本入侵时逃跑的方向相反而已。
第一次重大的“跑路”发生在蒙古勃兴之时。从公元1231年窝阔台遣兵攻打高丽开始,蒙元对高丽发动了大大小小九次东征,每次都获得胜利,虽然始终无法端掉高丽政权,但也打得高丽政权奄奄一息。
遇到了千年一遇级别的征服者...
高丽君臣明确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草原天骄们的对手,正面硬拼不是办法。终极策略由此诞生:把朝廷转移到岛上就好了。蒙古武士虽然勇猛,却不谙水战,又缺少合用的水师,大海作为高丽政权的“金钟罩”最合适不过。
事实也证明果然如此,高丽王迁到了离半岛本土仅千米之隔的江华岛,凭借这盈盈一水的天然防线挡住了入侵者的步伐。从此之后,只要强敌自北方入侵,江华岛就是半岛政权作为“避难所”的不二之选。
其实是江华岛离汉城,离大陆都很近
但多了一道水,骑兵还真过不来
将近四百年后,朝鲜半岛又一次见到了来自北方的强势打击。
公元1627年和1637年,后金(清)两次入侵朝鲜。朝鲜仁祖故技重施避居江华岛。后金第一次入侵与蒙古一样望水兴叹,但第二次征伐中,来自白山黑水的八旗劲旅在睿亲王多尔衮指挥下一举攻克江华岛,迫使朝鲜国王投降。
要从正面击穿大明的防线是很难的
所以先打掉明的两个盟友——朝鲜和蒙古
然后从多个侧面施压
最终压垮明朝
从此之后朝鲜虽然对臣服被视为胡虏的大清心有不甘,但始终不敢再进行反抗,一心一意在天朝的羽翼下建设自己的“小中华”。
“文明开化”后的新跑法
近代朝鲜与中国命运类似,不自觉也不情愿地走上了“文明开化”的道路。而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国和日本外的其他大国也逐渐开始对朝鲜施加影响,特别是利用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东北领土的沙俄。
甲午之役后,朝鲜原来的宗主国大清被打懵了,半岛政权又一次面临“选边投靠”的困局——两个选项一是日本,一是俄罗斯。
一方面是强大的沙俄帝国
一方面是工业化的日本
这都是以前没有过的状况
朝廷中相应形成了亲日与亲俄两派。亲日派虽然当权,却因种种卖国行径而不得人心,而且从日本得到的支援也不充足,于是以闵妃(明成皇后)为首的亲俄派联合俄罗斯驻朝公使韦贝尔抓住机会发动宫廷政变,将亲日派驱逐出权力中枢。
闵妃是朝鲜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
闵妃因此被日本人暗杀,这正好被亲俄派鼓吹为“为国牺牲”,利用朝鲜国王与太子对日本的仇视心理,说服国王和太子逃到了俄国公使馆避难并重组了政府。这就是“俄馆播迁”事件。
利用使馆的特殊外交地位避难,可谓是“文明开化”之后的新跑法,而且效果奇佳,俄国使馆成了朝鲜国王新的“江华岛”。
进了使馆也只能躲一时
日俄打架,锤子却先砸在朝鲜身上
孰料好景不长,数年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沙俄,重新成为了半岛的主宰,并积极推进对半岛的吞并。国王不甘心就范,于是趁日方疏忽向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万国和平会议”派出密使,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然而不但没能得到列强支持,反而自召祸端,最后身死国灭。
日本俄国已经划分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朝鲜的命运自然是明明白白的了
日韩“合并”之后,韩国国内曾掀起“三·一运动”,遭到镇压,朝鲜爱国人士只好继续发扬跑路传统,于1919年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隔着东海炮轰日本侵略者。
可以去找一找
后日本侵华,这些流亡人士又将临时政府搬到重庆,无论如何颠沛流离都矢志不渝以恢复国家独立为己任,充分体现了三韩民族的韧性。
一直到日本战败,这一临时政府才解散,高丽王的后人又一次“跑”赢了来势汹汹的入侵者,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END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