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所罗门水面战斗的最后胜利:维拉拉韦拉海战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日军在所罗门水面战斗的最后胜利:维拉拉韦拉海战

1943年8月25日,在经历了将近两个月漫长而又残酷的血战之后,美军终于拿下了新乔治亚岛,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地面部队约有一千人阵亡,另有约三千人负伤。在战役期间爆发的库拉湾夜战中,美国海军还损失了轻巡洋舰“海伦娜”号,另外飞机的损失也不容小觑。

图1.新乔治亚岛和维拉拉韦拉岛在地图上的位置

新乔治亚岛战役结束之后,面对惨重的损失,美军第三舰队司令威廉·哈尔西上将(哈尔西在瓜岛战役期间的1942年11月由海军中将擢升为海军上将)不得不思考未来的仗该怎么打。新乔治亚岛战役期间,日军在陆地上进行着相当有效的迟滞作战的同时,就像在瓜岛那样,它们又开展了一次悄无声息的撤退行动:把残兵败将装上驱逐舰,穿过库拉湾,一路撤到了新乔治亚岛西北部的科隆班加拉岛,该岛上的日军实力也由此得到了加强。哈尔西担心,按照目前在所罗门岛链上的推进速度,恐怕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日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基地——拉包尔,更不用说东京了。

在尼米兹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的建议下,哈尔西选择从科隆班加拉岛“蛙跳”到日军守备兵力相对较弱的维拉拉韦拉岛,该岛位于科隆班加拉岛西北,与科隆班加拉岛隔维拉湾相望。

图2.美军在维拉拉韦拉岛登陆后拍摄的照片,当后续船队运来兵员和物资时,一片云层正遮挡在岛上的山峰上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当日军试图从科隆班加拉岛撤出部队并增援维拉拉韦拉岛时,美日两军之间爆发了多场没有名字的海战,其中大部分属于美军PT鱼雷艇和日军运输驳船之间的战斗;此外,天上发生的空战则几乎从未间断。在这一系列空战中,由于美军逐渐将性能更好的飞机(比如F6F“地狱猫”式战斗机)投入战场,再加上日军的精锐飞行员不断被“放血”,因此美日两军的战损越来越不成比例。

在爆发于1943年8月17日的被称为“霍拉尼乌(Horaniu)海战”的战斗中,由“尼古拉斯”号(DD-449)、“奥班农”号(DD-450)、“泰勒”号(DD-468)和“谢瓦利埃”号(DD-451)四艘美军驱逐舰组成的第21驱逐舰中队在托马斯·瑞安(Thomas J. Ryan)上校的指挥下,与四艘日军驱逐舰——“涟”号(旗舰)、“时雨”号、“滨风”号和“矶风”号进行了交战,这四艘日军驱逐舰当时正在护航约二十艘驳船和小型辅助船,试图将日军从科隆班加拉岛上撤出。

图3.第21驱逐舰中队正在所罗门群岛海域航行,照片摄于1943年8月15日,图中的三艘驱逐舰从前往后分别是“奥班农”号、“谢瓦利埃”号和“泰勒”号,照片是从“尼古拉斯”号上拍摄的,当时这几艘驱逐舰正在驶往维拉拉韦拉岛登陆场的途中(维拉拉韦拉岛登陆战役于同一天发起)

在霍拉尼乌海战中,美日两军的驱逐舰用舰炮进行了对轰,还相互对射了鱼雷,结果均未取得什么像样的战果,因为华族出身的日军指挥官伊集院松治大佐(男爵,海兵第四十三期入校,1915年毕业时的成绩名次顺位是九十六名第九十二位,父亲是曾任海军军令部总长的伊集院五郎元帅海军大将)最终选择了逃跑而不是战斗,这也让渴望战斗的瑞安上校感到很沮丧。

