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中的战争(132)-“猛虎雄心”:飞虎队涂装之小考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彩绘中的战争(132)-“猛虎雄心”:飞虎队涂装之小考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公众号,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2016年中国模型厂商小号手出品了一款1/48比例的霍克81A-2战斗机,搭配背景上的虎头极为显目。

封面上是为人熟知的“飞虎队”即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第3“地狱天使”中队的寇蒂斯“战斧”Mk. IIb战斗机(Tomahawk Mk. IIb ,即等同于P-40C)简化版。此77号机为罗伯特·萨普·史密斯(Robert Tharp Smith)座机

史密斯(1919-1995),生涯总战绩8.7架

此简化版除依英国皇家空军标准作法移除发动机整流罩上的两挺.50口径机枪、保留主翼左右各两挺.30口径机枪外,也以“战斧”IIa (等同于P-40B)的构件生产,因此不具备挂载副油箱与炸弹的能力。

此机型在寇蒂斯厂代号为Hawk 81A-3,有别于“战斧”Mk. IIb的代号Hawk 81A-2,而此模型封面仍将其称为81A-2,应该是考证上的瑕疵之处

飞虎队成军时装备的100架“战斧” Mk. IIb简化版(一架在港口卸除时机翼坠海无法使用)为国民政府通过航空委员会顾问,前美国陆军航空兵少尉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争取而来,由寇蒂斯公司为英国皇家空军生产的批次中抽调,在出厂时分三批直接由纽约海运到缅甸仰光,抵达时为1941年5至7月间。

飞虎队下辖三个中队各30架,自1941年12月20日开始部署至1942年7月4日由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接收为止。

飞虎队作战后期因战损及零件缺乏,陷入仅有200架左右可飞的窘境。因此再次通过政治运作,由飞行员前往西北非领取美国陆军航空队现役的P-40E以补充,数量在25至50架之间。

P-40E补充机首先配发第2中队,之后为第1中队;第3中队则接收其它中队淘汰的“战斧”机继续使用。这些P-40E补充机后来也全数由美军第23战斗机大队接收。

飞虎队的鲨嘴涂装原是仿效英国皇家空军部署在北非战场的第112中队涂装而来,但因声名显赫使美军第23战斗机大队与下辖的第74、75、76战斗机中队继续沿袭传承队名及鲨嘴涂装直到今日。

英国皇家空军第112中队于1941年7月由旧式双翼格洛斯特"角斗士"式战斗机(Gloster Gladiator)换装为"战斧"Mk. IIb (等同于P-40C),成为全球首支完成战备的P-40部队;1942年初再次换装为"小鹰"式战斗机 (Kittyhawk,等同于P-40D/E)。

启发飞虎队鲨嘴涂装灵感的是1941年11月2日出版的印度每周画刊(Illustrated Weekly of India)封面。

原始照片摄于同年9月间,照片中飞行员为英国皇家空军第112中队的内维尔·伯克尔上尉(Neville "Bowks" Bowker)。这架战斧式序号AN218、机身战术编号B、昵称为Menace(威胁)。

伯克尔上尉之后于1941年12月27日驾驶序号AN283的战斧执行战斗任务时,遭小口径防空炮火击落被俘直至战争结束,生涯战绩9.33架,其中1941年9月14日曾以本机击落一架意大利空军第28大队的SM.79"食雀鹰"式轰炸机。

而封面照片中背景机身编号A的战斧序号AK461,曾为中队长劳埃德·吉尔伯特·施瓦布(Lloyd Gilbert "Algy" Schwab)座机。施瓦布上尉自1941年4月3日至6月25日担任第112中队中队长,带领中队完成"战斧"Mk. IIb换装。离队后晋升至中校,生涯战绩6架。

劳埃德·施瓦布

该机于1941年11月25日英军发动十字军作战(Operation Crusader)期间,由新西兰皇家空军弗莱德里克·顿福特·格拉斯哥士官(Frederick Dunford Glasgow)驾驶。

弗莱德里克·格拉斯哥

于利比亚西迪雷泽格上空遭德国空军第27战斗机联队第1大队第1中队(1./JG 27)的阿尔伯特· 埃斯彭劳布上士(Albert Espenlaub)驾驶的Bf 109 F-2/Trop击落,为其个人累计第12架战绩;格拉斯哥士官阵亡。

