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被俘舰和抗战胜利赔偿舰之比(上)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甲午战争被俘舰和抗战胜利赔偿舰之比(上)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是对中日战争史认知的一次提升,实际上,中日之间用拳头和枪炮来解决谁是“东亚一哥”的时间远远不止14年。从1894年甲午战争算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跨度长达51年,其中两国之间有刀兵相见或日军在中国国土上打的仗就包括2年的甲午战争(日方称日清战争,1894-1895,日本强逼清朝割让台湾并开始殖民),2年的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日本开始在平津驻军),2年的日俄战争(1904-1905,日军在东北驻军),4年的一战(1914-1918,逼迫袁世凯接收“21条”),1年的鲸吞东北(1931,“918事变”后关东军的暴走),5年的蚕食华北(1932-1937,“长城抗战”发生在这一时期),8年的全面抗战(1937-1945,历史书上原来这么写),以上7个阶段相加,竟有24年在断断续续打仗,称之为“51年抗战”也并不为过。关于中国抗战沦陷区的实际情况,可搜索:“沦陷区”。

图1. 服役于大清北洋水师的“镇远”号铁甲舰

甲午战争后,日本不但从中国讹诈了高达2.3亿两白银,还将北洋水师的被俘舰随手纳入囊中,包括“八大远”中仍可使用的“镇远”、“济远”和“平远”。

图2. 北洋水师“致远”舰官兵,图中间为舰长邓世昌,注意全员独有的水师军服

“镇远”号铁甲舰是其中最大的一艘,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1885年10月驶抵中国天津交付给北洋水师。

图3. 黄海海战中,“镇远”和“定远”两艘铁甲舰扛起大旗坚持到最后关头

1894年9月17日,“镇远”号参加了黄海海战,与旗舰“定远”号一同坚持到海战最后,迫使日本舰队自行撤退(关于甲午战争的思考,欢迎到同名公号搜索:“甲午”)。同年11月14日,“镇远”号在返回威海进港时不幸触礁,无法出港作战,1895年2月17日被攻入威海港的日军俘虏。

图4. 在威海被俘的“镇远”,注意舰艉已改挂膏药旗

此时的日本海军虽然已向英国订购了两艘1.1万吨的“富士”级前无畏舰,但尚未竣工交付,因此满载排水量达7700吨的“镇远”号成为当时联合舰队手上最大的一艘战舰,其4门12英寸(305毫米)主炮远比日方“三景舰”上的320毫米主炮效率更高。

图5. “镇远”号上的洋员在黄海海战后的留影,可见大量弹洞

此时的“镇远”带有大量黄海海战中的战伤,虽然对皮厚肉糙的“镇远”号来说,中小口径速射炮的威力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仍需要经过修理后才能重新服役。日本人先用海战中的老对头“西京丸”号将其拖带到旅顺港,利用此处的船坞进行了临时修复。

图6. 在旅顺船坞内进行临时修复中的“镇远”号,舰首龙纹仍在

在修复期间,日本海军迫不及待地在3月16日就将“镇远”、“济远”、“平远”等一批俘获舰编入联合舰队,7月4日,完成临时修复的“镇远”舰由有马新一大佐指挥返航日本横须贺母港,28日抵达并随后再次入坞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大改造。

图7. 北洋时期的镇远和日本联合舰队时期的镇远,注意舰体多处变更的副炮

在横须贺改造的主要内容是对武器系统的大幅升级,根据黄海海战的“成功经验”,除305毫米主炮不变外,加装大量的速射炮。其中舰艏和舰艉的2门德国造150毫米副炮被拆除,更换为2门英国造阿姆斯特朗式6英寸(152毫米)速射炮,另在舰体中后部上层建筑增加了两处半圆形炮台,加装2门同样的6英寸英式速射炮。

图8. 日本海军在“镇远”号的主炮下方合影

原来的75毫米以下口径副炮也有调整,口径和数量均有提升,整体火力输出能力大增,3具鱼雷发射管不变。

图9. 被编入日本舰队后的“镇远”,注意舰首的阿式速射炮装有大防护罩,与舰艉副炮不同

经过改造,“镇远”号中小口径副炮的口径和数量都有大幅提升,全舰战斗力暴增。1896年8月,“镇远”号改造完成,10月21日,被编入常备舰队。

图10. 1896年阅舰式上挂满旗的“镇远”号

当年年末,为了炫耀其赫赫武威,日本海军搞了个“日清战争俘虏舰阅舰式”,“镇远”号还成了明治天皇乘坐的检阅舰,耀武扬威地从“济远”、“平远”等一众难兄难弟们面前驶过。

图11. 1896年阅舰式,背景舰均挂满旗

“济远”号和“平远”号两舰同样在2月17日被俘,3月16日编入日本海军。

图12. 日本水兵在操作“济远”号上的210毫米主炮,注意已改为开放式炮塔

日本海军接收“济远”舰后对其飞桥和司令塔进行了改造,取消双联装主炮炮罩,改用半开放式炮塔。

图13. 阅舰式上从左到右依次是“镇北”、“松岛”、“济远”、“镇远”

