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墙,大概是古代将领们在自己的征战中最不愿面对的事情了,中国的兵圣孙子就无奈的写道:“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没法子,面对高大的城墙,你不得不“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可你粮草有限,往往“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最终虽然“杀士卒三分之一”却依然打不下来,只能老泪一抹——“此攻之灾也”。
为了解决攻坚的无奈,各色大炮成了各路军队们一致的选择。砲,在石字边还没换成火字边的时候,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火炮,而是用来称呼用来砸城墙投石机之类的器具。而弩炮,就是大号的,要多人操作的发射着巨大箭矢或石头的弩。早在两千年前,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并存于东西方,汉有大黄弩、连车弩和人力杠杆投石机;罗马则有扭力弩炮(ballista)、机动弩炮(carroballista)和扭力投石机(catapulta),如果他们碰撞在一起,究竟谁的大砲更胜一筹?
简便VS复杂,汉与罗马的弩炮之道
汉朝大黄弩,《史记·李将军列传》里描述为“角弩,色黄而体大”,居延汉简有“大黄力十石弩”的记录,汉代一石约30公斤,可见大黄弩拉力的最低标准当为300公斤,这么大的力道,大抵不会是一个人能拉的开的,应当是多人来操作了。
【目前只能依靠居延汉简来了解大黄弩】
虽然我们也称之为弩炮,但由于汉代大型弩到目前为止完全没有考古实物可供佐证,所以究竟多大,几个人操作,能否称之为弩炮完全不知道,如此统称仅仅为了方便而已。《后汉书·陈球传》有大弩“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的描述,看来结构上仍为弓臂式,我们可以猜测,这类弩炮一直传承了下去,和宋代《武经总要》里的床弩应该大体类似,而床弩实际上就是单兵弩的多倍放大版了,主要由弓臂,弩床、弩机和用以张弦的机具构成。
罗马扭力弩炮则复杂的多,这是一种源于希腊的古老机械。它的名称甚至成为现代弹道学(ballistics)的词源,它结构复杂,既可以射击弩矢也可以射击石弹。根据马塞里努斯《历史》的记载和考古文物的发现,其储存能量的“弓臂”主要是由一对机轴和两股扭绳组成,扭绳中间插着木杆,木杆末端链接着弦,弦连接着石弹或弩矢,这些部件装配在木质或金属框架上,框架中心则有弩臂伸出,弩臂上有放置弩矢或石弹的凹槽,在弩臂的尾部有绞盘用于上弦。
【结构复杂的弩炮零件和复原的弩炮】
扭力弩炮可大可小,多数的弩炮仅由2~5人便可操作。但也有极其巨大的版本,比如BBC曾复原过由更多人操作,射击26公斤石弹的巨型扭力弩炮。在轻型弩炮方面,汉朝有机动作战的车弩,在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上记有“连弩车”数以百计。根据《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的解释,这就是移动式弩车。
连弩并非连发弩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望远连弩射法具》,如同战国时期的绞车连弩,“连”的意思为连接,即指箭矢的尾部连接有绳索,以便回收。吴景刚在《走近科学》栏目里用复原的三弓床弩射击时就用绳子连接在弩矢后面,以方便寻找收回。除此之外,其与大黄弩在结构上并无不同,说白了不过是一种车载的弩炮。
【图拉真功德柱上的机动弩炮】