和所罗门海战期间爆发的多场小规模战斗一样,用美军的话说,追击日军的驳船就像“踩死蟑螂”一样,瑞安指挥的驱逐舰击沉了四艘小型辅助船,但大部分日军驳船都溜走了。尽管在这场海战中没能击沉敌舰,但“谢瓦利埃”号的舰长乔治·威尔逊(George R. Wilson)少校还是因其在战斗中的积极举动而被授予海军十字勋章。日军方面,尽管不断遭到美军空袭和PT鱼雷艇的袭扰,但它们还是成功地用驳船将约九千名官兵从科隆班加拉岛上撤了出来(这占了岛上日军兵力的绝大部分)。

图4.“谢瓦利埃”号驱逐舰,属于“弗莱彻”级

早在两天前的8月15日,美军就已在维拉拉韦拉岛登陆,随后日军方面很快便得出结论认为,增援维拉拉韦拉岛将像增援瓜岛一样,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因此他们打算用岛上相对较少的部队尽可能长时间地守住该岛,直到最后时刻再将其撤回。通过分批的方式,日军逐步撤走了打得还剩最后一口气的守军。到1943年10月初,维拉拉韦拉岛上的日军只剩下不到六百人,而美军和新西兰军队正在一步步逼近位于岛西北侧的日军最后的立足点。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水雷战队司令伊集院松治接到命令,将维拉拉韦拉岛上的最后一批日军撤出。

为撤出岛上的日军,伊集院松治集结了一支由三艘老式驱逐舰改装的运输船(“文月”号、“夕凪”号、“松风”号)和数十艘驳船及小型辅助船(小发六艘、折叠浮舟三十艘)组成的水面编队,在六艘驱逐舰(“时雨”号、“五月雨”号、“夕云”号、“风云”号、“矶风”号,外加旗舰“秋云”号)的护航下执行这一任务。另外日军还组建了一支所谓的“收容部队”,下辖第20号驱潜特务艇、第23号驱潜特务艇、第30号驱潜特务艇,外加舰载水雷艇三艘、大发一艘。

图5.第三水雷战队司令伊集院松治

美国海军根据截获的情报,外加侦察机和海岸观察哨的报告,认为日军一支由九艘驱逐舰组成的部队将在10月6日至7日夜间从“槽海”驶往维拉拉韦拉岛,这就让第31.2特混大队指挥官西奥多·威尔金森少将(Theodore S. Wilkinson,他在当年7月接替了凯利·特纳少将的职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为当时美军只有三艘驱逐舰,即“塞尔弗里奇”号(DD-357)、“谢瓦利埃”号和“奥班农”号在“槽海”中巡逻。威尔金森下令,将另外三艘驱逐舰从所罗门群岛南部海域的护航任务中抽调过来,让它们与“槽海”中的三艘驱逐舰会合,以拦截日军编队。

不幸的是,日军首先到达了会合点。此时在“槽海”中巡逻的三艘美军驱逐舰(“塞尔弗里奇”号、“谢瓦利埃”号和“奥班农”号)由第4驱逐舰中队指挥官弗兰克·沃克(Frank R. Walker)上校指挥,沃克曾担任“帕特森”号(DD-392)驱逐舰的舰长,并在任上表现出色——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期间,“帕特森”号是少数几艘成功开动的驱逐舰之一。

位于汇合点的那三艘美军驱逐舰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沃克上校在“塞尔弗里奇”号上),而且它们都加装了最新、探测能力最强的SG型对海搜索雷达。尽管对此时的美国海军而言,“作战情报中心”(CIC)的理念仍在实践中,但这三艘驱逐舰都建成了某种形式的作战情报中心,可以将雷达和其他所有的情报来源整合成一系列完整连贯的敌我态势,美军这种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沃克上校可以在战情中心、而不是舰桥上指挥战斗的地步,这在世界海战史上可以说也是一场革命性的创新。在此,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舰艇上战情中心的极简发展史。

