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后的故事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祭侄文稿》为何不宜在日本出展?揭秘它背后的故事

原题:《祭侄文稿》是啥?为何不能出展?如果知道它的历史,你会哭求保护它

最近,由于台湾在不存在双方交换展品的情况下,主动拟将《祭侄文稿》帖等国宝级文物送出国门给日本博物馆展出,国内舆论掀起轩然大波,上至学术界、文物界,下至普通网民,纷纷义愤填膺,也让本来早就“沉寂”的《祭侄文稿》上了一次次热搜。

null

▲颜真卿《祭侄文稿》

不过,由于《祭侄文稿》成稿太过久远,在大浪淘沙的历史中,也并未起到让人刻骨铭心的影响,因此,普罗大众对这个字帖本身代表了什么意义并不熟悉,只知道,它是中国的,是中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写的,是颜真卿祭祀侄子的,至于他的侄子是谁?人人都有侄子,为什么只有他侄子被千古记录?为什么祭祀侄子一篇字帖,能成为当今的国宝?为什么大家对该帖出国门,不再是骄傲地“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而是痛惜+愤怒+拒绝呢?

面对这些问题,或许,很多人都是一张问号脸。

当然,如此严肃的话题,以及话题背后如此沉重的历史,不该用戏谑的态度来书写,但,相信我吧,除了这里我还能以轻松的笔调戏说一下,后面的情节,边写,我都边要以纸巾备着。

上文提这么多问号,不是蔑视大众不懂历史,而是术业有专攻,所以,啰嗦的我决定用最简单的话,稍稍解释一下《祭侄文稿》的意义。

1.《祭侄文稿》是啥

首先,众所周知,这是颜真卿的字帖。在中国的书法国宝里,人们做了一个前三甲排行,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行书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是苏东坡的《寒食帖》。第一名,已经在唐朝遗失了,有人说,这个锅得李世民背,《兰亭集序》被他带到自己墓里去了,显然这是空穴来风。昭陵被盗了又盗,根本就没有《兰亭集序》问世。

null

▲苏轼《寒食帖》

换言之,在一个老大已经走丢的书法国宝界,可想而知《祭侄文稿》的重要性了。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现在拥有这“天下第二的行书”,在不久的将来,真迹也会慢慢消失。这是因为,纸张的寿命有限,中国有一句话叫“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写在宣纸上的东西,保存得好可以1000年不朽烂,写在绢上的东西,也有几百年寿命。颜真卿是唐玄宗时期的人,写《祭侄文稿》时,是758年,距今已经1200多年了。也就是说,即使用现代科技进行保存,《祭侄文稿》也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了。

这,就是中国文物界严厉谴责它出国展的理由之一。

2.侄子是谁?

解决完了第一个问题,再看《祭侄文稿》的主角身份。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赞善大夫,是颜真卿侄子死后被朝廷追封的官职,属于太子宫里的人。季明,才是这位侄子的名字,他是颜真卿堂哥颜杲卿的儿子。

颜真卿写这篇字帖时,对侄子辈,按理说本可以直呼其名,但却特意将官职加上,也是有其用心的。一来是为了称赞他高洁大义的行为,二也算为他高兴,他做到了亚圣孟子说提倡的“舍生取义”,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得到追封,是死得其所的一种褒奖。

那么问题来了,颜季明小小年纪,为什么早亡?颜真卿又为何对侄子的死如此耿耿于怀?这就涉及当时大唐的背景了。

颜真卿是文人出身,25岁就重了进士甲科,要知道,当时唐朝的科举场流传着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唐朝科考里的明经科很好考,如果30岁才考上,都算年纪大的了,而进士科非常难,50岁考中,都是棒呆了。可见颜真卿的才华。

null

▲颜真卿

但,颜真卿没有遇上好时代,他进入官场的时代,大唐的宰相早已不是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时代,而是庸才杨国忠了,和杨国忠搞不好关系,颜真卿很快被一脚踹出中央,到了平原郡当太守,棣属安禄山统管。

3.安史之乱:虽千万人吾往矣

就在大唐处在最繁盛的时代,“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爆发,这次大乱对整个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不消多说,就当时而已,整个大唐帝国也震惊了。

