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守大岘关-南燕皇帝慕容超的生死抉择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弃守大岘关-南燕皇帝慕容超的生死抉择

最近南北朝的历史很火,随手翻几个抖音视频,就可能会刷到在悠扬悲怆的敕勒歌中壮志难酬的高欢,或者面对强势崛起的拓跋珪时英雄迟暮的慕容垂。

有人说这段历史之所以会火,是因为他足够精彩,又饱含了太多历史人物一生的无可奈何,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些许自己的影子。的确如此,南北朝是我国最长的乱世之一,一百余年的时间跨度里英雄辈出。有许多人喜欢对这一时期的人物进行排名,但无论怎样排名,榜单中都不会缺少一个人,并且多数人会将他排到第一的位置,这个人就是宋武帝刘裕。

即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不难从谥号猜到,刘裕肯定很能打,武帝这个名号可不是随便给的,比如三国时期曹操的谥号就是魏武帝。说白了,这个谥号通常都是从战场的刀光箭雨中打拼出来的。辛弃疾有一首词,里面写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的寄奴就是刘裕,因为他小时候被人收养,所以小名寄奴。后一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正是刘裕南征北战的一生。

刘裕大器晚成,30来岁方才从军,凭借战功从普通士兵跻身太尉,而后取代东晋,建国号宋,史称刘宋。他一生征战无数,平孙恩,败桓玄,收南燕,灭后秦,战绩遍布大半个中国,即使放眼整个华夏历史,刘裕的军事能力和功绩也能名列前茅。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无关的废话,只是因为笔者也对这段历史深有感触。接下来,说说今天的主题:刘裕北伐南燕时,燕军为何不拒守大岘关?

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历史背景,这里不再赘述,主要从军事层面对燕军的抉择进行讨论。

公元409年4月,刘裕率军从建康(今南京)北进,讨伐慕容超统治的南燕。南燕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山东。关于南燕的防守战略,史书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比如《资治通鉴》中写到“或谓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唯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大军刚出发不久,就有人向刘裕提出:如果燕国以重兵拒守大岘关,或者坚壁清野,与我们相持,我们大军远道而来,不要说无功而返,恐怕顺利撤回都会很困难,到时候该怎么办?我们看刘裕怎样回答?“吾虑之熟矣。鲜卑贪婪,不知远计,进利虏获,退惜禾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敢为诸君保之。”刘裕说:这个问题我考虑很久了,鲜卑人(南燕)很贪婪,打仗贪求缴获,守国怕毁坏庄稼,他们肯定会觉得我们远来,不能持久作战,必然不会守住险关,坚壁清野,只会进据临朐,退守广固,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后来的战事发展完全如刘裕所料,“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

讨论这段历史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大多只是照本宣科,或者浅尝辄止,不去深入解析这些战略选择背后的缘由。为什么晋军怕燕军拒守大岘关?燕军又为何弃守大岘关?虽然刘裕做了解释,但想必许多人依然是一头雾水。这件事情,我们要先从晋军的后勤说起。

“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裕北伐军前半程沿水路进军,一直到下邳为止,然后转由陆路进军。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利用江河水运的便利。在古代,没有铁路,水运是运量最大、运输成本最低的方式,效率远远高过车马运输。所以古代许多军事行动都会优先沿水路进军,也因此有众多军事重镇沿江河部署,目的就是控扼江河水运,南宋末年名将余玠打造的“川中八柱”是这类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

北伐南燕的晋军兵力没有明确记载,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导致了南燕灭亡,而燕军兵力史书中有记录。在后来的临朐决战中,燕军只在战场上的总兵力就高达九万人,“超遣其左军段晖、辅国贺赖卢等六将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王师度岘,超惧,率卒四万就晖等于临朐”,那么晋军即使战斗力再强,估计总兵力也不下十万。这么庞大的军队,后勤压力可想而知。

前期还可以依靠水运,但到了下邳之后,没有河流能够支持刘裕的部队进军,只能转为陆路运输。晋军需要再行军几百公里,途中翻越沂蒙山区,才能抵达南燕统治的核心区域临朐和广固(南燕都城),大岘关(又名穆陵关)就位于沂蒙山区,控制着这条南北向的交通要道。

这么一看,就不难理解晋军为什么会惧怕燕军死守大岘关了。因为刘裕的军队远道而来,后方的补给需要先水运数百公里到下邳,再从下邳走几百公里陆路到大岘关,这时燕军据关死守,如果刘裕久攻不克,粮草不济,撤退又遭到燕军铁骑追击,晋军可能遭到重创,甚至全军覆没(但个人认为,凭借刘裕的能力,即使攻不下大岘关,也大概率能够安然撤退)。

这个观点不难得出,但这里有一个细节却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为什么晋军不能越过大岘关?我之所以提到这点,是因为我相信多数人对于古代的关隘没有正确的认识。拜书本和游戏所赐,许多人印象中的关隘都是位于高山峻岭之间的一个豁口,只要筑起一道城门,便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代的文人写文章很喜欢用夸张的描述,如果大家有空去翻翻古人对于那些天下雄关的描述,就会发现大致皆是如此,大同小异。但实际上,古代大部分关隘不是这样。

我实地看过部分关隘,比如居庸关、剑门关、葭萌关等。这些关隘的确大多位于险要之处,能够控扼行军大道,但他们周围并不一定是悬崖峭壁,许多关城周围的山坡是可以攀爬的。大岘关我虽然没有实地去过,但从卫星地图与网络视频可以看出,周围的山峰并不十分险峻,步兵完全可以爬过去。我这么说,有的人可能要问:那为什么刘裕不从旁边绕过大岘关,向临朐进军呢?这或许是许多人都存在的疑惑。

我们现在站在刘裕的视角,假设自己率领着晋军来到了大岘关前,对面燕军据关死守,严正以待,该怎么办?

