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是司令 中央为何把军事指挥权授予副司令粟裕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陈毅是司令 中央为何把军事指挥权授予副司令粟裕

原标题:陈毅是司令员,党中央为什么把军事指挥权授予副司令员?

在解放战争中,在华东野战军中有一个特殊现象——即陈毅为司令员,全面负责,但是党中央却同时授予副司令员粟裕一个特别权力——军事指挥权。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源自于粟裕等人与陈毅的一场争论。

这一场争论很有意思。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获悉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有进攻宿迁、截断其后路的企图,便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一路由两淮东犯涟水,威胁华野后方,一路由鲁南进占峄县、枣庄,威胁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

那么这个时候,解放军到底先打哪一路呢?

面对这种形势,10月7日,粟裕和张鼎丞、邓子恢连发三电给陈毅,建议首先歼灭由两淮东犯涟水之敌,同时准备淮北作战。并且,他们认为,如此才能保障坚持苏中之后路,对今后进入淮北也有很大帮助,否则苏中一失,于华中、山东乃至整个大局都不利,为此,他们提出“盼军长(即陈毅)来此间统一指挥”,建议山野、华野司政机关合并,陈、粟会合一起。

随后,陈毅电复三人,同意华中野战军南移,但同时提出“目前趋势是分布南北作战,你们南下负责打南面,我在北面照顾”;“如鲁南紧张,则应考虑山野回固根本”, “我便不能南来你处,只好分任南北”。——也就是说,陈毅主张保山东,且分兵作战。

10月9日,陈毅决定山东野战军回山东。他在发给党中央并告华中和山东负责人的电报中说: “我意山野必须迅速回鲁,华野应迅速北上或派队巩固淮海区”, “或竟不顾淮海糜烂,让山野北上打仗之后再南下”。

华中分局张鼎丞、邓子恢、曾山接到他的电报,立即发电党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并且坚持认为 “山野、华野分开行动,对将来战局无法改变,对全国战局亦有害处”;因此“坚决反对陈这种布置”。

第二天,三人又发电报给党中央,并告诉在涟水指挥作战的粟裕、谭震林,说他们当天就去陈毅处商谈。

他们的做法,完全符合党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现象。

这时敌情又发生变化。两淮地区的敌军得知华野主力南下,立即停止向涟水进攻,集结于两淮附近。粟裕和谭震林决定,停止对两淮东进之敌作战,华野主力转兵北上。两人将上述决定报告华中分局。

10月11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党中央并陈毅和华中分局,建议集中山野、华野主力沿陇海路西进,威胁徐州,直逼津浦,迫使鲁南、淮海之敌回援。他说:

“目前鲁南局势骤紧,此对华中之坚持亦有极大影响。鲁南不保,华中将难于坚持。但华中如不能坚持,则将使我大军局促于鲁中地区更为不利,造成山东莫大困难。为欲挽救此种危局,非集中华野、山野全力以赴不可,为此必须抛开次要,求其主要。”

他还特别说明,这个方案完全是从全局利益出发,“对鲁南极有利,唯华中要吃亏,特别是后方冬衣(均在曹甸以东地区)有损失可能”。

党中央考虑了各方面的意见,于10月13日发电报给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明确指示: “你们仍照过去决定集中山野、华野全军(包括8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大仗,开展局面,对淮海本身,对鲁南,对苏中,对配合刘邓均好,对将来出大别山转入外线作战(几个月之后)亦有利。”

陈毅接到这个指示后,提出山野、华野全军入鲁的主张,发电报给党中央说: “目前行动以迅速出击鲁南为宜。在淮北,敌有准备,工事坚固,敌南下渡河有困难,战场不好。在鲁南,战场好,供应便利,易求运动战,可避开桂系。山野、华野同去,胜利有把握。”

对于这场有关战略出击方向和出击时机的争论,党中央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10月14日8时至9时,一个小时之内,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份发给陈毅,一份发给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

在给陈毅的电报,他说: “现在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入鲁,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渡运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作战列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电又不相同?如按元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间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

在给张、邓、粟、谭的电报,毛泽东说: “陈军长元亥电仍主张山野、华野全军去鲁南,你们意见如何?速告。你们觉得全军去鲁南歼敌把握如何?如确有歼敌把握,自以去鲁南打较在淮海打为有利。因鲁南敌歼灭后,即可出陇海、淮泗,对华中局面并非不利。问题是歼敌究以在何地为宜。”

粟裕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经过分析认为,从战略防御的作战要求来看,把鲁南作为诱敌深入的底线固然比淮海好。但是,从战局发展趋势来看,也存在四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第一,蒋介石军队当前的进攻重点在华中,如果我全军即刻入鲁,敌人的进攻重点也将由华中转入山东,华中将过早地丧失,对于我长期作战不利。

第二,两淮失守后,敌人已对我军形成半包围态势,如果不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大规模的歼灭战,下一步作战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第三,我军撤出两淮,在群众中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波动,如果不打一个胜仗就全军入鲁,对民心、军心不利。

第四,为在苏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也需要主力部队再打一个胜仗。因此,在全军入鲁以前,应当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好仗。

在党中央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商谈,陈毅与华中分局张鼎丞、邓子恢、曾山取得一致意见,决定暂缓去鲁南,而首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好仗。10月15日,陈毅与张鼎丞等人将商谈结果报告党中央。当天,他们就收到党中央的复电。

党中央的复电指出:

“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蒋方计划,引我去山东,我久不去,乃决心与我在淮北决战。此种情况于我有利。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这一场关于战略出击方向和指挥体制的讨论,在党中央的直接指导下,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随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汇合一起,组建华东野战军。而党中央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组织决定: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员以战役指挥权。这不仅在当时各战略区、各野战军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外军事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从此以后,粟裕就担负起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重任。陈毅抓大政,粟裕负责军事,陈粟合作创造了我军历史上罕见的辉煌。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