图6.沃克上校的座舰“塞尔弗里奇”号驱逐舰,属于“波特”级

自从“弗莱彻”号驱逐舰(DD-445)舰长科尔中校及其副舰长威利少校于1942年11月13日的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前创建了一个临时的战情中心后,“战情中心”的理念在美国海军中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弗莱彻”号在无比混乱的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以及两周后的塔萨法隆加海战中毫发无损,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战情中心提供了优越的态势感知能力。虽然“弗莱彻”号驱逐舰是第一艘创建战情中心的舰艇,但早在此前,其他人就已经在考虑这一理念了。1942年11月,尼米兹上将下发了《战术公告4TB-42》,指示太平洋舰队的所有舰艇都要创建一个战情中心。起初,如何建立战情中心是由各舰的舰长自主决定的,这导致建立战情中心的做法五花八门,其中有些做法比较好,有些做法则效率较为低下。

1943年1月,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在华盛顿特区召开了一次会议,打算将“战情中心”的理念从太平洋舰队推广到整个美国海军。在整个1943年,尼米兹手下专门负责驱逐舰事务的参谋马龙·蒂斯代尔(Mahlon S. Tisdale)少将领导了在舰艇上建立战情中心的工作。

图7.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舰艇上的战情中心内景

蒂斯代尔少将是塔萨法隆加海战的幸存者,他从那场导致美军重巡洋舰一沉三伤的海战,以及瓜岛附近海域爆发的其他战斗中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1943年6月,蒂斯代尔发布了一份新的手册,即《驱逐舰战情中心手册》,该手册将“战情中心”的理念汇编成书面文件,但仍给各艘舰艇的指挥官留下了充分创新的空间。在维拉拉韦拉海战前夕,沃克上校指挥的驱逐舰中队已经迅速将“战情中心”的理念尽可能多地融入其中(但尚未进入船厂改装)。态势感知能力的改善是沃克决定不顾一切地将三艘驱逐舰投入战斗,去挑战情报中提到的“九艘日军驱逐舰”的底气之所在。

沃克对战斗的基本安排是,预计日军驱逐舰将从西北方向接近维拉拉韦拉岛,而沃克指挥的三艘驱逐舰将在该岛北部向西巡逻拦截。在维拉拉韦拉岛的西南方向,另外三艘驱逐舰,即“拉尔夫·塔尔博特”号(DD-390)、“泰勒”号(DD-468)和“拉瓦莱特”号(DD-448)正在哈罗德·拉尔森(Harold O. Larson)上校的指挥下向北航行。这三艘驱逐舰已经从护航任务中被抽调出来,打算在日军驱逐舰到达维拉拉韦拉岛之前与沃克的编队在该岛西北部海域会合。然而,拉尔森的编队没能及时赶到会合海域。

日军将参加撤军行动的军舰分开部署,三艘由老式驱逐舰改装的运输船在两艘驱逐舰(“时雨”“五月雨”)的护送下先行一步,中间是四艘驱逐舰(“夕云”“风云”“矶风”“秋云”),一大群驳船和小型辅助船则组成第三波跟在后面。沃克的编队被日军的一架三菱F1M2零式水上观测机盯上了,这架浮筒式水上飞机不断在美军编队上空投下照明弹。据此,沃克上校得出了正确的判断,即美军已经丧失了所有的突然性因素。

图8.三菱F1M2零式水上观测机

沃克编队的雷达在10月6日晚22时31分探测到了日军的先头部队,距离为10海里。四分钟后,22时35分,日舰上的瞭望哨也发现了沃克的编队。沃克试图通过舰艇间通话系统(TBS)呼叫拉尔森,但没有成功,因为这两个美军驱逐舰编队之间相距太远,超出了通话系统的有效作用范围。

