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矛就能克制战象?亚历山大怎么打赢古印度军队?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超长矛就能克制战象?亚历山大怎么打赢古印度军队?

null

null

编者按:在现今影视游戏和网络科普的影响下,大家对于战象这种古代著名兵种,已经渐渐熟悉了。但因为一些文章的误导,让有些读者看待战象往往带着有色眼镜,将其简单的认为只是一种鸡肋的兵种。认为对抗这种大而脆弱的动物,用超长矛就可以了。那么当超长矛真的是战象的克星吗?

null

▲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和印度王公波鲁斯之间著名的海达斯佩斯河会战

提到超长矛和战象之间的对决,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海达斯佩斯河会战。此战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在印度最为著名的战役。亚历山大一方,率领着著名的马其顿军团和来自希腊联盟提供的士兵,共组成4万步兵,5000~7000人左右的骑兵。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波斯,以及印度刚刚臣服亚历山大的王公,所组成的亚洲特遣军。

null

▲由马其顿人组成的马其顿步兵方阵和精锐骑兵,是亚历山大大帝所仰仗的中坚

波鲁斯一方兵力方面的记载相对模糊。除了波鲁斯本国之外,加上其他盟友,步兵大约在2万~5万人之间,骑兵则是2000~4000人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大约85~200头战象,以及1000辆战车。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几乎算得上势均力敌,相对于亚历山大大帝此时已经有些大杂烩的大军来说,波鲁斯的军队,是非常经典的印度城邦时代军队结构。虽然亚历山大大帝通过亚洲特遣军也获得了一些战象和战车,但是相比于波鲁斯所拥有的庞大数量,亚历山大大帝的这些战象和战车,就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null

▲印度战象

较多的战象,让印度军队拥有更强的正面冲击力。波鲁斯根据印度人作战的习惯,将所有的战象以15米的间隔,分配在中军,与印度数量庞大的轻步兵进行混编。至于战车和骑兵则北部署在了两翼,并且印度人并没有将骑兵进行独立编制的习惯,而是让骑兵以在战车前方和两翼的方式进行混编。

null

▲印度轻步兵

亚历山大一方,在之前和波斯以及其他印度王公的交手中,亚历山大对于战象的威力以及印度人的作战方式,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因此亚历山大决定扬长避短,他命令己方骑兵率先出击,来自帕提亚的弓箭手受命进攻印度军队左翼的骑兵。在完成压制后,他们立刻从印度军队后方进行迂回,与亚历山大自己率领的精锐伙伴骑兵围攻印度右翼骑兵。发现己方骑兵被击溃之后,波鲁斯孤注一掷,下令大军全力向缓慢进攻而来的亚历山大一方步兵进攻。

null

▲帕提亚轻骑兵,在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中,骑兵的胜利,无疑为远征军步兵极大的减轻了压力

战象与超长矛的对抗就此展开,而双方对抗的胜负无疑成为了战争最关键的要素。巨大的战象对马其顿方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是由于受制于海达斯佩斯河河滩泥泞的环境,导致印度的轻步兵们和战象之间的配和出现了脱节。众所周知,马其顿方阵是以装备超长矛而闻名的。但根据记载,面对失去轻步兵掩护的战象们,马其顿重步兵却抛下了长枪,用手中的战斧和考佩斯弯刀攻击战象的侧腹和象腿。而马其顿的轻步兵们和弓箭手们,更是向战象的眼睛,以及背上缺乏铠甲防护的驭手投射武器。最终迫使大量战象死亡或者向后溃退,并因此踩死了大量印度一方的轻步兵与溃散的骑兵。

null

▲抵挡住战象冲锋的马其顿方阵

不过即使如此,波鲁斯依然有机会重组自己的军队。因此最终让印度军队崩溃的,还是亚历山大亲自率领骑兵从印度军队后方的冲锋,以及远征军正面不断的推进。而战象与步兵长矛的这一轮交锋,虽然在战象败退时,的确踩死了许多印度一方士兵。但是这个责任却还真不归于战象。亚历山大对于地形的选择,有效的阻碍了印度轻步兵的跟进,并且印度骑兵的两次溃败,都对配和战象进攻的步兵,带来了极大的干扰。

null

▲亚历山大大帝亲率的伙伴骑兵

实际上,波鲁斯战象的配置也还是比较合理的。每头战象之间有着15米的间隔,这个距离足以让印度轻步兵在战象两边保护它们的侧身,不会遭到敌方步兵的攻击。而且这种战象与步兵混合进行进攻的方式,也可以让印度方的步兵阵线相对削薄,以此来相应拉长阵线。配合上两翼的骑兵和战车,便可以轻松的对阵线相对较短的远征军进行合围。但只可惜波鲁斯的对手段位相对于他高的太多,亚历山大对地形的选择,以及骑兵的应用,都让印度军队的优势无从发挥。

null

▲马其顿方阵,如果没有亚历山大大帝出色的指挥,印度军队即使无法击溃远征军,也足以迫使远征军败退。

而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中,也证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面对滚滚而来的战象,超长矛并无法对其进行克制。因为此战在面对战象的冲锋时,马其顿的重步兵们,很多都扔下长枪,改用战斧和考佩斯弯刀来近身搏命。然后还得靠轻步兵们和弓箭手们,更是向战象的眼睛,以及背上缺乏铠甲防护的驭手投射武器,这样才阻止了缺乏轻步兵保护的战象。显然,单纯只依靠长矛,则很难在正面,对力量和冲击力巨大的战象,造成致命的伤害。

null

▲明朝入侵安南,明军对付安南战象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弓弩和火器攻击战象

而且在一些特殊地形,诸如丛林山地等环境中,战象的作用就更加明显。虽然大象的身体庞大,可由于亚洲象的主要生活区域,正是热带丛林河山地之中,因此对于这些环境,即使无法让骑兵军团通过,但是对于战象来说却问题不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这些地形不熟悉的军队,就更容易遭到战象的攻击。比如明朝在安南,与蓝山起义后的黎利军,所进行最关键的战役——崒洞祝洞之战,就是如此。当时黎利一方,拥有三只战象,而明军的兵力结构和数量都并不明确,仅有越南方面的记载的十万人这一不靠谱的记载。

null

▲越南现代绘制的崒洞祝洞之战

从整个战役记载,以及派往安南的军队结构来看,明军应该是以步兵为主。不过因为战役过程记载较少,所以只能根据稀少的记载,对过程进行大致推测:宣德元年十一月,明军在王通率领下抵达应平之宁桥。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但是王通依然坚持行军,结果在崒洞和祝洞附近的山路中,遭遇到黎利军队的埋伏。大雨导致明军火器失效,而泥泞的地形也限制了明军的行动,这使得明军只能依靠长矛组成枪阵,被动防御黎利军的冲击。但是在黎利军队和战象的冲击下,受制于狭窄的地形明军阵型最终被击溃。

null

▲明军枪阵

null

▲《征倭纪功図券》中陈璘率领的粤军大帐,明军在安南作战时,主要就是从南方省份调兵,其装备与后来主要以两广各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土司兵组成的军队,装备较为接近。

总的来说,战争本身并不是单一兵种的对决。因此,虽然战象本身对于长枪方阵有着有着极强的破坏力,但是在战争情况下,各个兵种的配和,以及地形的利用,才往往是决定性的。但是这却也并不代表战象并非一无是处。其实诸如战象、战车这类古老的兵种,成功的战例也很多,只不过那些成功的战例,经常被一些人刻意无视掉了而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