能机动作战的弩炮并非汉军独有,根据马塞里努斯在《历史》里的记载,罗马也有一种用于机动作战的小型弩炮,称为机动弩炮,它和弩炮在结构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如图拉真功德柱所示,与弩炮扭绳裸露在外不同,它的扭绳被封闭在金属圆桶里,可能是为了方便保护扭绳;此外,连接两股机轴扭绳的框架也比弩炮简陋,这可能是为了减少重量而做的改动。它体型较小1,2个人即可搬动,1人就可以操作,并且搭载于车辆上,有着强大的机动性。
人力?扭力?投石机的分歧
投石机虽然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应用,汉和罗马也不例外,但款式却截然不同。中国的投石车被称之为砲,砲最早记载于《墨子》一书,专用于防守,而更广泛的运用则要等到东汉末官渡之战时砲车的出现。中国的投石机结构比较原始,采用人力杠杆结构,依照《陆敬严: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的总结,这种结构由四个基础的部分组成:“高耸的砲架;放置在砲架上可以活动的杠杆,杠杆前短后长;拴在杠杆前段几十、上百根拽绳;杠杆后端用绳索连着的盛放石块的皮碗。”其发射手段十分的简单,由人猛力拉动一端的绳子,利用杠杆原理将另一端的石头射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类结构的好处是制作简单,成本低,但是坏处同样明显,人的力量有限,因此要抛射足够重的弹药就需要大量拉拽绳子的人员操作,十分不便,性能还不强,《武经总要》就记有宋代多达250人拉拽的投石车,射程才50步。
【人力杠杆投石车的复原图和《武经总要》里的绘图】
罗马的投石机就与中国的人力杠杆式完全不同了,它和弩炮一样也是扭力的,根据马塞里努斯的记载,因为其高高的旋臂像蝎子的尾巴故人送外号蝎子炮(scorpio),而又因为其投射石弹像野驴被追击时踢起石块,所以又被称为野驴炮(onager)。虽说同为扭力,却与弩炮有着些许不同,它的机轴和扭绳各只有一个,但更粗;石弹被装在旋臂末端的袋子里而非凹槽;击发依靠的不是弦的带动而是旋臂的抛射。因此相比弩炮,其力量更大,对杠杆投石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由于不像杠杆投石机那样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操作,因此其结构虽然比杠杆复杂,应用却同样简便。
【现代人cos的罗马士兵正在操作扭力投石机】
孰优孰劣?性能为王——比射程
比较武器,毕竟还是得从性能下手,古代这些弩炮、投石机的性能不外乎三点,射程、威力和精度。大黄弩的射程根据未央宫刻字骨签所载,现公布的材料中最大为“射四百二步”,汉代一步1.38米,400步合560米,但因出土签牌早已散乱,无法得知其对应为多少石的弩,但显然已是汉弩炮的极限射程。当然,肯定有人要拿《后汉书·陈球传》中1“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来反驳,不过,这类文人记载怎么能和居延汉简的真实性相比呢?不仅如此,宋代的官方军事手册《武经总要》中记载,以70人张发的八牛床弩射程只不过300步,即420米,足见千步之说实为文人臆想。
虽说四百步的射程相当的远,但这只是极为少数的极端案例,毕竟八牛床弩都要70人张发了,那么一个能射400步的弩得多大?根本不可能是普遍使用的弩炮。按汉简记录的东海武库,汉军装备最多的还是车弩,而车的承载量有限,只能装载中小型弩炮,大抵应是10石大黄弩的级别。这种的射程就没那么好看了,不比最远的单兵弩大多少,如《陆敬严:图说中国古代战争战具》所言,射程仅有二百步,合280米。也难怪,在《武经总要》里宋代7人张弓的双弓床弩射程不过一百七十步,10石的大黄弩射程在这个区间再正常不过。
罗马弩炮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弩炮有大小的区别,一般来说,罗马普遍使用的为2~3人操作的中型弩炮,根据《Osprey New Vanguard 089 - Greek & Roman Artillery 399 BC-AD 363》一书提供的实验,这种弩炮用13公斤的石弹,以43.5度的角度射击,射程达到400多米;1人操作的轻弩炮,使用80cm长的弩矢,最远射程可达370米。
