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口之战:大洪水与沙陀兵铸造五代基本政治格局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清口之战:大洪水与沙陀兵铸造五代基本政治格局

唐朝末年,原本用于镇守各地的藩镇已逐步失去控制。尤其是在毁灭性的黄巢之乱后,整个皇室的直辖领地大面积萎缩,成为了类似东周天子的角色。但天下大势究竟何去何从,并没有确定的趋势可供参照。

攻克长安的黄巢叛军 给了唐朝以致命一击

"

一直到公元897年的清口大战,代表江淮势力的杨行密击败南下的宣武镇大军,后来持续一个世纪的五代格局才正式形成。虽然杨行密的集团在早期并不善战,但正确的谋略与一批沙陀骑兵的加入,扭转了他与北方藩镇间的强弱对比。

晚唐的皇室 基本上成为了东周天子第二

"

在清口大战爆发之前,维系唐朝剩余生命力的资源,早已不再由昔日的关中宝地提供。经历了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的风风雨雨,整个王朝的核心被削弱的不成人形。这种紊乱又在地方上引发了各种势力的相互兼并,反过来加速了唐朝中央权威的丧失。

河东的沙陀势力 具有不错的武力优势

"

其中,河东晋地的李克用集团、中原宣武的朱温集团和江淮南部的杨行密集团,成为了可以主导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前者握有强大的边军与沙陀武士,后者则是王朝中央赋税的控制者。夹在中间的朱温势力,又是唐朝苦心经营的“快速反应部队”。

出自黄巢阵营的朱温 控制着唐朝影响各地的关键地区

"

按理来说,李克用与杨行密的势力应该强过处境微妙的朱温。但在天下刚刚开启洗牌的年代,各地区因为动荡的局势而无法立刻显现出区域优势。也是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窗口期,朱温在自己老家宣武建立了咄咄逼人的新权威。由于当地是运河通往中原和洛阳的必经之地,所以并不缺乏财力输入和交通线辅助。唐朝也一直在宣武镇维持了一支供养充分的精锐部队,专门用于镇压各地的突发事件。如果翻一翻晚唐的历次大规模用兵,都会从中发现宣武镇部队的身影。

唐末的宣武镇 号称拥有天下最好的步兵

"

因而,当朱温这样的地方派蹿起而使长安不再握有宣武镇的执掌权,李唐王朝的灭亡就彻底步入了倒计时。但控制宣武镇本身的朱温,也感到自己正在同时间进行赛跑。为了压服四方的节度使力量,他必须在维持原有兵马的基础上,再补充更多部队。这样,他就比过去更加需要从诸如江淮等地获得钱粮物资。但为了夺取财富,又需要进一步养更多军队。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朱温集团对江淮的图谋和与杨行密集团的冲突。

杨行密则在江淮的乱局中脱颖而出

"

为了给进攻江淮做好准备,朱温在几年里四处出击。在北方结好著名的魏博阵集团,抵御和抗衡晋地的沙陀军队。在东方又收服了青州等地,并攻略和击溃了联合李克用的兖州军阀朱瑾。在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终于派麾下大将庞师古率领数万大军南下。

宣武镇的大军基本上沿着运河南下

"

出于解决后勤困难和保持进军速度的需要,宣武军特意放弃了北方势力经常要攻打的寿春,转而依靠运河前进。仅仅以一支偏师围困,分散江淮守军的注意力。不愿意在自家首府城下作战的杨行密,也在得到消息后直接北上,带着几乎全部的兵马抵达了位于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清口。一旦他在这里战败,则重要的扬州将无险可守。

没有扬州的控制权 宣武镇的资源就会被人卡主

"

苦于江淮在黄巢暴乱结束后的诸多不稳地因素,杨行密的江淮军兵力也不充足。只能依靠河道作为屏障,暂时堵住宣武军的前进路线。幸好有刚刚入伙的北方军阀朱瑾,为江淮势力增添了几千人的兵力。其中还有李克用派给他对付朱温的一些沙陀骑兵。但杨行密和朱瑾也非常清楚,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骑兵还不足以战胜以强军自居的宣武势力。毕竟,从整个晚唐到后汉时期,中原的强军都能依托工事对抗骑兵强敌。等到对方失去冲击力优势,再发起异常猛烈的反冲锋。这与后来据守工事都不能打赢的北宋步兵相比,有着如鸿沟般巨大的差距。

