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之战:猴版内亚战术对明朝官军的最大胜利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朱仙镇之战:猴版内亚战术对明朝官军的最大胜利

原标题:朱仙镇之战:猴版内亚战术对明朝官军的最大胜利

1642年,伤痕累累的大明王朝比过往显得更加虚弱不堪。一面是满洲大兵在辽东为所欲为,另一头还有闯王等人的农民军队伍屡禁不止。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让朱明王朝连最后的家底也即将输光。

这一年,原本在农民军中并不占据前列的李自成势力,开始急速膨胀。惊恐万分的明廷,不得不派出包括左良玉在内的诸多名将镇压。最终,庞大的明军在岳飞曾经得胜的朱仙镇被打的全军覆没。

恶性循环

崇祯继位后就感觉自己被套上了无情的枷锁

自崇祯继位以来,明朝就在一系列危局中进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模式。不仅外有强敌伺机,内部也是各种纷乱不断。但更可怕的崩溃,其实还源自明朝国境线之外。

在崇祯执政的前期,无论能力多么拙计,他至少还依靠自己那种有些变态的勤勉在苦苦支撑。明军虽然野战不如清军,守城也不是非常牢靠,却总是可以把危局拖一拖。依靠经济优势和人口体量,让清军的每一步进展都不轻松。至于因辽东前线问题而衍生出来的西北农民起义,也不过是明朝众多起义中的一批。在前线并不吃紧的情况下,回防的明军都能暂时搞定问题。

明朝的资源主要来自外部输入的白银

在这些努力的背后,还是隆庆-万历两朝以来的经济改革在发挥决定性作用。若非有西班牙与葡萄牙人一起,每年都将巨额的贵重金属从秘鲁和日本的银矿中送来。明朝根本撑不到崇祯登基的时代。所谓的万历三大征,就是建立在加入这种早期全球贸易体系后的优良成果。但在崇祯执政的中期,国际局势的变化,让白银收入锐减。

首先是西班牙帝国受到八十年战争与三十年战争的拖累,国力大不如前。施行战略收缩政策的他们,决定减少从美洲运往菲律宾的白银份额。

西班牙帝国的战略收缩 让明朝失去了大量美洲白银

其次,德川幕府控制下的日本,也在进行内敛化变革。原本占据贸易大头的葡萄牙人被逐出日本市场。取而代之的荷兰人,却又与明朝多有矛盾。这就让明朝的两大白银来源都出现萎缩。江南等地的外贸经济受到重创。

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明朝军队的表现开始进一步下滑。有限的精锐兵力在遭到损失之后,也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得到补充。这才让明朝彻底在同满清和农民军的三角关系中,体力虚脱、日渐消寿。

德川幕府驱逐天主教国家后 明朝又失去了大量日本白银

大浪淘沙

早年的李自成在农民军镇压中也不算拔尖

尽管李自成在后来的历史叙事中,一直被当做明末农民战争中的主角对待。但以当时人的眼光来看,李自成恐怕经常不能排入前三。反倒是同出陕西的张献忠与前任闯王高迎祥,经常被官府视为剿匪的重中之重。李自成则往往混迹其中,相对低调。

明末的各路义军领袖,不仅数量多如牛毛,而且来源也应有尽有。但最终能够成气候的李自成、张献忠和高迎祥,都来自陕西边区。不仅是明朝财政长期亏待的地方,也是民风较为凶悍善战的区域。这些人还都有过自己的从军经历,有着不同于一般流氓头子的军事素质。更不会用曹操、孙悟空之类的戏曲人物来做称号。所以,即便被明军长期压制,也总能起死回生而再生事端。

李自成早年主要依附陕西老乡高迎祥麾下

在明朝还能吸纳足够白银的年代,任何成气候的义军都会被官军包围消灭。在明朝财政日益吃紧的时候,这种经济水平所带来的组织优势便大大消退。何况即便是诏安叛军,也需要土地和真金白银。只是前者往往继续被海量的宗室人口享用,而后者则在无法开源节流的情况下迅速消耗。如此一来,朝廷赐予的一官半职就没有含金量可言。靠起义聚集起来的部众,还是很容易就降而复叛。

1635年,崇祯帝派出自己较为欣赏的洪承畴出任五省总督。让他拥有足够的资源配置来剿灭源自西北的农民军势力。洪承畴也是不辱使命,在数年时间里消灭了不少农民军的有生力量,并捕获处死了对方的灵魂人物--高迎祥。

洪承畴的结局 就是明朝当时困境的体现

但在关键性的1638年,清军再次在辽东发难。根本凑不出第二支军队去协防的崇祯,只能将中原前线的军队调回。张献忠与李自成得以再度起势。尤其是原本一直居于高迎祥直系的李自成,得到了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的机会。