虽然沃克认为他面对的是九艘日军驱逐舰,但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发起进攻,目的是把日本军舰赶到或引向拉尔森编队的方向,这将使美军的兵力劣势由一比三变成二比三。实际上,美军的胜算远比沃克所认为的要大:发现沃克编队后,第一波日军编队中的三艘运输船(由老式驱逐舰改装)就接到命令改航向为西北,退出这一海域。

为这三艘运输船护航的驱逐舰“时雨”号(参加过多场海战的老兵,也被认为是仅次于“雪风”号的旧日本海军二号祥瑞)和“五月雨”号急忙准备与其他四艘日军驱逐舰会合,但还没等见到友舰的面就与美舰交上了火。因此,在战斗刚开始时,是三艘美军驱逐舰对阵两组日军驱逐舰(一组两艘,另一组四艘)。

图9.维拉拉韦拉海战爆发前几小时的“时雨”号和“五月雨”号,摄于布干维尔岛附近海域

日军方面也出现了误判,编队指挥官伊集院松治认为,他面对的是一支规模比实际情况大得多的美军舰队;而且之前那架日军侦察机报告说,美军兵力为四艘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于是,当战斗刚刚爆发时,伊集院失去了一次抢在美军前面占领“T”字横头的机会,因为他错误地判断了美军舰艇的大小(将驱逐舰误认为是巡洋舰),从而错误地判断了距离。在随后的混乱战斗中,日军驱逐舰“夕云”号单枪匹马地冲向美军驱逐舰,但这种看似勇敢的举动却破坏了其他日军驱逐舰发射鱼雷的有利态势,使后者无法在最佳时刻发射鱼雷。

就当时的战场态势而言,“夕云”号是距离美军最近的目标,因此该舰吸引了所有三艘美军驱逐舰的火力。22时55分,美军驱逐舰向“夕云”号发射了十四枚鱼雷,并在22时56分用舰炮进行了射击。“夕云”号向美军驱逐舰发射了八枚鱼雷,随后便至少挨了五发美军炮弹,舰上的操舵转向机构被打坏。23时01分,在美军编队中排在第二位的“谢瓦利埃”号被“夕云”号发射的一枚鱼雷击中;不久之后,23时03分,“夕云”号又被美舰发射的一枚航速较慢的鱼雷击中并大破,最终,“夕云”号在23时10分沉没。

“谢瓦利埃”号中雷后,前部弹药库被引爆,将舰桥前的整个舰艏炸掉。“谢瓦利埃”号的舰艉则与尾随其后的“奥班农”号相撞——“奥班农”号上的瞭望哨的视线被炮口火光和战斗的硝烟所遮蔽,没能看见前方“谢瓦利埃”号残破的舰艉。相撞的“谢瓦利埃”号和“奥班农”号两艘船紧紧地贴在一起并难以分开,于是两舰都被迫退出了战斗。

在领头的驱逐舰“塞尔弗里奇”号上,面对他现在认为高达一比九的极端兵力劣势,沃克上校继续下令发起攻击。“塞尔弗里奇”号与两个日军驱逐舰群频频交火,至23时06分不幸被一枚日军鱼雷击中(这枚鱼雷是“时雨”号或“五月雨”号发射的,当时这两艘驱逐舰总共发射了十六枚鱼雷,击中“塞尔弗里奇”号的就是其中的一枚)。虽然没有像“谢瓦利埃”号那样蒙受舰艏弹药库殉爆的毁灭性破坏,但“塞尔弗里奇”号还是如死鱼一般瘫痪在了海面上,其舰艏和舰体前部结构受到了严重损坏(不幸中的万幸是前部弹药库始终没有殉爆)。

图10.在维拉拉韦拉海战中严重受损的“塞尔弗里奇”号驱逐舰,其舰艏在战斗中被一艘日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毁,注意前部炮塔残骸中的5英寸/38倍径双联装炮架;旁边是“奥班农”号驱逐舰,该舰在战斗中与“谢瓦利埃”号相撞,舰艏受损