图中身着救生背心者为埃斯彭劳布上士,摄于1941年4月西西里岛,此时座机为Bf 109E-7/Trop

但埃斯彭劳布上士的白色11号座机也于1941年12月13日空战中遭击损迫降被俘,同日稍后因企图脱逃而遭射杀。短暂的军旅生涯总共击落14架。而后来的非洲之星马尔塞尤少尉正在第27联队第3中队服役。

被击落的埃斯彭劳布11号机残骸

英国空军第112中队虽首开P-40系列鲨嘴涂装的先例,但鲨嘴涂装的始作俑者其实是1940年3月装备Bf 110的德国空军第76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II./ZG 76),该涂装也为该大队赢得鲨鱼大队(Haifischgruppe)的称号。

由于该大队曾参与德国入侵法国与不列颠空战,因此启发了英国皇家空军的鲨鱼嘴涂装。关于德国空军鲨鱼嘴涂装的详情,请看:彩绘中的战争(33)- 胡蜂联队:ZG1小传

但据考证历史上首次采用鲨嘴涂装者为1917年初德意志帝国陆军航空队(Deutsches Luftsreitkräfte)第6护卫中队(Schutzstaffel 6)所属的罗兰C.II侦察机(Luft-Fahrzeug-Gesellschaft Roland C.II)。

本机因外形而昵称Walfisch (鲸),机首偶尔也会涂上鱼形。

之后国民政府再次通过重新在美国陆军服役,接掌中国战场航空作战的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少将运作,于1943年10月1日成立中国空军中美混合联队(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简称CACW),归由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指挥。

中美混合联队下辖第1(轰炸机)、3(战斗机)、5(战斗机)大队,于现今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府卡拉奇接收B-25与P-40N进行训练,并在同年11月25日与美军联合发动对台湾新竹的空袭。

美国陆军航空队在1940年9月颁布新的标准涂装规范:顶部施以深橄榄绿(olive drab,FS34088)、底部施以中性灰(neutral gray,FS36118),且局限于顶部30度视角范围内。

初期的深橄榄绿色涂料容易褪色,因此随战区地点与时间增长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色调,于是在1941年4月美国陆军允许将深橄榄绿色以相近的几种绿色系取代。

但因有褪色问题的深橄榄绿色涂料库存非常多,因此仍持续使用而未全面更换。

在此同时也允许前线指挥官以暗绿色(medium green)或砂黄色(sand)自行依战场环境在深橄榄绿底色上涂布带状迷彩。

下图为1942年11月10日盟军火炬作战(Operation Torch)期间,美国陆军航空队第33战斗机大队第60战斗机中队的P-40F-5-CU机群由“切南戈”号护航航母(USS Chenango CVE-28)运输至北非外海后,起飞前往法属摩洛哥利奥泰港(Port Lyautey)。

第60中队所属P-40F

1942年中亦允许以暗绿色块状涂布于深橄榄绿底色的主翼上方、垂直尾翼及水平尾翼上方的前后缘,用以模糊机体轮廓。但因深橄榄绿涂料的褪色问题,时间久了以后这些暗绿色区块反而对比愈明显,更加突显机体轮廓。1943年中有褪色问题的深橄榄绿涂料才以新涂料替换,但旧涂料也因库存很多而持续使用至战争结束。

1943年10月因各战区空中优势已逐渐确立,美国陆军废止军用机出厂时的涂装需求,转由各航空队司令部自行决定涂装型式。

一般而言有涂装的机体仍继续用在空中优势尚未确立的区域,但因其重量增加而不利于弹药油料锱铢必较的长距离奔袭任务。各航空队已涂装的旧机多半也维持原涂装不做更改,而与无涂装的新机混编。

下图为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夕部署于英国南部克赖斯特彻奇皇家空军基地(RAF AFB Christchurch)的美国陆军第9航空队第405战斗机大队P-47D机群。这些战斗轰炸机在漆上盟军诺曼底登陆识别带(invasion stripes)的同时,并未一并更改既有的深橄榄绿单色涂装以与无涂装者一致。

同样在1944年夏季部署于英国东南部博克斯德皇家空军基地(RAF AFB Boxted)的美国陆军第8航空队第56战斗机大队第63战斗机中队的P-47D机群也同时为不同涂装混编。

在历史时间点相互对照之下,就可以考证出在中国战场的P-40系列涂装型式。

1941年秋季飞虎队成军初期装备的“战斧”Mk. IIb简化版原是英国皇家空军的订单,因此寇蒂斯在出厂交机前就会以英国皇家空军当时制式的陆基军用机涂装规范(Temperate Land Scheme)施加迷彩。