“平远”号在日本海军服役期间,除换装制式速射炮未受到大幅改动,舰体侧面北洋水师时期镶嵌的飞龙纹也被完整保留,这也是该舰最明显的特征。

图14. 1895年3月在日本吴港的“济远”号

除了三艘大舰之外,还有“广丙”、“康济”、“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辅助舰艇被俘获,其中“康济”、“敏捷”归还中国,“湄云”、“海镜”被日军拆毁(“湄云”舰曾短暂入役日本海军一个月,因舰况过差,除籍拆毁),其余舰船多数编入日本海军服役。

图15. 油画:黄海海战中奋战中的“平远”号国产巡洋舰

丰岛海战中被“济远”号抛弃的“操江”号木壳暗轮船是上海江南造船厂所造的第2艘船,1894年7月25日被日舰“秋津洲”号俘获,9月21日被编入联合舰队。

图16. “操江”号木壳炮舰的线图,后编为日军二等炮舰

1898年3月21日,日本海军参照西方海军制定了《海军舰艇及水雷艇类别标准》,将海军的所有舰艇分门别类,其中“镇远”号被归为二等战舰,“济远”号被归为三等海防舰,“平远”号被归为一等炮舰,“操江”号被归为二等炮舰。

图17. 1897年在神户港的“操江”号

值得一提的是,海防舰这一舰种在设立初期主要意图是将从第一线淘汰下来的战舰和巡洋舰充当海岸防御用途,有点类似现代中国海军将退役舰艇转交给对航速和战斗力要求不太高的海警部队的意思。初代海防舰以一等、二等、三等来区别,最初被归入海防舰的军舰包括风帆训练舰“筑波”号(三等海防舰)、“天龙”号、“高雄”号、“葛城”级三舰(“葛城”、“大和”、“武藏”)、“济远”号、“见岛”级两舰(“见岛”、“冲岛”)和“松江”号。这样的分类直到1931年才正式取消。

图18. 隶属日本海军的“平远”号一等炮舰

四艘北洋被俘大舰最后的结局都比较悲催,“操江”号1903年5月22日于千岛群岛附近因浓雾触礁沉没,后打捞出水卖给了民间船社,一直使用到1965年后拆解。其余三舰参加了日俄战争,1904年9月18日,“平远”号在鸠湾海域触雷沉没。1904年11月30日,“济远”号也在旅顺港外触雷沉没。只剩下孤苦伶仃的“镇远”号参加了与俄国舰队的黄海海战和对马海战,并幸存下来。

图19. 日本海军时期的“镇远”号,注意已改为灰白的日舰涂装

日俄战争中,“镇远”先是编入第三舰队,参加了封锁旅顺口作战以及警备对马海峡等辅助性的军事行动。

图20. 日俄战争前夕的“八岛”号前无畏舰和“镇远”号二等战舰

1905年,“镇远”编为第三舰队第五战队二号舰,与当年的老对手——“三景舰”(“严岛”、“松岛”、“桥立”)和“八重山”同列,参加了对马海战。战斗中,由老旧军舰组成的第五战队已经不再是主角,其主炮射程为威力都早已落后于飞速发展的一线战舰的标准,基本处于打酱油的状态,没什么特别的作战表现和战果。

图21. 日俄战争时期在海上的“镇远”(右)

战后,“镇远”被编入第四舰队,忙于拖航被俘的俄国军舰。日本人在对马海战中又吃了个肚肥肠满,俘获多艘包括前无畏舰在内的现役俄国军舰。1905年10月23日,日本海军又搞了个“日俄战争凯旋阅舰式”,“镇远”号也在其中又凑了回热闹,不过这次当不了“御乘舰”了,明治天皇的新玩具是“浅间”号装甲巡洋舰。

图22. 日俄战争后的阅舰式,多达165艘战舰参加,共32万吨

大量俄舰被俘获后,日本海军照样对其进行了改造后编入现役,主力舰的快速膨胀,老旧舰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对马海战结束不久后的1905年12月11日,“镇远”号就被降级为一等海防舰,从联合舰队的一线战舰中退出。1908年5月1日,再次被降级为练习舰,1911年4月1日,被日本海军从现役军舰中除籍。11月24日,被用作“鞍马”号装甲巡洋舰的实弹射击靶舰而破坏,1912年4月6日,在横滨出售后拆卸解体。

图23. 现存于军博的“镇远”铁锚

“镇远”号的许多零件被日本人拿到各地摆放,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索回,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话说军博里的许多兵器,背后都有着丰富精彩而真实的历程,可惜的是每一件兵器面前小小的铭牌根本讲不清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同名公号搜索“ 军博”、“ 萝莉坦克”、“ 十五生榴”和“ 功臣号”,了解每一件兵器背后的故事。

关于51年后的海军赔偿舰的轮回,留待下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