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居然不理睬臣子?看看明朝的奏章制度究竟是什么情况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明朝皇帝居然不理睬臣子?看看明朝的奏章制度究竟是什么情况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张珍瑜

从皇帝制度在中国确定以来,一套以官僚为主的政治体系就正式确立了下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系化的制度也越来越复杂。臣子想要把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情况报告给皇帝,就需要写上一本奏折,写清楚自己要陈述的东西,通过一系列程序传递在皇帝手中。皇帝每天辛苦的阅览了所有的奏章,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将对奏章的批语发还下去。这样一过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掺杂的许多复杂的政治规则和政治斗争。

null

朱元璋

首先,明朝的政治制度中,随着胡惟庸党案以后,宰相就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不同的机构,将原本宰相的大权分割,并且最终将权力集中的皇帝一人手上。但这份权力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份过于沉重的责任,所以为了分担皇上的压力,内阁制度应运而生。说白了,就是有一帮文人开始作为皇上的私人助理来处理政务。但是随着内阁成为一个制度化的“内侍机构”时,现实的权力结构就已经发生了改变。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基本是由当时有名的读书人来担任,他

们并不能对奏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只照皇帝的意思来进行劳动,权力及地位远远不及过去的宰相。

null

魏忠贤

宣宗(朱瞻基)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接下来明朝的奏章制度才真正形成。

null

张居正

当臣子不能和皇帝直接面对面交谈的时候,对奏章的批改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但内阁大臣与皇帝沟通,全赖司礼监(宦官)。由是开启明朝宦官专政之大门。这意味着,太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谁的奏章可以为皇上所见,谁的票拟能够入皇上的法眼。再加上,明朝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朱棣在位时期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后来取消),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自此明朝宦官之权势无以复加。但是,宦官的崛起背后依然是皇权的属意,在这一过程中,宦官也会被皇帝当作打击文官集团的工具。

可见,奏章的看或不看,发或不发,都不仅仅是一篇奏章那么简单,要看到其背后的逻辑,才能够真正了解这种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明实录》

《明史》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