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什”是汉语中表示家庭用具、器物的常用词语,在方言和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指代各类生活器物。
“茶家什”是给今人备一份饮茶器具。明确一套完整的与茶器配备的器具并非易事,留什么,弃什么,都需要再三斟酌。
好在我们关于茶叶的历史足够长久,有好多资料可堪查找。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第四篇“茶之器”中提及二十四种煮茶用具。今天大都弃用了,常用的只剩下“则”、“碗”、“涤方”、“巾”四种,名称也有所变化,碗改成“盏”,涤方改成“建水”。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可以管窥大唐盛世的宫廷茶器,为后人提供了唐代大兴饮茶之风的佐证。
唐 陆羽《茶经》
明万历 陈文烛校刊本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茶具一组
南宋咸淳五年,一位叫“审安老人”的作者以宋代官制为蓝本,将茶事器具系统化整理成图谱,即成《茶具图赞》。全书以白描技法绘制十二件宋代点茶器具,每件茶具皆赋予拟人化官职名号并撰有赞语,形成"十二先生"体系。
韦鸿胪(茶笼):掌管炙茶工序
木待制(茶臼):负责碎茶初加工
金法曹(茶碾):执行细碎茶叶任务
石转运(茶磨):承担末茶加工
胡员外(水杓):司职量水注汤
罗枢密(茶罗):专精筛茶工序
宗从事(茶帚):清理茶末杂屑
漆雕秘阁(茶托):承担承托茶盏
陶宝文(茶盏):主理盛茶品鉴
汤提点(汤瓶):掌控注汤击拂
竺副帅(茶筅):专司调茶击拂
司职方(茶巾):负责清洁擦拭
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及诗人唐寅,其所绘传世《斗茶图》不仅显示他绘画才华的高超,捕捉了斗茶时人物表情紧张而有序的气氛,还生动展现古代“茶文化”的盛况,其中精美的茶具表现的具体而准确,尤其是每人旁边都有一个精美的竹制或木制架子,上面陈列着各式茶器,为我们展现了宋代以降“茶生活”背后器具收纳和携带的文化线索。
明 唐寅《斗茶图轴》及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及至清代,作为在位时间最长,艺术造诣最高(姑且言之),对饮茶相关器具的要求复杂且具体,在宫廷绘画可见一二端倪。其中一幅清代佚名所绘《弘历岁朝行乐图》,本是描绘乾隆帝与众多皇子在宫苑内迎新年的情景,但在廊轩一角可见一个格架,收纳了饮茶所需的各类器具。
清 佚名 《弘历岁朝行乐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的爱玩是出了名的,但他喜欢收纳整理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看看下面这些他为博古文玩专门制作的匣格就知道他对喜爱的事情是多么认真。
清乾隆 「瑾瑜匣」百什件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紫檀木镶竹丝转盘格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八屜什锦木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紫檀雕蟠龍方盒百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实例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了皇帝细而微的生活具体细节,乾隆十分懂茶、识茶、对茶文化有自己独特见解,其一生曾写过近两百首茶诗。正因为乾隆个人的品茶哲理,才成就了《弘历岁朝行乐图》中这般齐全的品茶器具,存世遗存的文物也能与古画相印证。
清 紫檀竹编茶籯
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这儿,再说回文首所说的“茶家什”,我们踩在古人的肩膀上,依偎在古人怀里,集唐宋元明清乃至今天茶器具之所成,让“茶家什”使用得心应手的同时,又颇具古风不觉突兀生疏。
茶家什一套一十三件,戏称十三太保。计有急须、执壶、茶杯、茶盏、公道杯、茶罐、茶则、茶拨、匏筒、茶宠、花插、建水、茶籯。
观复九宫•茶家什(茶拨隐藏在匏筒内)
观复博物馆出品
急须——东篱
执壶——无由
茶杯——月魂
茶盏——云魄
公道杯——曲池
茶罐——金渠
茶则——粉节
茶拨——拂云
匏筒——风入
茶宠——朔风
花插——远岫
建水——行止
茶籝——幽篁
观复九宫•茶家什借唐宋之格调,挟明清之风韵,一套十三器,让茶之饮不仅在茶,也更多在器。
(以下抒个小情)
美好的生活是点缀在其间的舒意和随心,人与事给自己带来的思考与负累在能让你沉静安定的事物中缓缓放下,身心放松,精神游荡在虚拟的结界里,独处,慎独。
这些事,是轻拭格架上的微尘;是拂去桌上的几滴溅水;或是等待那一壶清水沸开时半阖眼睛的空放。生活是需要放下点什么,也需要你去做些什么才会变得美好起来。
器挪移,茶逸出,汤温热,蟾淋漓,香升袅,客不言,主亦默,静待顷刻,各饮龙泉玉液。而后,客亦不言,主亦长默。
“我”是“茶家什”。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