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晋户籍制中的黄籍与白籍,疑似古代的暂住证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浅谈东晋户籍制中的黄籍与白籍,疑似古代的暂住证

根据史料记载,在东晋时期户籍制度中,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在《晋书》•《列传第四十五》范宁传中记载,“古者分土割境,以益百姓之心;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可见在东晋时期户籍确实有黄白之分,具体怎么回事下面我详细给大家说说。

因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连年征战,导致了大批人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产生了大量的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在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因此东晋时期普通民户的户籍就分为两种:用黄纸制成的本地居民的户籍和用白纸制成的流民户籍。为了区别这两种户籍,就以纸的颜色对它们命名:前者称为黄籍,后者称为白籍。

null


根据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的解释:“以蘖汁染纸,谓之入潢。则纸不生蠹虫,缝不绽解。盖土著户籍原为保存久远,故用入潢之黄色纸。侨人户籍原系临时性质,故用普通白纸”。就是说黄纸的质量相对好一些,保存的时间较长。本地居民如无意外不会远走他乡,所以用黄纸来记录户籍保存;而流民因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继续流动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用白纸记录户籍存档。

null


另外东晋时期因人口减少,为了招募流民进行生产,对流民给予免除赋役的优待,与本地居民的待遇正常有所不同,所以在户籍上以颜色区别对待。这也是东晋时期户籍分为黄、白的另一个原因。但黄籍和白籍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例,在南北朝后期渐渐就废除了白籍的制度,统一用黄籍,而黄籍和白籍的称谓也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null


根据以上史料来看,东晋时期户籍制度中的白籍,有可能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暂住证了吧。

我是趣撩历史,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您点赞并关注我,我会大家奉献更多精彩内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