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历史|“西安”一名并非由“长安”所改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城市与历史|“西安”一名并非由“长安”所改

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古都之一。作为汉唐旧都,“长安”成为中国古代繁荣昌盛的代表。相较于明初命名的“西安”,“长安”一名似乎承载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多年来,网络上时常出现一种呼声,希望将西安“改回”长安,“恢复”明朝以前的“旧名”。

null

这些讨论不乏西安人恳切真挚的情感和希望,但是却没有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将元廷赶回漠北的明朝,为什么要改掉“长安”这样一个具有如此丰富内涵的名称?毕竟,明太祖虽然定都南京,但心中仍有建都关中的愿望,此时却要将长安改名,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呢?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长安作为地名,在明清一直存在,并未中断;而“西安”一名,并非由“长安”所改。

西安一名,始于明太祖洪武二年,徐达进兵关中,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也就是说,“西安”这个地名,是由“奉元”改来的。 “奉元路”的“路”指的是什么?“西安府”的“府”又是什么?简言之,它们都是古代行政区的名称。

历代地方行政层级不尽相同。有的朝代实行二级制:例如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地方设郡,郡下设县;还有隋朝的州县制;有的朝代则是三级制:例如魏晋南北朝,地方上最高是州,然后才是郡、县;唐宋两朝,最高一级监察区是道、路,其下设置州、县。还有的朝代实行多级并行制:以元朝最为典型,省、路、府、州、县,地方上最多有五级、最少的才只有二级。如今中国地方上则是省、地、县、乡四级为主,三级为辅,还有新疆伊犁州这种例外,也可以算是多级并行。

null

唐长安城复原平面图

从历史上看,县一级行政区作为古代中国的基层行政区,两千年来基本上是稳定的。但县的上一级,历代多有变化,有时是郡,有时是州,有时是府,有时是路,甚至是省等。于是当代学者将县的上一级行政区,称为“统县政区”。西安府,就是这样一个统县政区,而长安,只是西安府下辖的一个县。

堂堂汉唐旧都,怎么就“沦落”成一个小小的县了呢?其实,从西汉建都于此开始,长安就是县名。汉高帝五年,刘邦定都关中,在此地设长安县,由内史管辖,在长安县内建起的都城,也顺理成章称为“长安城”。

汉武帝时改内史为京兆尹。东汉虽定都洛阳,仍以京兆尹管辖旧都。至汉魏禅代,改称京兆郡。隋文帝即位后,考虑到天下州郡划分过多过滥,于是将州郡合为一级行政区,统称为州,以雍州管辖长安,唐玄宗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并沿袭至宋、金。元朝,以安西路辖长安,后改奉元路。明朝再改西安府,治长安。见下表:

null

可见,从内史到京兆尹、京兆郡、京兆府、奉元路,这才是西安名称的历史沿革,而长安作为其下辖县的县名,一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明清时期,西安和长安并存,西安是府、长安是县。它俩的关系不是谁取代了谁,而是上下级的关系,西安府是上级,长安县是下级,府衙与县衙同城,府尹县令同城办公,西安府的府城就是长安县的县城。若是以现在类比的话:西安府就是一个地级市,长安县是西安府的市区。

像这种府县同城的情况,历史上很常见,通常把这种和上级同城的县称为“附郭县”,附郭县的县城不是独立的,而寄治于府城、州城甚至省城的县。在附郭县当县太爷,实在是有些憋屈,不但当不了一方土皇帝,上面还有长官压着,少不了背锅受气。故而古代官场有句俗语:“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在京城当县令,遍地都是王公显贵、上级长官,这官多难做,不用多说了吧。

null

巨大影响的体现:日本人执着于拍摄西安的纪录片

虽然长安县令不好当,但是长安城却因为多个朝代的辉煌而名扬天下。何况作为汉唐两个伟大朝代的都城,“长安”的意义早已远远地超出了一个县,几乎成为汉唐时期灿烂文明的代名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唐末,朱温胁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毁于一旦。其后虽经重建,规模已大不如前,虽然由宋至清,这座城市的地位始终不下于路治和省会,但与当年相比,仍显没落。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明清时期的人们更习惯以府名“西安”来称呼这座城市。

null

现行西安市行政区划

民国时,由于废府道,留省县,西安府被裁撤;又因为切块设市,城区自此与母县长安“分家”,成为西安市,而存续了两千多年的长安县失去了城区以后,辖境渐渐缩小,最终成为了西安城南略显偏僻的一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市作为较大的市,又开始管辖周边各县,长安重新成为西安的下级行政区。到了2002年,长安县改为区,至今二者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级,只是长安这个名字和汉唐故城已经分离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