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崇文抑武”的国策带来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与经济飞速发展,士大夫们专注对古代精美器物的收藏和欣赏,并为此著书立说。如果谁得到一件珍稀的器物,除了诗词的赞颂,就是呼朋唤友组织一个聚会,这里可以称之为“博古”、“玩古”、“鉴古”,彼此共同欣赏品玩。
明 杜堇 《玩古图》及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代艺术中,一器一物皆非孤立存在,可能就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们会为自己珍视的器物配上一个底座,使器物随同器座一同搭建雅玩空间,给人带来无穷的趣味。我们可以在从宋时传世的绘画中看到其历史倩影。
日本京都大德寺收藏有南宋两位佛像画师周季常、林庭珪用十年时间绘制的《五百罗汉图》(原100幅,现存82幅),其中《五百罗汉图·阿弥陀佛画像供养》中,在展开佛像前的供案上有两个红框漆木小桌屏,其中可见一个屏风前有一个鼓腿彭牙红色漆木花瓶底座,旁边可见两侍者各捧着一只插满莲花的花瓶,正向供案走来。漆木底座线条简练,如一个微型的家具可把器物稳稳拖住。
南宋·周季常、林庭珪
《五百罗汉图·阿弥陀佛画像供养》及局部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在另外一幅《五百罗汉图·罗汉会》中,可见迎请罗汉的仪式,在铺着锦缎供桌上白瓷狻猊香炉的两旁各有一个落座在黑色漆木底座上的长颈花瓶,瓶中插着类似牡丹的花卉。
南宋·周季常、林庭珪
《五百罗汉图·罗汉会》及局部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五百罗汉图》中,花瓶底座以实用性服务于宗教仪式,其方正造型与低矮比例,既稳固长颈供瓶,又以木质素面呼应环境的肃穆。其底座首要功能可能是解决器物稳定性,防止花瓶在礼佛活动时倾覆,此种瓶花形式在流传至今的绘画中有一幅对此专门进行了描绘。
宋 佚名 《胆瓶秋卉图》
故宫博物院藏
《胆瓶秋卉图》中蓝釉胆瓶被安置于镂空瓶架之上,宋人书房清供尤重底座设计。画中瓶架为典型“几案式底座”,以仿木构榫卯支撑胆瓶,瓶架的精细工艺不仅平衡了瓶身曲线,菊花斜倚瓶口,更将秋日诗意托举至视觉中心。
如抛开宗教环境,宋人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同样可见瓶花配有底座的场景。在苏汉臣《妆靓仕女图》中,妆奁旁的插花瓶下亦设底座,水仙亭亭,让闺阁雅韵流转于瓶花与镜奁之间。 此处花瓶底座亦为“几案式”,或亦有“须弥座式”韵味,此类底座兼具“承物”与“造境”功能,为瓶花提供稳定的基础,堪称微型园林的基石。
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及局部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观复猫版《妆靓仕女图》
及至明清,宫廷成为文玩古董的重要收藏机构。尤其是清朝,因皇帝的个人喜好及要求,清宫造办处为大量文玩专门配置各式底座。
清雍正《古玩图》局部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藏
清 郎世宁《弘历观画图》及局部
故宫博物馆藏
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皇家贵胄,对文玩的雅好和空间陈设的精神需求不应被时代割断,现在人们对于器座的认知,相对于器物来说几乎是没有。我们啧啧称奇古人有多“会玩”,也赞叹古人的艺术设计和制作技能今人鲜有能比,器物和器座一起所建构的品味,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无穷的玩味之趣是毋庸置疑的。
观复瓷林明赏系列-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在观复所做的文创作品中有一件为1:1摹古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原器在大众的知名度极高,无需赘述。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观复借现代手工匠艺,精细摹造,最大程度还原古器雅韵,但在此基础上也想为文玩饕客做出一点不一个样的尝试——即为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制作一个单独的器座。
故结合原器画面中所绘“洞石”所代表的寿永长存,加之传统对赏石的审美趣味,制成仿洞石镂空器座。
古画的细节揭示宋人高超的审美,甚至可以延伸触及哲学层次——底座是器物之诗的无形韵脚,亦是空间美学的沉默基础。宋人深谙此道,今人如初学之孩童。
一瓶一炉,需有座如地。
方使花可栖枝,云能停岫。
一杯一座,托物为礼,终令器以成诗。
此即“红花与绿叶”的古今时空辩证。
———————————————————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