安史叛军如秋风扫落叶,声势一起,河北各地都举白菜投降,没遇到一处抵抗,全境沦陷。于是叛军又以迅雷之势,在一个月后,就拿下了河南洛阳,当时大唐的东都。接着,封常清和高仙芝在两员大将“枉,枉,枉”的呼声中被冤杀,潼关告急,坏消息一次次撞击着大唐帝国脆弱的心灵。

null

▲高仙芝影视形象

那么,棣属安禄山管辖的颜真卿当时在干啥呢?作为传统儒家教育出来的人,也就是世人经常看不起的文人,颜真卿早就看出安禄山的反心了。在预测安禄山最终要行不臣之事时,颜真卿以天气经常下雨为由,主动做了各种加强城市防御的措施,防的,就是安禄山。而表面上,他还要装作云淡风轻,天天一副“酸腐文人”的做派,泛舟湖上,和朋友吟诗作对。

等安禄山一宣布造反,颜真卿首先立即给皇帝打报告,至少,要让朝廷做好全局布置。接着,颜真卿在平原郡内到处募兵,招募到了之后,和将军每次主政之前一样,激励士兵,慷慨陈词,说着说着,不免真情流露,变成流着泪跟士兵们宣讲这次反抗的必要性、关键性,和严峻性。

在国家的紧要关头,不少忠君义士,用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做着“最美逆行”。周边的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㭏、邺郡太守王焘等人,也纷纷带着人马来,请颜真卿带领他们一起守家护国。(以上这些名字,都值得铭记。)

消息报到唐玄宗耳朵里,虽然形式依然严峻,但唐玄宗终于心头舒服了一点,感叹说:“我以为河北二十四个郡,一个义士都没有,没想到,还有颜真卿这样的人,可我竟然一点都不了解他。”从这里也足见,曾经英明神武的唐玄宗当时有多惰政,被杨国忠等人一叶障目。

null

▲唐玄宗

与此同时,颜真卿又秘密联系当时假意归附叛军的堂兄颜杲卿,让他策划反水,从河北撕开口子,阻挡安史叛军继续前进攻打河南和潼关的步伐。颜杲卿本就一腔热血,在步步惊心的环境里,很快就联络厮杀成功,杀了叛军首领,重新登高一呼,一时间,河北十七个郡一起再投靠朝廷,一帮大老爷们相见无言,纷纷喜极而泣。这一批河北联合军,一起推举颜真卿做带头大哥,继续与叛军斡旋。

千万别小看颜真卿等书生的行动,河北郡县起来,第一,可以让安史叛军慌了神,因为老巢被端,没有归路;第二,则能牵制军力,让安史叛军减缓祸祸他地的速度。

为了拉拢各路人马,颜真卿做了不少努力,比如,担心北海太守贺兰进明摇摆反叛,在自己这边财政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还送去十余万军费,并把十岁的儿子颜颇送去对方军营做人质,以表诚心。同时,颜真卿还要不断加强训练士兵攻击和守城的能力,日以继夜。

想想当初他们聚在一起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互相激励,互相安慰的情形,恐怕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看到抑制不住自己的热血吧。

然而,正当河北形势好转的时候,本意就想吸引火力的河北众,终于把大魔头史思明引来了。安禄山得知河北又叛的消息,回派史思明来安定。这次,颜氏兄弟算是求仁得仁。

史思明首先选择常山郡打。

常山郡,也就是颜杲卿所在的地方。

null

▲颜杲卿画像,画家大概把颜氏兄弟当真兄弟了,只是眉毛改了改……

虽然彼时河北人心安定,众志成城,但摆在眼前最致命的问题——兵少粮缺。

颜杲卿想向外求救,但最近的王承业根本不愿意来救,因为,前一次颜杲卿派人向朝廷报告河北情况,就被王承业阻挠,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了。

无奈,常山郡的人只有不睡觉、不歇息,日夜守城,拼死抵抗。

此时此刻,不得不煽情一下。投降和死守,哪个更难呢?显然,投降容易,一句话就可以,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想溜。尽管每个人都深知,没有救援,不会有奇迹,这是一场找死之旅,拼的,就是“城在我在,城亡我亡”的千古义声。

