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中,刘禅对诸葛亮,到底是恨之入骨,还是事之如父?
历史
历史 > 自媒体 > 正文

真实的历史中,刘禅对诸葛亮,到底是恨之入骨,还是事之如父?

​在人们心中,蜀后主刘禅是低智的代名词,人们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而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木牛流马,锦囊妙计,是千古智慧第一人。

然而这种固有观点,多半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真实的历史总是比小说更加复杂,刘禅到底是不是昏君,其对诸葛亮的态度如何,都是十分令人费解的历史悬案。

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有“白帝城托孤”的遗言。《三国志》中记载了如下对话,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从刘备的遗言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非常的信任,却对刘禅信心不足,甚至允许诸葛亮代替刘禅。父亲的遗言一定对孩子有长久的影响,一定成为刘禅心中的一个结。刘禅对诸葛亮态度一定受之影响。

刘备死后,到诸葛亮死前。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十分简单,真的如同父子一般。对于军国大事,刘禅事事都问诸葛亮,诸葛亮虽无帝王之名,实则统帅三军、主掌内政,季汉的最高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刘禅不过是傀儡一般。

诸葛亮给刘禅的《出师表》中写道“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完全是相父对孩子的口气,像一位长辈那样对晚辈尊尊教导,而不是臣子对皇上的劝荐的口吻。

null

这一切,在诸葛亮死后都发生了变化。诸葛亮死前,刘禅似乎都是装出来的,诸葛亮死后,事情有变。


首先是奔丧。诸葛亮在蜀国地位崇高,诸葛亮病死军中,全国理应奔丧。然而《三国志谯周传》记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刘禅下令禁止为诸葛亮奔丧,只有周传因为走得快得以成行。有人说,禁止奔丧是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为了防止奔丧扰乱军情,被曹魏利用。然而,于情于理,完全禁绝奔丧,应该不是“防止扰乱军情”能够解释通的,一定包含着刘禅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

null

其次是立庙。诸葛亮死后,全国军民要求为其立庙。刘禅起初是不同意的,后来在舆论压力之下,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襄阳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但这件事也不能完全说明刘禅恨诸葛亮,因为汉朝400年历史,为臣子立庙是第一次,刘禅谨慎一些并非不妥,最后也同意了为诸葛亮立庙,刘禅对诸葛亮还是有感情的,虽然这种感情可能夹杂着不满。 最后是嫁女。奔丧和立庙说了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而嫁女却说明刘禅对相父的感激。刘禅,将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公主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如果恨诸葛亮,是不可能将女儿嫁给他的儿子的。 刘备死的时候,刘禅17岁,诸葛亮死的时候,刘禅27岁,一个少年正处于叛逆期,事事都要听相父的,心中自然有一些积怨,但这都是小事,并不能说明刘禅多恨诸葛亮,偶尔发泄一下,大体上对相父还是“事之如父”的,心中还有有着很深的感情的。当李邈对诸葛亮的“哀礼”不满时,刘禅杀了李邈,充分说明了刘禅心中对相父的感情。

null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