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对比:两次白沟河大战中的南北军队较量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鲜明对比:两次白沟河大战中的南北军队较量

原标题:鲜明对比:两次白沟河大战中的南北军队较量

发源于太行山脉的白沟河,从山西一直绵延到河北保定,最终汇入当地重要的湖泊--白洋淀。今天,这是河北省所剩不多的四季水系。而在古代,那里也是幽燕地区与中原各地的交界。白沟河也因此经常成为兵家切磋之地,并先后目睹了前后两次规模不小的战役。

然而,这两次战役的结果都是以居于北岸的军队获胜告终。若用巧合解释,未免难以让人信服。一旦拨开历史记载的迷雾,就足以发现背后所涵盖的实质。

第一次白沟河大战

金国女真的崛起 让辽国面临灭顶之灾

"

1122年,崛起于东亚山林的女真人一路南下。在数次击败辽帝国大军后,依次占领了辽国的上京与中京。已经在南京幽州躲避的辽国末代君主天祚帝,继续向西逃窜到位于晋北大同的西京。沿途过于仓促,甚至将自己的玉玺都丢进了河里。

在南方的汴梁,北宋君臣们已经静候多时。虽然他们早已和女真人订立了《海上之盟》,却因为各种内部问题而迟迟不能发兵北伐。其中既有南方爆发的方腊起义拖累,也有朝堂上的有识之士建议不要背盟乱搞。但随着辽军的兵败如山倒,北宋内部的主战派便登上了舆论高峰。其中,又以善于给自己积累各种军功的权臣童贯,表现的最为积极。

辽国的崩溃 让宋朝的文武大臣都蠢蠢欲动

"

这年4月,被宋徽宗视为一代将星的童贯终于开始出手。他被授命指挥河北-河东的10万大军,准备风风光光的去“收复”丢给辽国多年的幽州。根据辽国内部的带路党马植报告,当地人隐忍契丹贵族统治多年,早就盼望王师北上。童贯纵使不信,也觉得可以使出在西北对付党项人的绝招:用海量兵力迫使对方撤退,制造自己获得完善的假象。

然而,在抵达前线备战之后,童贯还是敏锐的发现了一些问题。那些常年防备辽国的前线部队,竟然状态非常不佳。连皇帝用作野战机动部队的禁军都是如此,地位更低的炮灰厢军如何,也是可想而知。于是,童贯只能更加依赖虚张声势去促成不战而屈人之兵。

靠撒币充值刷出名将称号的童贯

"

4月23日,宋军逼近辽国地界。童贯一面让部队大张旗鼓,一面又向幽州等地发送公告:只要当地的汉儿投诚天朝,便可免于兵灾。王师也想秋毫不犯,并要给叛投的官员送钱、分房子。如果有人给宋军提供补给,也可以获得两年的免税优惠!

但面临南北夹攻的辽国南京守军,依然士气高昂,不愿屈服于自己根本看不起的北宋朝廷。5月25日,等不到回复的宋军将领杨可世,带着数千先头部队冒进。他期望首先夺下幽州,为自己建立不世功勋。结果,早有防备的辽国贵族耶律大石,用手里的2000契丹和奚人骑兵出击。以一场干净利落的伏击战,将宋军的先锋部队击溃。

镇守辽国南京的正是大名鼎鼎的 耶律大石

"

5月28日,童贯麾下的10万宋军也抵达了作为两国边界的白沟河。此时的耶侓大石,也获近3万人的增援。其中还包括后来玩转辽-宋-金三国的跳槽名将郭药师,和他麾下那支由辽东流民精炼出来的常胜军。他们要面对的则是作为宋军主力的中路军与东路军,指挥官是打西夏刷出悍将之名的种师道。

两军在白沟河两岸对峙时,还有宋人再次到对岸招降耶律大石。结果只得到后者的一句回复:别多废话!不就是会死么!

北宋与辽国军队在白沟河两岸的对峙

"

随即,北岸的辽军开始向南岸的宋军射箭,正式打响了第一次白沟河战役。其实,在两军的阵地之间,有一座可以过河的桥梁。但宋军常年依赖远射武器和固定阵地自保,根本没有足够的重装部队用于攻坚。能够执行此类任务的骑兵,也被当做精锐预备队使用。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出马。所以,就只能和数量更少的辽军隔岸对射。虽然辽军步兵也主要由幽州本地的汉儿组成,但他们长期保留了射箭传统,素质远在宋朝的边军之上。

当两军正面纠缠之时,耶律大石又派出精锐骑兵向西机动。通过宋军疏于防备的浅滩渡河,成功迂回到宋军阵线的两翼。由于这一切操作大都发生在宋军眼皮子底下,辽军的骑兵在发起进攻后就遭到了宋军骑兵的阻击。然而,在宋军少的可怜的重骑兵被对手的具装精锐击溃。弓马娴熟的契丹、奚人和汉儿轻骑,也完败了对面的宋军弓骑兵。

没有固定阵地 宋朝的步兵就无立足能力

"