下面这一段,实在是太经典,上原文:

“不涉旬,贼急攻城。兵少,未及为守计,求救于河东,承业前已攘杀贼功,兵不出。 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新唐书》

白话一下:不到十天,史思明叛军急切地攻城,颜杲卿兵少,也来不及想守城的办法,只好再去求王承业。王承业不搭理,颜杲卿只好日夜战斗,到井水喝干了,粮食断绝了,弓箭也用尽了,城里再没有任何可以用的资源,终于城破被俘。

而之后,又是一段经典画面:“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

安史叛军要求颜杲卿投降,颜杲卿不理,于是他们祭出早就被抓的颜杲卿小儿子颜季明,威胁说:“投降不?投降了就饶了你儿子。”此时此刻,分明已经是俘虏的颜杲卿依然……不答。不答一词,最能体现柔肠百结的心声。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既想救幼子,又不愿让天子失望,忠君爱国,是他们毕生的信条啊。所以,纠结到最后,唯有沉默以对。而且,他也知道,这样的态度,势必导致儿子被杀。所以,不答,无言。

就这样,《祭侄文稿》的主角颜季明,因为爹的大义,牺牲在了安史叛军刀下。

颜杲卿被继续带到洛阳面见安禄山,安禄山怒气冲冲:“你的常山郡太守还是我提拔的,你干啥反我?我有啥对不起你的?”

这次,颜杲卿不再无言不答了。因为,他有太多道理要说。

于是,颜杲卿怒瞪双目、义正词严、铿锵有力地说:“我们颜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大唐的臣子,我们忠于皇上,恨不能杀了你报答皇上,还跟你造反?做梦吧!你的三镇节度使还是天子提拔的,你怎么反陛下?”

问得安禄山哑口无言,只有恼羞成怒,把颜杲卿绑在桥柱上,天天割他身上的肉吃。颜真卿破口大骂,于是安禄山又派人割了他的舌头,羞辱道:“骂呀,看你还能骂吗?”

null

▲胖到模糊的安禄山影视形象

当然要骂,舌头虽然没了,但发声骂叛军的意志还在,虽然他吐出的每个字都已经咿咿呀呀,含糊不清。最后,“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他终于结束了痛苦,也坚守了毕生信仰,完成了使命。尽管,他最后的骂声已经没人听得清了,于叛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他必须怒发冲冠,必须以箭弩拔张的姿态,完成这最后一出对叛军的蔑视和愤恨。而千载历史回报给他的,是《新唐书·忠义传》的榜上有名。

随后,颜杲卿的长子,和宗族亲戚全部被杀。

再插播一个袁履谦的故事。袁履谦是颜杲卿的长史,一直追随颜杲卿,当初一起计杀安史叛军的守将,收服17个郡,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常山郡陷落后,袁履谦也被俘虏。在叛军中,袁履谦手脚被砍断,恰好看见叛军何千年的弟弟站在旁边,袁履谦一咬牙,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咀嚼着血和肉,含着一大口血,怒气冲冲地喷到他脸上。接着“贼脔之”,被乱刀砍死。看见的人无不流泪。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都做到了!

而在河南,有两个叫张巡和许远的书生,用自己的行动,也在演绎着忠义、凄婉、壮烈的故事!

虽然,他们最后都“壮哉”牺牲了,属于“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正是由于这些名字的努力,才使得安史叛军肆虐的脚步一次次被绊住,他们以自己的牺牲,减少了别处别人的生灵涂炭。

4.活该他们青史留名,永远被人憧憬!

好了,故事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多讲完了。

后来,朝廷逐渐收服两都,安史之乱历经磨难也终于被平定。幸存的颜真卿去找寻亲族的遗体,最后,只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颅。

在愤恨和无力中,颜真卿提笔,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那是怎样一个天气,怎样一个时分,颜真卿怀着怎样悲壮的情绪,颤抖着挥洒下了这篇祭文?

再看看《祭侄文稿》中反复被涂抹的部分,你该知道,那时那刻,握着笔的颜真卿,内心有多撕扯和煎熬。

null

▲《祭侄文稿》

现在,再来看看各界人士拒绝《祭侄文稿》的“出国游”,是不是更能理解他们的愤怒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