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东南亚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减贫成就。自1970年以来,该地区的人均GDP增长了七倍,极端贫困人口的比例从约70%下降至5%,农业劳动力占比也由1950年的80%下降到2022年的约30%。那么,东南亚经济腾飞的根源在何处呢?Pleijt和Frankema合作完成的文章“The deeper roots of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1900-2000”,从20世纪教育革命出发,探讨了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东南亚的教育革命
在西方殖民统治到来之前,东南亚地区已经存在一定形式的正规教育。宗教机构、国家政权以及类似行会的组织在知识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教育是在多种基层力量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例如乡村学校的设立、基督教传教士和伊斯兰学校的传播、佛教寺院的扩张,以及殖民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相比之下,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且更多依赖于国家力量的推动。
东南亚的教育革命始于19世纪末,并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推进。殖民政府在大众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殖民政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美国控制下的菲律宾殖民政府将教育视为实现殖民统治的核心工具,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高;而荷兰和法国在印度尼西亚与印度支那则较为保守,担心教育普及可能激发反殖情绪,因此对教育投入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像泰国这样未被殖民统治的国家,也在西方贸易扩张和传教士影响下,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图1 20世纪20年代出生队列的大众教育普及程度
说明:图中黑色越深,表示教育普及程度越高,最高值为0.97,最低值为0.01,中位数是0.57
国家内部的教育发展同样存在明显的不平衡。首先,由于对行政人员的需求,首都地区的教育水平通常较高。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其首都的教育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3个百分点。其次,经济地理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融入教育改革,因而教育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第三,宗教和文化因素同样影响着教育的传播。不同政治背景、社会阶层及族群对西式教育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例如,在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爪哇和苏门答腊,基督教学校的建立面临较大阻力,这反而促使基督教传教士将注意力转向其他边缘地区,从而使这些外岛地区的教育水平出人意料地较高。最后,童工现象也对教育需求产生了影响。在童工使用普遍的地区,家庭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较低,加剧了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实证分析
为研究东南亚地区人力资本形成的区域模式,作者使用了IPUMS International 提供的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人口普查数据,涵盖约1.23亿人口的信息。根据人口普查中的居住地信息,作者将个体层面的数据汇总至“省”一级,最终构建了涵盖277个省份的地区层面数据。
作者依据受访者的出生年份,将样本划分为1910年至1969年间的六个十年出生队列,并分别计算各出生队列的教育水平。基于人口普查数据中提供的个人最高学历信息,作者构建了衡量人力资本的若干指标:以接受过“一些教育”(some schooling)的人口比例衡量大众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完成中等教育(completed secondary education)和完成高等教育(completed tertiary education)的人口比例衡量高水平教育的发展情况。在经济发展方面,作者采用了2000年夜间灯光密度数据作为衡量指标。
作者首先汇报了20世纪20年代出生队列的回归分析结果。实证结果显示,20世纪早期接受大众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对21世纪初期的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影响程度来看,接受过大众教育的人口比例与夜间灯光密度之间的回归系数约为0.8,而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对应的回归系数则分别在6和8左右。这一结果表明,高水平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当作者将研究对象转向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队列时发现,接受大众教育的人口比例与夜间灯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该时期大多数人至少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地区之间在大众教育方面的差异已明显缩小。然而,完成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依然与夜间灯光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表明高水平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持续的重要作用。
研究还探讨了人口迁移对区域人力资本积累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东南亚地区的移民规模较大,且移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当作者将移民从总样本中剔除后,非移民人口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仍然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回归系数有所下降。为进一步分析移民流动的方向,作者考察了移民是否更倾向于流向经济活跃地区。研究发现,移民比例与夜间灯光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移民倾向于迁往经济更具活力的地区。此外,分析还表明,在预测长期经济发展方面,完成高等教育的移民所展现的作用要明显强于仅完成中等教育的移民。
图2 东南亚各国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口占比(约2000年)
说明:蓝色柱子表示未移民人口,绿色柱子表示移民人口,黑色柱子表示总人口。东南亚各国从左到右依次为: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泰国
结 语
本文揭示了东南亚经济腾飞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发现,20世纪早期的教育成就与21世纪初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印证了经济史学界关于东南亚经济增长根源可追溯至殖民时期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欧洲工业化进程中大众教育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东南亚的经济崛起中,高等教育扮演了更加关键的角色。此外,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加速了人力资本向经济更具活力地区的集中。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东南亚地区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献来源:A.M.d. Pleijt and E. Frankema, The deeper roots of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1900-2000.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5).
轮值主编:熊金武 责任编辑:彭雪梅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