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世说新语》其九:晋朝最爱“装精”的人是谁?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深读《世说新语》其九:晋朝最爱“装精”的人是谁?

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世说新语》上记载的很多主人公的行为有点“过火”,老猫觉得武汉话有一个词形容他们这种行为比较准确,叫“装精”,如《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 三二》记载的光禄大夫阮裕的“阮裕焚车”的故事: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阮裕焚车(AI作图)

这个故事说阮裕在剡(shàn,今浙江嵊州)县时,曾有一辆好车,凡是来借车子的,他都会给。有个人要安葬母亲,想向阮裕借这辆车,但不敢开口。阮裕听说后,叹息说:“我有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那我要这车子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就把这辆车烧了。

这个故事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人家来借车子,你愿意借就借,不借就不借,倘若确实有困难,大大方方告诉别人就好了嘛,把车子一烧,这下大家都用不了了,唯独成就的是你阮裕的“美名”,真是“装精”!

像阮裕这样极端的行为在魏晋时期很多,原因之一是魏晋的“九品中正”改进自汉朝的察举制,很多官员是经过基层推荐层层入选的,谁名气大,谁就更容易脱颖而出被推荐上去,社会风气亦是如此。

所以名士们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还是处山林之远的,日常行为经常会有出格的举动,仿佛是在表演行为艺术,实际是博取名气。

九品中正的流程

还有个原因是经过汉末三国几十年的乱世,皇权陨落,礼乐崩坏,司马家又搞出了“当街弑君”这样道德沦丧的惨剧。因此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开始着力于恢复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强调德治观念,规范社会的行为准则。在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就下诏让德行的人上位,把无德行的人揪出来,创造礼乐教化的“和谐社会”:

……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田畴辟,生业修,礼教设,禁令行,则长吏之能也……

《晋书 卷三 帝纪第三》

在官方的引导下,对一些关于礼仪、孝道上出格的举动,都大肆宣传,希望通过这些案例教化百姓,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比如二十四孝中晋朝的两个例子“卧冰求鲤”和“恣蚊饱血”,又有自虐倾向,又收效甚微,简直是为了美名“装精”到命都不要了。

说回到阮裕这个人,他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族人,他咸和初年(约326年)被任命为尚书郎,那时东晋还处在苏峻、祖约之乱造成的社会动荡时期,成帝司马衍正是用人的时候,结果这家伙直接辞官回老家剡县了。后来朝廷给他安排了多个职位,这家伙要么干一段时间就不干了,要么干脆就不来,他也不彻底躺平,更像是“仰卧起坐”。

竹林七贤

这种人在现代要么弃之不用,要么被喷死,但晋朝那会儿的士人就爱这种“不跪的模样”,《世说新语 方正第五 五三》就记载了世人对阮裕的追捧:

阮光禄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刘许,过事便还。诸人相与追之,阮亦知时流必当逐己,乃遄疾而去,至方山不相及。刘尹时为会稽,乃叹曰:“我入当泊安石渚下耳。不敢复近思旷傍,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

注:

——山陵:指帝王归山陵的葬礼。公元342年成帝死,葬于兴平陵,而阮裕家居会稽剡县,曾征召为侍中,不就,有隐居之志。闻成帝死,赴山陵。

——都:东晋的首都建康

——殷、刘许:殷浩、刘惔的府邸。许,处,地方。

——过事:办完事儿。

——遄(chuán)疾:急速。

——方山:地名,在丹阳郡江宁县东。

——为会稽:作“索会稽”,对。安石:谢安,字安石,是刘惔的妹婿,当时正在会稽东山隐居,故刘惔这样说。

——思旷:阮裕的字。

——仗:手杖,棍子。

——易:(行为的)改变。

靠“装精”来受到世人追捧的阮裕,表面上说自己不愿追名逐利,实际上还是做到了金紫光禄大夫,后来因违诏被判处监禁(自找的吧……)有人问他说:“您多次辞谢朝廷的征召,然而却担任过两个郡的太守,这是为什么呢?”

这下阮裕又“装精”了起来:“我虽然多次推辞朝廷的任命,并不是敢故意摆出高姿态。我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心思,且不擅长应酬,又不能亲自耕种田地来养活自己,就必定需要一些生活来源,所以才会屈身担任两个郡的太守之职。哪里是为了施展才能,不过是为了养活自己罢了。”

看看,“装精”装到了阮裕这个程度,也是没谁了。

(未完待续)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