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毛泽东一生的主要对手——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先生在台湾去世了,这一天,毛泽东并不在北京,而是在杭州修养,并治疗眼疾。蒋公的宣布去世具体时间是4月5日深夜的11点50分。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工作人员半夜收听到广播后,告诉了毛泽东——蒋介石去世的消息。毛听到蒋去世的消息后,没有过多表情,只是说了一声“知道了”。
一句非常平静的“知道了”,为两人一生的恩怨纷争画上了一个句号,自1924年5月在国民党“一大”会议期间的见面,到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的最后见面,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人的一生见面次数并不多,然而,这两个人的命运变迁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为最近网上流传一个所谓的“真相”,这篇“真相”名曰——“毛泽东知道蒋介石死讯,一天没说话,只听了一首词”。文章用小说家的笔法这样写到:那天,毛泽东只吃了一点点东西,神色庄严地把张元幹的送别词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词只有几分钟长,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时而静静地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悲怆哀伤。
这种余秋雨式的抒情笔法,不知道想说明一个怎样的“英雄情结”?我不知道,文中说指的“那天”是哪天?4月5日的深夜,还是4月6日的白天,考虑到毛泽东向来“昼息夜作”的生活习惯,这一天大约指的是4月5日的下半夜罢。且不说时间如何如何,这里面唯一一个有据可查的细节,即是“张元幹的送别词”,据有关记载,在1975年的2月至4月期间,毛泽东在杭州修养,因患眼疾,以耳代目,文化部为毛泽东录制了一套古诗词演唱磁带,其中就有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全词内容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是南宋绍兴八年,胡铨因谏议和而被贬至福州,由遭秦桧迫害,移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张元幹作此词为胡铨壮行,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这确实是一首送别词,且词极慷慨愤激,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在所谓“真相”——“毛泽东知道蒋介石死讯,一天没说话,只听了一首词”一文中,作者用其春秋笔法并移花接木之神技,如此演绎了一番: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这两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怀古往今来和国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谈论儿女恩怨私情的人。词的最后两句"举大白,听《金缕》",表示满腔悲愤,无可奈何,只能借饮酒写词听唱来消愁。为蒋介石送葬后几天,毛泽东仍念念不能释怀,下令把这两句改为"君且去,不须顾",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使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变成了生离死别。毛泽东向蒋介石做了最后的告别。
且不说文章词意译白准确与否,这移花接木的功夫非常了得。因为据《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册第578页记载:4月2日得知董必武去世的消息后,反复听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并把这首词上阕的最后两句“更南浦,送君去”,改为“君且去,休回顾”。原来,毛听此词,该此词时,蒋尚未去世,毛所缅怀悼念之人乃是1975年4月2日去世的董必武。
唯一有据可查的是,毛泽东在蒋介石去世后的几个月里,毛泽东同来中国访问的外国人谈话时,几乎每次都要提到蒋介石,并表示对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切。至于听词、改词之类的类乎“演义小说”式的情节,终是不能采信的。“几度胡风吹瘦马,连番浊雨洒枯藤“,历史就是历史,鲜有温情。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