洪承畴的中途调任,不仅没有帮助崇祯缓解农民军问题,反而是在整体上帮了倒忙。道理也很简单,由于他的成功,使得大量的农民军领袖阵亡。很多原本水平不高却有资历的人物,被他如海选一般清理出历史大舞台。剩下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则如同晋级决赛的反叛达人,获得了农民军阵营中的最高权重。他自己则在关外输的心服口服,将关内的那口大锅又甩回崇祯手上。

在洪承畴帮助下 李自成的地位迅速蹿升

猴版内亚军队

高迎祥 李自成和张献忠全部来自陕西边区

明末的西北农民军,在军事水平方面也大大强于之前的诸多农民军势力。甚至连很多当时的职业官军都难以达到他们的水平。只有由于主心骨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中原地区的机动,而不能获得如自己老乡水平的补充兵源。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无论高迎祥、张献忠还是李自成,都是有过从军经历的陕西本地人。但仅从有限的正规军履历中,并不能找到他们练兵打仗能胜于官军的原因。

明朝西北边区的很多军户 就是过去的蒙元军户

当时的陕西不仅包括今天的省份范围,还将临近的甘肃与宁夏都划入其中。当地的很多人口,都是蒙古帝国时代留下的军户。在明朝攻取那些区域后,就将他们直接纳入了自己卫所兵体制。除了将领经常由中央委派的流官担任,基层人员基本保持了原样而没有太大折腾。甚至还有本来的长官和领袖,被明朝封为土官,级别不高的职务还能世袭罔替。

也就是说,明朝在西北前线的部队和其他地方的来源就不一样。这也是出于防范蒙古西部势力和中亚潜在对手反扑而做出的必要性安排。只是因为明朝军队经常在山西、河北和辽东等地弄出大新闻来,所以在历史记载的篇幅上会完胜西北边区。加上军费拨款也往往无条件倚重黄河以东防线,让西北边军在整个明朝时期都有些默默无闻。一直到大厦将倾的明末,西北边军的表现才以另一种非常讽刺的形式被表达出来。

明朝的西北边军 恰恰是兵源素质最出色的地方之一

在具体的战略与战术选择上,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的水平也可以让大部分非西北出生的明军将领汗颜。他们首先都是在小规模战斗中使用骑兵的好手,其次还是在战役级别上围歼战能手。最后,当作战区域与兵力数目扩大到战略级别,他们的思维灵活度也胜过了但部分只有百人队长水平的明军指挥官。

再对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做个比较,你还会发现李自成的水平要更胜一筹。这同样是早年经历所带来的差距。张献忠参军的延绥镇,属于河套地区。元末到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动荡局面,让很多定居在当地的西夏遗民和中亚回回都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失。李自成的老家米脂县与张献忠服役的地方接近,后来当兵却在河西走廊的甘州。那里的世袭土兵比例,远胜过经历数次浩劫的河套。

张献忠也是一个来自陕西边区的骑兵好手

李自成之所以在早年的叛军生涯中,一直被张献忠压制,也恰恰不是个人水平所造成的。张献忠在起兵之初,就依靠自己家乡父老组成的十八寨民兵,成为了份量很重的一支势力。李自成则是在随军增援北京的途中,因欠饷和走投无路才起事哗变。所以,他没有张献忠前期的班底做根基,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在陕西老乡高迎祥的队伍里谋发展。

在获得了河南的部分地盘后,李自成在最短时间内对自己的主力军进行了正规化整训。其重要性远比自称闯王和吃掉肥胖的福王要来的关键。这让他不仅有了纪律严明的骑兵部队,还拥有了装备和战斗意志都不弱的重步兵力量。

李自成训练下的农民军 拥有了超过官军的战斗力

其麾下军队的布阵方式,也与内地明军不同。前者会像中亚-蒙古-满洲人那样,将精锐骑兵布置在中路。两翼才是步兵阵线与轻骑兵进行掩护。后者则往往将步兵堆砌在中路,精锐骑兵压阵而轻骑兵掩护两翼。

很多时候,更善于侦查的农民军对明军的行动较为清晰。而明军则如同瞎子摸象一般蹒跚前进。李自成就经常利用炮灰和弱兵去吸引明军主力攻击,再从两翼与侧后完成包抄和致命一击。虽然他麾下没有来自中亚和草原地区的游牧骑兵,却在很大程度上复刻了一个猴版的中亚军队。

李自成的成功靠的是非中原传统的军事文化

围点打援朱仙镇

开封被李自成视为重要的攻略对象

1641年,李自成的部队开始围攻中原地区的首要城市--开封。这座大城在经历了宋金两朝的辉煌后,依然是明朝时期的北方重镇。李自成即便没能好好占领那里,也需要将属于明朝官府的行政机构和军民资源摧毁。