原本还能坚持对射的宋军步兵,看到两翼溃败便自己慌乱起来。在辽军步兵完成渡河追击之前,就被敌军骑兵赶出了阵地。头也不回的躲入了后方的设防营地。

由于害怕辽军在夜里发起突袭,种师道让士兵在营地里彻夜敲鼓。第二天,却又传来了西路军被另一支辽国地方部队击溃的消息。宋军就只能继续呆在营地里动弹不得。

耶律大石的辽国骑兵 战力远在宋军之上

"

6月3日,种师道无奈的下令全军后撤到作为前进基地的雄州待命。为了预防不测,他让辎重和步兵部队先走,自己带着精锐步骑兵断后。耶侓大石发现宋军撤退后,马上派出骑兵追击。赶来抵御的宋军精锐又被轻易击溃,种师道自己都险些被抓。其余宋军则更是队形大乱,被辽军一路追杀到雄州城下。

此时,坐镇雄州的童贯却害怕辽军杀进城里,下令守军紧闭城门。结果,辽军便在城下又屠戮宋军溃兵一天,使得宋军主力基本报销。临走前,辽国人还不忘以背盟为由,对着躲在城里的宋军大骂一番。

宋朝的少量重骑兵 战斗力也比较羸弱

"

一直到这年9月,童贯利用金军的进一步南下,买通了唯利是图的汉儿将领郭药师。宋军才得以突入辽国地界。后来又是用一笔巨款,将被女真攻克的幽州等地赎回,才算暂时维护住自己的名将称号。

童贯最后靠大撒币赎买了幽州城

" 第二次白沟河大战

278年之后 第二次大战在白沟河畔展开

"

在北宋禁军闹出笑话后的278年,有又两支军队在幽燕边界的白沟河展开对峙。其中,明朝大将李景隆的60万官军列阵南岸。掀起叛乱的燕王朱棣和20万部队一起列阵北岸。这场战役的规模,超过了当年的北宋与辽之争,也在过程上显得更加狗血。

作为朱元璋四之的朱棣,在前一年发动了著名的靖难之役。虽然在地盘、兵力、总体资源与名义上,他都是吃亏的一方。但通过数次大胜,麾下的燕军已经建立起了对建文帝官军的自信。而官军只能继续调动更大的部队规模壮胆,并大量增加原始火器和军中的骑兵比例。

建文帝的朝廷在大部分时候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

1400年4月,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名将之后李景隆,带着60万大军从山东德州出发。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北逼近朱棣的老巢北平。得到消息的朱棣也不愿坐以待毙,带着几乎是全部人马的20万军队南下阻击。他甚至希望通过快速进军的突袭手段,抢先度过白沟河,将没有准备好作战的官军击溃。燕军在过去的较量中,一直依靠优势的骑兵获胜。朱棣这次也准备如法炮制,派出先锋队轻装急行。

但这一次,官军对于朱棣的战术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曾经追随朱棣作战多年的将领平安,已经在燕军的必经之路上布置了大量骑兵。当后者毫无防备的准备通过,平安与麾下的万名骑兵便直接发起冲锋。猝不及防的燕军骑兵,被打的死伤惨重,只能逃回白沟河对岸。两军也就正式开始隔河对峙。

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 李景隆

"

事实上,这次北上的明军阵营,不仅有平安这样熟悉朱棣作战风格的将领,还有很多蒙古后裔组成的部队。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当年投降朱元璋后被安排到各地卫所驻屯的“达军”。明太祖虽然号称驱逐鞑虏,但在具体军事问题上还是不能抛弃对蒙古人的依赖。所以,一方面收编历次北伐抓获的战俘,一面以高官厚禄招纳更多蒙古人来投靠自己。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士卒贱民,凡是愿意归降都几乎十来不拒。所以,李景隆才能从各地卫所中抽出了超过万人的骑兵部队。

然而,朱棣的燕军里也同样不缺来自草原的好汉。自朱元璋的时代开始,大量归附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就被安排在诸如北平这类边境城市。一方面是军队国防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样板给其他外人看。虽然后来有不少人被分流去了南方的内地卫所,但新来者往往还是优先进入北平等几个边境区域。所以,朱棣军队里的骑兵实力比官军从全国搜罗来的更加善战。加上在白沟河战役前,燕军突袭了更北方的宁王驻地大宁,又将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部落骑兵收编。如此一来,燕军的骑兵质量进一步凌驾于官军之上。

从朱元璋开始 明朝就用一切手段招募和收编蒙古人

"

第二天,朱棣就率领几百骑兵渡过白沟河,向平安本人发起挑战。后者离开带着骑兵追击,希望以数量优势将燕王捕获。但在短促的追击中,明军骑兵被吸引过河,随即便被早已布阵的燕军骑兵包抄。朱棣的小分队也再次迂回到明军骑兵背后,彻底摧垮了平安部下们的士气。这场冲突也让官军瞬间损失了近一半的骑兵。