沙陀骑兵经常成为晚唐战役的胜负关键

"

于是,非常具有东方特色的围杀战略被制定出来。鉴于对面的宣武军指挥官庞师古,非常轻视江淮势力,直接在靠近淮河河道的低洼处扎营。所以,杨行密派人到上游处构筑了临时堤坝,准备在进攻时释放认为的大洪水。同时,出生北方的朱瑾将带领几乎全部的骑兵部队,迂回到宣武军的后方待命。他们在遇到零星的侦察兵时,往往用相近的口音骗过对手,堂而皇之的以援军姿态深入敌后。在正面,杨行密也不忘布置了千余人的部队进行吸引。庞师古自恃兵力占有,只觉得这是杨行密在做困兽之斗。

冬季的淮河 成为了杨行密势力的最大屏障

"

在江淮军完成部署之前,已经有人向庞师古报告了淮河水位的明显下降。但因为战斗发生在入冬的10月,庞师古想当然觉得这是北方常见的冬季枯水现象。为了稳定军心,他甚至下令将报告的斥候斩首。但也是这种盲然的自信,让他很快付出了惨重代价。

江淮军的筑坝让淮河的水位出现下降

"

到了公元897年的11月,杨行密完成了全部的部署。按照古代战争的常态,两军在冬季时并不会主动寻求作战,而是会等到春季再做打算。但杨行密却不愿循规蹈矩,让对手的兵力与战斗经验优势得到正常发挥。在他的授意下,上游的伏兵挖开大阪,任由淮河之水大量涌向下游。

大洪水的降临 重创了宣武镇军队

"

毫无心理准备的宣武镇士兵,被大洪水冲的措手不起。不仅是营帐大量进水,连很多布置在周遭的防御工事也被冲垮。连带浸水的还有全军的粮草和诸如弓弩一类的“娇贵”武器。整支大军至此已基本丧失作战能力。而完成迂回的朱瑾,也开始以沙陀骑兵为先锋进攻。利用宣武军的全盘混乱,他们成功从北面踏入营地,并顺势席卷了整个兵营。由于不再受工事阻挠,骑兵的攻击力在乱军中被进一步放大。激战中,他们还发现了正尝试维持秩序的庞师古。随即便用势不可挡的冲锋,将这位朱温麾下的大将阵斩。

被水浸泡过的弓弩 基本上无法立即使用

"

如此一来,失去指挥官的北方部队就更加凌乱。杨行密的主力步兵也抓住机会渡河,同骑兵一起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宣武军却根本没有能力组织有效抵抗。零星集结的散兵游勇,不是溃退就是被杀。留下许多无助者愣在当场,看着洪水不断淹上来。朱温妄图一举南下江淮的野望,就这样成为了泡影。后来在清点剩余士兵时,只找到了几千逃出围杀圈的幸存者。

唐朝时期的精锐武士形象

"

已经大获全胜的江淮军,又继续沿着淮河向西出击,希望追上从寿春撤退的另一支宣武镇部队。这次,南下的沙陀人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卓越实力。他们不经调整,便冲入了正在渡河的敌军后卫。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又让朱温的第二支部队都丧失了战斗。

杨行密又用沙陀骑兵击溃了第二支宣武镇部队

"

由于五代十国在历史上的地位感不强,所以清口大战的意义也总是容易被人忽略。但正是此战,奠定了整个五代十国的地缘政治基础。若非杨行密在淮河边击溃朱温的大军,那么宣武镇将控制扬州和江南的粮食。拥有巨大资源的他们,很可能不会在之后输给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那么,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历史传承也将不复存在。一度落魄的赵匡胤,能否在宣武镇谋得一官半职都是问题。

清口之战奠定了五代到北宋的历史发展

"

对于南方各地来说,清口大战则让他们暂时免于向后来诞生东京汴梁的宣武镇纳粮。尽管江淮集团的壮大,本身也会威胁到诸如吴越、马楚等地方势力的安全。但提供的战略保护却意义更大。

所以,清口之战在实质上是一场类似赤壁与淝水的格局奠定战役。并对之后东亚几百年的历史发展,都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