首先,强攻大岘关。如果能够攻下,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可问题就在于大岘关难以攻取,所以这个选项不成立。

不能强攻,那可不可以绕开大岘关?既然步兵可以攀越大岘关周围的山地,那么我们不攻打大岘关,翻山绕过去总是可以的。这也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但关键在于,它不符合军事常识,原因就在于后勤。刘裕的步兵的确可以翻山,但刘裕的后勤物资怎么办?从记载来看,刘裕的后勤物资在陆路采用车辆运输,晋军的后勤线上总的运输车辆有多少?没有数据记载,但随军车辆(只是总数的一部分)却有记载。在后来的临朐之战中,“大军分车四千辆为二翼,方轨徐行”,刘裕为了防止燕军骑兵冲击,将四千辆车(没有说明是战车还是辎重车)分列两翼作为掩护。仅仅只是随军车辆便有4000辆,晋军后勤车队的总规模可想而知。步兵的确可以翻山,但这些车辆如何翻山?别忘了,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是放弃了几乎全部的重火力,以至于后来到淮海战役都缺乏攻坚火力。更不用说,当时燕军很可能会防守大岘关两侧的齐长城或者山岭,阻止刘裕的军队翻山。即使刘裕率晋军舍弃辎重、战车,成功轻装翻越山岭,那他的后勤线路也会完全被燕军截断。这时候燕国境内坚壁清野,晋军只能活活饿死。

所以,绕开大岘关几乎不可能,燕军拒守大岘关会给晋军带来严重威胁。可为什么燕军不选择拒守大岘关呢?原因与刘裕所说基本一致,我们可以再稍微详细的解释一下。

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南燕皇帝慕容超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刘裕已经率领军队前来进攻了,手下的兄弟(将军公孙五楼)出了主意“吴兵轻果,所利在战,初锋勇锐,不可争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简精骑二千,循海而南。绝其粮运,别敕段晖率兗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逆战,下策也”。简单来说,上策是拒守大岘关,然后派出二千骑兵切断刘裕的后勤运输线,这招真损,完全掐中晋军命脉。中策是坚壁清野,将晋军耗走,这招也不错。下策是放晋军过大岘关,然后出城与晋军决战。

既然都说的这么清楚了,那傻子也不难选择啊,赶紧派兵拒守大岘关,再让老百姓把粮食藏起来,躲到山里去,等刘裕来了,让他吃灰。可慕容超似乎天生就是卧龙凤雏的料,既然你公孙五楼都说了,出城决战是下策,那么我就选择出城决战吧。听到这话,我估计不光是公孙五楼傻眼,大家可能都有些傻眼,难不成这慕容超天生反骨?可你已经是皇帝了呀,你怎么还这么叛逆呢?

但实际上,慕容超并不是傻瓜,个人认为抛开最终的结果而论,他的选择未必是错,他这么做,大致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放刘裕入关决战,南燕一定没有战胜晋军的实力?其实未必,虽然东晋国力远远强于南燕,但南燕依然拥有一只以重装骑兵为核心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并不差。在后来的临朐决战中,“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即使刘裕以车辆作为掩护,双方交战一日,直到日头偏西,依旧难分胜负。后来晋军分兵偷袭城池,燕军军心动荡,方才取胜。

此外,正如刘裕所言,鲜卑人贪婪,打仗贪求缴获,守国怕毁坏庄稼。慕容超如果选择拒守大岘关,的确有可能抵挡住刘裕的进攻,但晋军在久攻不克后撤走,燕军虽然取胜,却很难有大的收获。南燕国力弱小,这样消耗几回,最后耗不起的将是自己,长平之战赵国不就输在国力不如秦国吗?况且,这样兴师动众却难有收获的胜利,会不会导致南燕国内离心离德还两说。所以,在慕容超看来,燕军不但要取胜,还要重创晋军,缴获大量物资,怎样才能实现?只能将晋军放进大岘关决战,到时候如果晋军败了,将会全军覆没。

这其实就像做生意,有的老板喜欢稳扎稳打,有的老板锐意进取,只不过后人往往只看到最终的结局罢了,实际上这都是事后诸葛亮。比如赤壁之战前,谁敢说曹操一定会败?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不应该总是只站在胜利者的视角,以成败论英雄。

后面的事情就不多费口舌了,刘裕大军过了大岘关,与南燕军队在临朐决战,最终击败燕军,八个月后攻克南燕都城广固(现青州),慕容超被押送建康斩首,南燕灭亡。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