接着,燕军步骑兵又全体渡河,向已经列阵完成的官军发起协同攻击。双方的步兵依然保持了朱元璋时代留下的老传统,有6成的重装步兵用长矛+盾牌搏斗,并由4成的弓箭手负责掩护。由于官军数量过多,燕军的两翼都有被包围的危险。朱棣只能亲自率领骑兵做侧翼掩护,通过反复冲击来迫使敌军停下防御。

燕军一直用骑兵优势来抵消官军的数量优

"

两军的焦灼一直持续到了太阳落山。明军为了对付朱棣的骑兵,大量使用粗糙的原始火器射击。但早期火器的射程和精度都非常抱歉,让明军不得不将大量火铳捆绑起来增加火力密度和覆盖范围。结果,天黑和浓烟让明军无法看清目标。胡乱发射的火光又在黑夜中暴露了己方位置,引来燕军步骑兵的弓箭齐射。李景隆只能下令首先守兵,燕军也得以在获得小优势后返回白沟河北休整。

此后,为了打破僵局,朱棣再次率领全军渡河发起挑战。损失较大的明军也列阵迎敌,却不敢主动前进在接下去的步兵大战中,数量更少的燕军却因为训练水平更高和实战经验更多,逐步将官军的阵线向后挤压。两翼的骑兵混战,同样是蒙古人更多的燕军骑兵占有。那些来自草原的第一代,往往比从小成长于内地卫所的蒙古二代要更加勇武。迫使整个官军都被彻底压制。

来自朵颜三卫的新蒙古军户 比内地的蒙N代们更善战

"

为了摆脱不利局面,李景隆再次出动一大波骑兵迂回,准备对深陷正面交战的燕军发起背击。发现后方有尘土扬起的朱棣,立刻率领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去返身拦截。在短暂的骑兵对射和冲锋后,明军骑兵的冲击势头被遏制。接着,朱棣又带着左右护卫返回主战线帮忙,冲击那些企图包抄自己步兵的官军。

得益于建文帝给自己颁发的“免死令牌”,朱棣每次只用很少的骑兵就能在明军中引起巨大骚动。纵使马匹总被砍死,随身的箭矢经常射完,也不怕敌军对自己实施致命一击。期间,他还策马奔到河岸的堤坝上作秀。自说自话的挥舞马鞭,让李景隆以为自己的侧翼也有燕军伏兵。

明朝官军与燕军的决战布阵

"

利用明军的暂时停顿,朱棣将之前部署在预备队的骑兵带出,迂回到官军背后。当步兵的战斗再度开始,燕军的精锐便集中力量发起了决定性的突击。突如其来的冲锋,将没有准备的官军步兵冲垮。近60万人在恐惧的传递中,一队接一队的开始逃跑。最后,只有数万人跑回营地据守。

朱棣索性下令纵火焚烧敌营,将营地里的明军又逼了出来。骑兵则追着溃兵,一直杀到了南面的雄县。10万明军在失去了自己的指挥官后,选择向勇武的燕王投降。建文帝的朝廷,也就彻底失去了进攻北平的能力与机会。

朱棣与他的靖难军笑到了最后

" 北军为何总是获得

北军在较量中总是显得比南军更善战

"

纵观宋明两朝的白沟河战役,无不是以北军的完胜而告终。有意思的是,两支北军都在战前处于不利局面。无论耶律大石还是燕王朱棣,都在部队数量方面少于对方至少一倍。但在部队质量方面,北军的地缘优势还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例如辽军中的契丹、奚部骑兵,就有着宋军难以比拟的训练水准和充沛武德。即便是武力屈居三流的汉儿部队,也比北宋一边的高阶军队要好。让童贯的大军只能空有数量,而无法化为具体战力。

宋军也知道发展重装部队 却总是跟不上对手的节奏

"

同理,李景隆的60万明军中也不缺乏蒙古或色目军户。但作为远离先祖成长环境的二代们,很难完整的复刻出先人所应有的水准。况且,在官军找来的“达军”当中,很多人的祖上在元朝时就已完全被内地习俗同化。在朱棣军队里,那些投效不久的草原新人则具有更高的军事技艺。哪怕是朱棣本人,也是经历过元末战乱的第一代人士。官军一边则只能由生活较为安逸的二代李景隆担任总指挥。

最后,毗邻草原与西域的北方边界,才是近代之前的东亚主要技术与军事力量输入地。最新的军事技术或最善战的武士集团,不是由这个方向传来,就根本诞生于临近地方。北宋时的海路贸易,只是刚刚有所起步。吞吐量与层次,相比草原路线是远远不及的。这个趋势在元朝时才有所改观,但到了习惯于海禁的明朝,又被狠心的掐断一次。东亚帝国要用上海路输入的新武器去对抗北方草原,还必须再等一个世纪。

一直到朱棣的时代 海路贸易才刚刚能与陆上贸易相提并论

"

至于见证沧海桑田的白沟河,本身也是游牧混合经济区与纯农耕文化流行地带的分界线。这条今人经常遗忘的界限,是所有边区势力都想维护的,也是所有帝国主人所希望打破的......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