【古罗马军营遗迹出土的各类大小石弹】
只看最大射程,貌似汉弩炮在最大射程上比罗马还略有优势。但我们要爱科学爱逻辑,不能随便就田忌赛马。罗马人手中两三人操作的弩炮比宋朝7人操作的双弓床弩射程远了不少,已经相当于70人操作的八牛床弩的射程了。
再说了,相比只有一两斤且有尾羽用来稳定飞行的弩矢,13公斤的石弹要沉重许多,也没有箭体来帮助稳定飞行,这样都能取得如此射程,汉罗间弩炮的射程差距足以管中窥豹了。既然弩矢比石头更易射远,大黄弩都不能在射程上压制扭力弩炮,可想而知投射石头的汉军投石机就更惨了。《范蠡兵法》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十二汉斤仅约3公斤重量,只投出了二百步,280米的距离。
比威力——重弹高速无可比
射程不足威力凑,大汉弩炮的威力想必是十分的高,才使得射程落了下风,远射千步且不论真实与否,多有杀伤总归毫无疑问了吧?只能说,还是太天真了,由经典的动能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知,初速和重量越大,动能就越大,威力也就越大,这个想来没人反对。那么论重量,汉军弩炮几百克的弩矢,投石机的石弹也不过3公斤重,和罗马扭力弩炮的13公斤石弹完全没有可比性,仅是罗马中型弩炮射击石弹重量的零头。论速度,射程越远说明初速越大,毕竟石弹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空气动力学效果,汉军普遍使用的大黄弩和投石机射程竟还不及罗马中小型扭力弩炮,初速显然也不可能高过罗马了。速度、重量都不行,汉弩炮和投石机的威力相比罗马人的东西……不言自明。和千余步一样,多所杀伤只不过是一种虚妄的夸张。
与难称可靠的中国文人二手记载相反的是,关于弩炮的威力,西方史料中有大量亲身经历者的详细描写,约瑟夫在《犹太战记》中就生动的描述过他身边的一位战友以及城内的一名孕妇被弩炮击中时的惨状。这样恐怖的威力还并不是上限,投石机因为其扭绳尺寸往往大于弩炮的扭绳,所以其力量也大于普通的弩炮,可以发射更重的石弹,故而威力巨大,关于此,马塞里努斯作为旁观者有着触目惊心的记忆,他在著作《历史》中写道:
“被击中者无不粉碎。”
“这种机械必须放置于草皮或碎砖石堆之上,因为危险来自其巨大冲量而非重量,如果部署在石墙上,它们可能会震垮身下的建筑。”
【BBC复原的约瑟夫笔下的巨型弩炮】
千里穿杨——比精度
射程和威力都逊色,汉弩炮为人称道的准确度肯定要高于罗马了吧?比如李广就曾以大黄弩射杀匈奴裨将,而李陵千里送战功于匈奴之时也仍做到了“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汉弩炮精准度可见一斑。然而这并非汉弩炮独有,罗马扭力弩炮可以射石头,也能射弩矢,由马塞里努斯亲身经历并在《历史》中记载的战例就可以说明一切,公元359年的波斯围攻罗马城市阿米达,“波斯盟军西奥尼泰人的国王和王子在城下耀武扬威,结果一名经验丰富的弩炮手早就瞄好了,一箭贯穿了王子的铠甲与胸膛。”要射你王子就不射你国王,就问你怕不怕?
多还是少?弩炮装备的比例
东西再厉害,数量不多又有何用?射服西域的大汉靠数量就能压死你!真的吗?我们也来扒一扒罗马军与汉军弩炮的装备比例和数量吧。根据东海武库的记录,长柄武器总数有57.7万,弓弩加起来有约60万,由于刀剑可以做副武器不计入在内,这就意味着在不考虑备份武器的情况下,整个武库最多可以供应约120万人武装的军备,而其中车用弩机11181件,从两者比例来看,计算可以得出每109人可以装备一件弩炮。乍一看,这比例很高,但很多人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由于弓臂、弩机等部件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制作,而战时使用又非常容易损坏,为了方便替换维修,储存于武库备用的弩机备件自然远远多于实际装备数量,因此这武库里弩机所占的比例仅仅是理论上的最大保有量。
