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主攻任务的陆战5团第3营得到了一个两栖登陆车连(运兵)、一个重武装两栖登陆车连和一个来自第6水下爆破队的防水谢尔曼坦克连的支援。陆战7团第1营则作为预备队待命。9月28日上午9时30分,部队登上了盖斯巴士岛的海滩,途中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与伤亡,只是有三辆“防水”谢尔曼坦克的防水措施不当,被海水灌满。消灭并俘虏了滩头上的50名日军之后,陆战队将注意力转向内陆。盖斯巴士岛的地形大体是覆盖着灌木的平原,只在岛屿西部有一片珊瑚岭和沉降岩洞构成的高地,联想到佩莱利乌岛,这样的地形陆战队员们是再熟悉不过了。日本人在这片高地上构筑了他们的主防线,不过这些工事不像血鼻山那样可以彼此之间进行交叉火力支援,因此在坦克和武装两栖登陆车的支援下,陆战5团第3营到28日夜已经干掉了大部分敌人。登陆当天L连上陆之后就向右转,在坦克支援下往东杀去,平行越过机场跑道来到了盖斯巴士岛最东端并跨海登上孔高鲁岛,还进一步登上了墨菲岛;而K连则向高地和岛屿西部的日军主力发起进攻。
■ 9月28日盖斯巴士登陆行动中,武装两栖登陆车正在驶向对岸的盖斯巴士岛,可以看到对岸已经是烟雾缭绕,那是行动前对登陆滩头实施的炮火准备。
■ 伴随行动的谢尔曼坦克在涉过浅滩支援陆战5团第3营,其中一辆的车体前方装有推土铲,背景上是连接佩莱利乌与盖斯巴士岛的木栈道,它在登陆前的炮击中被炸毁。
9月29日一整天,陆战队员们都在肃清盖斯巴士岛的西部高地,至下午15时,仅过了36个小时,盖斯巴士岛和孔高鲁岛宣告拿下。中川大佐麾下463名精锐官兵被消灭,美军付出了阵亡15人伤33人的代价。虽然两个岛上都还有一些日军在几处小包围圈内负隅顽抗,但最重要的佩莱利乌岛现在已经被切断了所有增援通道。16时,陆军第321团第2营开始在盖斯巴士岛登岸替换陆战队,陆战5团第3营转为师预备队进行一次完全应得的休息。由陆军部队继续完成这些岛屿的肃清工作,并建立起警戒前哨阵地。9月30日(D+15天),鲁佩图斯少将又“适时”地宣称--“盖斯巴士岛上的有组织抵抗已经结束,佩莱利乌岛整个北部地区也已经拿下”,这项声明被仍在佩莱利乌北部流血牺牲的陆战队和陆军官兵唾之以鼻,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至少还要在这个鬼地方耗上好几周的时间。
包围圈关闭
让我们再回到血鼻山北麓来看一下。挡住陆军第321团合围攻势的B高地最终于9月26日被攻克,至此血鼻山包围圈算是彻底封闭,包围圈的面积现在已经缩小到约900米长450米宽,不到10个足球场大小。接下来的两天里,该团开始从北边向包围圈纵深发动进攻,只是进展很缓慢。9月29日,陆战7团第1营奉命将北面的第321团第2营和第3营换下,包围圈西北面由陆战7团第3营把持,西面则是工兵和炮兵单位驻守,陆战7团第2营占据着包围圈南部200高地的北部延长线,而陆战7团团属武器连继续控制着包围圈东南角,面对着波普高地和马蹄铁山谷。此时对包围圈的围攻完全由陆战7团在实施。
不过,一直毛病不断的鲁佩图斯少将在此时又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命令让至少还有12辆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作战的第1坦克营撤出战斗,与陆战1团一起返回帕武武。这让他的参谋部成员大吃一惊,副师长史密斯准将后来称其为“一个糟糕的错误,在如此需要重型机动火力的时候坦克却令人痛心地不在场”。
■ 陆战队在陆军坦克的伴随下对血鼻山北部的山脊进行冲击。
■ 陆战队155毫米重炮兵营的一个炮位,在对山脉的北部山脊进行近距离直射,对于支援火力的使用,美军是从来都不会吝啬的。
陆战7团最初的进攻计划是要求其第1营沿着东岸公路及相邻的山脊向南冲,同时第3营分成两个战斗群在其右翼策应,一个战斗群面朝东面负责防御,另一个战斗群向南进攻。
9月30日早上8时,陆战7团第1营B连按时间表准时发起进攻,到10时25分他们就占领了公路西侧的一个无名高地,以这个高地为支点,陆战7团第1营A连将要冲下公路,向下一个山脊--“博伊德山脊”发起冲击。不过这天的天气很不好,似乎是觉得战局还不够微妙,大自然决定用一场台风来提醒人类谁才是主宰者,从这天起肆虐了三天的台风阻碍了美国人从军舰上向岛上卸载配给、燃油和弹药的努力,只有勇敢的运输机顶着狂风给岛上送来了几吨急需品,才使物资短缺情况得以暂时缓解。台风还把气温从44度降到了26度,但很快又将原来的尘土都转换成了泥泞,使绝大部分地区的车辆和人员行动都陷入艰难之中。暴雨和浓雾也导致能见度急剧下降,因此陆战7团第1营A连被迫将进攻推迟至12时45分,这期间,一个工程兵爆破组还将已经占领地区的洞穴一一封闭。能见度稍微恢复后,先是以一阵迫击炮弹幕打头,接着A连在一辆坦克和一辆喷火两栖登陆车的伴随下冲下公路,成功向南推进了300米,向内陆方向推进了150米。C连跟在A连后边推进巩固占领的土地,一个工程兵排也派上前去帮助进行防御。关于这次推进,陆战7团的作战报告中是这样记述的:
“在这次前进中,可以看到敌人跑下最南边的山谷去……以4到8个人为一小群……后来从D+15天的全面形势报告中才知道,我们的部队已经到达了敌人最后防区的北部前哨位置。”
同一天早上发起进攻的陆战7团第3营攻击群在向南进攻的同时,也向东拓展了战线,以便与推进中的第1营保持联系。但是由于暴雨,两支部队还是失去了接触。因此陆战7团第3营L连又分成两队,一队穿过雨雾去找第1营,另一队继续向前推进,来到了被称为“秃子山”的一个巨大障碍面前,在找路进攻的时候遭到了山上日军迫击炮火的猛烈打击。由于能见度太低及天色已晚的缘故,两队最终都选择了撤退。
■ 从北向南且战且进的陆战7团部队,喷火两栖车不断的对路旁的可疑目标喷射出火龙,以掩护后面跟进的步兵。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