由于农民军在前一年攻破洛阳后,将福王朱常洵下锅吃掉,所以开封内外对于防御闯贼特别用心。困守城内的周王,更是散尽家财来犒赏三军。依靠数百年里积累的城防设施与方向收缩后得以集中的军事资源,明军在围攻战中打的比较从容。守军的箭矢甚至还射中了李自成的左眼。闯军则因为缺乏攻坚战经验,造成挖墙脚战术操作失误。结果,开封城未然不动,而闯军则日益陷入困境。

保存至今的明清开封城门

1642年5月,李自成迫于后勤压力而准备暂时解围。但一支庞大的明军部队,却从南部的荆湖地区赶来,带头将领也是当时的名将左良玉。此外,还有数支部队从其他方向合围过来,大有将闯军全部围困在开封附近的趋势。

李自成果断的留下部分较弱的军队在开封外围,维持一个继续攻城的假象。同时,将数万主力步骑兵都调离原来的阵地,抢先南下控制了战略地位非常要紧的朱仙镇。

亲自带兵出征的左良玉

足足18万人的大明官军,一路上对外号称有40万人之。在发现闯军踪迹后,到朱仙镇外围集合扎营。包括左良玉在内的全部将领,都不愿意主动出击来折损自己手里的兵马。尤其是那些被自己视为真正战力的家丁部队。

于是,关于谁先进攻以及如何相互配合的问题,就让军官们吵成一锅粥。因为他们也都清楚,除了手里的嫡系精锐外,普通募兵的素质和同僚们的职业道德水平都不宜高估。面对已经在朱仙镇设防的闯军步兵阵地,没有红衣大炮的他们也是非常无奈。大部分人希望在对峙中等待闯军因补给苦难的首先撤走。

朱仙镇是开封与荆湖地区的交通节点

深知明军习性的李自成,则在对峙期间完成了围歼左良玉部主力的计划。他的一些骑兵部队已经在明军侦察兵的触及范围之外,建立的新的埋伏阵地。不少人还在南下的陆上挖掘了隐蔽的壕沟陷阱。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类似的工程规模达到了百里规模。两眼紧盯朱仙镇的明军,却对此浑然不觉。主要将领每天还要为争吵而耗费大量精力。直到闯军的围困工事完成,才发现自己的补给线也出了问题。

1641年7月初,经验最丰富的左良玉已经断定无法攻克朱仙镇。在不通知其他部队的情况下,在夜间率领来自荆楚的明军主力突然拔营南撤。但如此大规模的躁动,很难不引起敌我双方的注意。结果,在左良玉部队旁扎营的其余明军,也以更快速度开始逃跑。等到多时的闯军则顺势发起猎杀。其中,占据大头的左良玉部,又是被重点照顾的对象。

在山间小道上前进的明朝官军

因为闲杂人员和骡马辎重太多,左良玉的楚军在撤退中异常混乱。当战力更胜一筹的闯军骑兵杀到,还处于前进队列的明军便瞬间崩溃。大量的辎重被拥挤在道路上,引起人流的更大规模堵塞。追兵的马踏刀砍和增援步兵的赶到,让完全失去秩序的明军陷入被屠杀的境地。左良玉也顾不得众多大头兵的死活,率领精锐的家丁突围。但他们很快又发现自己陷入了众多暗藏的壕沟工事之中。

类似的战术运用,几乎不见于传统的中原兵学记载。本身就是靠带头冲锋来晋升的明军将领,更不可能知道如何应对此举。但读者若是熟悉世界军事历史,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西汉的大将李广利与中世纪的波斯国王俾路斯一世。他们都在遭遇游牧军队伏击时,中了隐蔽壕沟的陷阱。两人一个因此被俘而被迫变节,另一人则索性因此丢了性命。现在,同样的难题也让左良玉的精锐们身陷险境。

汉朝的李广利就遇到过类似的陷阱

好在左良玉是幸运的。李自成临时集训的部队,并不是匈奴或白匈奴那样的正统内亚军队。沿着洧水挖掘的壕沟内侧,也封锁了数量太多的明军部队。数量有限的闯军在分头追击中,无法集中精力。不少人在发现自己逃生无望后,识趣的选择了投靠闯王。对这些人甄别与重新组织,也消耗了闯军的不少精力。

最后,7000匹骡马承载的补给品和财务,也比左良玉本人更有吸引力。他也靠着这样沉重的损失,带着少数人奔回了襄阳城内。

从四面合围杀伤上来的闯军士兵

闯军在朱仙镇报销了荆楚明军主力后,顺势轻取了襄阳,并获得了更多补给物资。无兵可用的左良玉,则再次退到更南方的长江边观望。

由于李自成志在开封,他的追兵没有继续南下。何况明朝官军在南翼建立的机动部队,已经因此而全部报销。在最终攻克开封之前,他还要迎来另一位名将孙传庭的挑战......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