【许多人心目中的汉军弩兵的样式正如电影《英雄》里的画面】
再者看《汉书》记载,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同为数万人的规模,初征大宛时“攻之不能下”,二征大宛时,“兵弩甚设”才能将据守城市的敌人“射败之”,兵弩甚设不可能只增加一点,即便增加一倍也不为过,以甚设之后可达武库的比例计,增加一倍之前就是每218人才能装备一件弩炮,足见在一般情况下,汉军携带弩炮的装备比例相比理论峰值是要大打折扣的。
再看罗马,常有人说道,罗马弩炮一个军团才55门,和大汉根本没法比。这种说法固然不是空穴来风,但却是一知半解,4世纪的罗马史家韦格蒂乌斯所著的《兵法简述》确实提及罗马军团的标准配备是55门弩炮。但此书的作者所述的是比较宽泛的古典罗马军制,其陈述自然也有错漏,如他提到每个百人队装备一门弩炮,而他认为罗马军团有55个百人队,所以共计55门,但根据塔西佗的记载,每个军团是60个百人队,这个数量也广为学者们认同,因此实际上每个军团应当有60门弩炮。这在约瑟夫的记载里也得到了印证,在公元68年,罗马将领维斯帕先奉命镇压犹太人叛乱,在围攻叛军城市尤塔帕塔时,3个罗马军团使用180门弩炮轰击城市,每个军团恰好60门。经过计算,意味着在军团中,每100人即可拥有一门弩炮。如果加入辅助军,这个数量可能被稀释,但汉军也并非一定按照武库的比例装备弩炮,因此汉军的弩炮装备比例和罗马整体上是旗鼓相当的。
射人还是射墙?这是个问题
如东海武库所示,汉军所用弩炮多为车弩;史料中又有李广狙杀匈奴裨将,李广利二征大宛用弩炮压制了守城士兵的记载;再参考弩炮射击的是弩矢,投石车射击的石弹十分小。不难看出,汉军应用弩炮的特点是机动灵活,以射人为主,但攻坚能力与威力就不敢恭维了。毕竟汉弩炮和投石机弹轻速低,除非对方墙薄土松,否则面对修筑良好的城墙只能一筹莫展。反观罗马弩炮,其威力巨大且主要的记载多为攻坚,因此总有人觉得它只能用于攻城,砸砸不会动的城墙,果真如此吗?
【前排百夫长:来人!上弩炮乎他一脸!】
罗马弩炮既可用于攻坚,也可以在防守时将敌人“射败之”,比如凯撒就在自己的《高卢战记》中记录了阿莱西亚战役中弩炮守营的事情。公元前52年,凯撒围攻阿莱西亚,高卢人反攻时,罗马军营地里的“弩机发射了大量矛。”击溃了他们。马塞里努斯的《历史》一书也提到公元359年的阿米达攻城战中,面对偷摸上来的波斯弓箭手,罗马人就“搬来了五具弩炮,发射出高速木箭杆。”将敌人全部射败。自然,野战也有弩炮用武之地,阿庇安《内战史》记载,公元前48年法萨卢斯战役中,两支对阵的罗马军“愈来愈接近的时候,双方首先投射弩箭和石头。”在塔西佗的《编年史》里亦记载了公元14年,罗马将领日耳曼尼库斯进攻日耳曼地区的一次作战行动中,他"把军团的士兵稍稍后撤,然后下令弓手弩手把放射器械开动起来,器械把投枪射了出去,打散了敌人。”而当日耳曼人游过河后想要回击架桥追赶的罗马人时,“却被罗马人的投射器械和射出的箭击退了。”可见,不管是攻坚还是坚守,或是进行野战,罗马弩炮的火力都可以有效的倾泻在他们敌人头上,远远不是只能用于攻城。
结语
有人会好奇了,罗马弩炮那么厉害,怎么后来消失了呢?其实这同样是谬误,扭力弩炮在中世纪并未消失,只是不再独领风骚,如《中世纪攻城武器》一书所考证,广泛记载于中世纪史料的“Mangonel”实际上就是扭力投石机,而在东方的伊斯兰国家,扭力弩炮在13世纪大范围应用并在改进为“al-'arradah”后还传入了西班牙,直到更好的配重式投石机出现,再往后火炮大显神威,扭力技术才在日新月异的新式科技面前逐渐被淘汰。
【14世纪的扭力弩炮相比罗马还是简陋许多】
正视历史才能拥有未来,在技术发展缓慢的古代,只要互相稍有交流,就不可能出现某一家全方位领先世界的可能。古人是古人,今人是今人,自豪也好自卑也好,都只能依靠自己的作为和担当,古人没法为你的自豪感负责。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