虽然到目前为止美军的三艘驱逐舰全部受创,而日军的五艘驱逐舰几乎毫发无伤,但日军指挥官伊集院松治还是萌生了退意并决定撤出战斗。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一架日军水上侦察机的报告的支持,该报告称,三艘美国军舰(即拉尔森的编队)正在从南面接近,并再次将其误判为巡洋舰-驱逐舰特混编队。23时17分,在临撤离前,日军驱逐舰向受创的美军驱逐舰发射了二十四枚鱼雷,但全部失的。在事后提交的报告中,伊集院松治声称,他指挥部队击沉了美军两艘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

美军方面的战报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沃克在事后报告说,击沉了三艘日军驱逐舰,并认为美军是胜利者。然而事实上,就在日美两军的驱逐舰激烈交火的同时,日军驳船和小型辅助船成功地进抵维拉拉韦拉岛,并顺利地将岛上最后的589名日军官兵撤出。也就是说,日军以一艘驱逐舰沉没和138人毙命的代价完成了他们既定的任务。

拉尔森指挥的驱逐舰编队在23时35分到达战场,但此时日军已经溜之大吉。尽管“谢瓦利埃”号上的损管人员尽全力希望拯救这条船,但很快就发现这条船已经没救了。“奥班农”号从“谢瓦利埃”号上接走了大约250名幸存者(当时两舰因为相撞而紧贴在一起,因此“谢瓦利埃”号舰员的撤离工作很顺利——直接一路走到“奥班农”号上就可以了)。

图11.“塞尔弗里奇”号和“奥班农”号在维拉拉韦拉海战中因鱼雷爆炸和碰撞而受损的舰艏,左侧是“塞尔弗里奇”号,右侧是“奥班农”号

在“奥班农”号接完幸存的“谢瓦利埃”号舰员并与“谢瓦利埃”号分开之后,拉尔森编队中的“拉瓦莱特”号驱逐舰在10月7日凌晨3时用一枚鱼雷击沉了“谢瓦利埃”号的舰艉,然后用深水炸弹击沉了“谢瓦利埃”号仍漂在水面上的舰艏。至于“塞尔弗里奇”号,则在中雷后恢复了动力并自行撤出战斗海域。美军方面的伤亡情况是:“谢瓦利埃”号上有54人阵亡,“塞尔弗里奇”号上有13人阵亡,另外这两艘驱逐舰上还有36人失踪,他们最终被宣布为阵亡。

“奥班农”号留下的小艇在10月7日早上捞起了25名日军水兵,另有78名日军被美军的PT鱼雷艇捞起。讽刺的是,一向被认为满脑子“玉碎”思想的日军,这次被救起后向美军投降的人数却是异常之多。

总的来看,在1943年10月6日至7日夜的维拉拉韦拉海战中,虽然美军驱逐舰编队拥有雷达优势,舰上也建立了新的战情中心,并采用了改进后的战术条令,其以三敌九的举动也堪称英勇和充满胆气,但终归还是因为数量上的劣势太大,还有就是日军恐怖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和有效的鱼雷战术而折戟。维拉拉韦拉海战将是所罗门群岛中部战役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海战,也算是日军取得的一次战果较为可观的战术胜利。不过,日军的这场“胜利”也是它们在所罗门海战中取得的最后一场水面战斗胜利了。

图12.“奥班农”号驱逐舰,属于“弗莱彻”级,此为改装后的照片,已经看不出“弗莱彻”级典型的外观特征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军的“奥班农”号驱逐舰,虽然在战斗中严重受损,但该舰的身影将继续出现在太平洋战场上,并经历战争剩下的所有时光。在整场太平洋战争中,“奥班农”号总共获得了17颗“战斗之星”(包括1942年11月13日夜混乱而又惨烈的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其数量是参战的所有美军驱逐舰中最多的;该舰还获得过总统集体嘉奖,但没有获得紫心勋章。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