此迷彩在机身上部为暗土色(dark earth)与暗绿色(dark green)双色带状、机身底部为天蓝色(sky blue)。

但当时色系细节并未完整传达,以致为英国生产的美国厂家都以合作供货商的涂料调配自己认定的色彩。

如寇蒂斯公司就以合作供货商杜邦(DuPont)的涂料模拟英国迷彩规范,造成一定程度的色差;而贝尔飞机公司(Bell)生产的P-39差异更大。当时英国皇家空军处于无机可用的困境中,因此表象的色系差异也就不在乎了。

1941年底美国参战后,大批为英国生产的军用机都转而配发太平洋战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因此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众多P-40都非美军的制式单色涂装,而是寇蒂斯公司模仿英军的制式双色迷彩。这状况持续到1943年中以后才逐渐改为深橄榄绿单色涂装。

1942年春季飞虎队后期补充的P-40E为针对美国陆军航空队生产者,因此机身上部为深橄榄绿单色涂装。

飞虎队接收这些原属西北非美国陆军航空队现役P-40E补充机后,以战地深绿色涂料将机身的圆形美国国徽(此时白星中央有红点)盖掉,并将主翼的美国国徽改为青天白日徽,但一部份飞机主翼下方的U.S. ARMY(美国陆军)字样仍予保留。

由实机照片可见原涂布于机身的深橄榄绿涂料在日晒雨淋下已逐渐褪色,因此机身美国国徽以战地深绿色涂料遮盖后,因色差之故会形成明显的深色圆形块。

飞虎队这些P-40E补充机是保留既有美军制式深橄榄绿单色涂装,抑或改成原先“战斧”的英军双色迷彩(并无纪录)虽仍有些争议,但推断仍维持深橄榄绿单色涂装。

飞虎队在机身后段的中队识别带(第1中队白色、第2中队蓝色、第3中队红色)只漆在一部份补充机机体上,但第3中队在飞虎队解编前并未配发P-40E。

当时部份照片可能呈现双色迷彩样式,但并不清楚拍摄的时间或背景。或许该机正在翻修,又或许正准备移交给美军。

2015年台湾地区空军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推出的104号P-40E全尺寸模型机(上)采用青天白日徽、双色迷彩以第2中队蓝色中队识别带。但飞虎队后期的实机应是美军制式深橄榄绿单色涂装,同时也无中队识别带。

这双色迷彩或许是因飞虎队“战斧”英军双色涂装的既定印象使然,或是当年深橄榄绿涂料的褪色问题造成补丁色差误为双色迷彩,又或者与后续接收飞虎队的美军第23战斗机大队(已改换美国国徽)采用的迷彩涂装(下)有所混淆。但这架模型机的青天白日徽是对的,并未刻意以国民政府国徽取代长期惯用的国民党党徽。

1942年夏季飞虎队解编,装备及部份成员由美军第23战斗机大队接收,稍后该大队亦开始接收P-40K。此时涂装可能因地制宜而在深橄榄绿底色上施加暗绿色或砂黄色带状迷彩,而以暗绿色较有可能(砂黄色主要用于北非战场)。由于初期深橄榄绿色涂料的褪色问题,暗绿色带状对比会逐渐加强,双色迷彩会愈趋明显。

1943年冬季成军的中美混合联队P-40N机身上部则应为美军制式深橄榄绿单色涂装。

国徽与党徽

提到飞虎队,自然就会联想到青天白日徽。根据国民政府1928年12月17日颁行、台湾当局1954年10月23日修订的“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国徽的蓝圈半径是1的话,白日半径是1/3、白日圆心到光芒尖端是2/3。即使条文有所修订,国徽的比例从1928年制定以后就没再更改过。

国民政府并非不清楚国徽跟国民党党徽的差别。然而在党国不分的年代里,国徽和党徽的差异无庸置疑没人敢去在乎。

台湾空军直到1989年5月李登辉执政时期才回复使用制式“国徽”。最明显的分野在“中山科学院航空工业发展中心”IDF原型机试飞及AT-3自强号高级教练机的涂装变换之时。

AT-3自强号自1984年3月起交付使用,采用与原型机相同的全机银色,机首、主翼端、垂直尾翼区块橘红色的涂装。

1988年台湾空军雷虎特技小组的白蓝红三色飞燕涂装面世,之后军官学校AT-3机队陆续改漆此新式涂装。也就在此时,空军开始替换符合“国徽国旗法”的青天白日徽。因此AT-3旧涂装与新涂装就为不同青天白日徽的分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