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电影。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是曾经用无线电波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起“空中桥梁”的地下党联络员李白。
李白原名李华初,湖南浏阳人,15岁入党,17岁参加秋收起义,21岁参加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此后长期战斗在我党秘密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期间,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从事秘密通信工作,架设秘密电台,建立起上海与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为防止暴露,李白把电台功率从75瓦降低到15瓦,把普通收音机接上线圈改造为收报机。在紧急情况下只要取走线圈,收报机就变回收音机,敌人就查不出端倪。但微弱的电波信号仍被日军侦测出来,1942年9月李白被捕。李白在狱中受尽折磨,却始终不肯吐露一个字。日军又派无线电专家对收报机进行检查,专家判定这只是一个收音机,无法证明李白私设电台。1943年5月,经党组织营救,李白终于获释。
抗战胜利后,李白返回上海,负责上海秘密电台与党中央通信联系。他白天工作,晚上做秘密电台工作。为了保证安全,他将电台架设在密闭的小阁楼上,功率调低至7瓦,并在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查相对减少的零点至四点之间进行通信。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向西柏坡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后,国民党特务突然包围了李白的住所。虽然李白采取了应急措施,但藏在壁柜里的收报机终被发现,他再度被捕。国民党特务把李白押到淞沪警备司令部,对他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使用了36种酷刑,但无论是酷刑拷打,还是厚禄劝降,都没有让他屈服。
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上海秘密电台负责人李侠被捕前,曾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那么,真实的李白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的内容是什么?
据最新档案《中央情报部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解密,清晰记录了李白被捕当晚,中央情报部电台与李白电台“峰台”的最后通联情况:
1时50分,“等一等……再见”,这是李白临别之际用红色电波留下的绝笔。
记录显示,当天零时到2时20分,西柏坡共抄收4份电报,发出1份电报。
报告表“值班人”一栏,写着“将安”两个字。据考证,其中“将”字代表的是当晚西柏坡电台的值守人员——李康将,“安”则是当时的实习报务员。
据今年93岁的李康将披露,当天夜里,李白突然加快了发报速度。
作为中央情报部电台的报务员,李康将一直负责和上海“峰台”进行联络。虽然没见过面,不知道对方是谁,但长期的配合,让她能够准确把握李白的发报“性格”。
正是因为这一对不见面的战友间的默契,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康将如约与“峰台”联络时,她敏锐地感知到了这次收发电的异常。
为了让西柏坡电台能够一次性抄收准确,“峰台”每次发报时都很慢。可当天夜里,李康将收报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突然加快了速度。
李康将称,“发报的当中他突然停了,匆匆忙忙打出一个‘等一等’的信号,那我就等,等了半天也没出来给我发信号。”“他匆匆忙忙又发了一个信号。滴滴滴、嗒嘀嗒,意思就是,再见。”
身在西柏坡的李康将,并不知道“峰台”发生了什么,只能如实地记录下当天对方失联的情况。
此后的23天里,根据中央情报部的指示,李康将在每天的零时至1时15分,坚持在电波里寻找“峰台”的消息,但始终杳无音讯。
在连续写下20多个“未听到”后,关于“峰台”的记录停在了1月23日,联络表上最后的记录是——“停止守听”。
后来,我地下党报告李白夫妇被捕,致使潘汉年情报系统在上海的主要秘密电台“峰台”被破坏。。“再见”是李康将收到“峰台”的最后两个字,也成为了李白留给历史的真实绝笔。
1949年5月7日,李白牺牲,时年39岁。20天后的上海胜利解放!
上海解放后,由于李白被捕以及遇害消息,李克农曾急电上海市市长陈毅速查李白的下落,因为李克农已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几经周转,才最终确认李白已经牺牲。
后来,李克农表示“一定要拍部电影, 表现战斗在敌人心脏的英雄李白。”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李克农的回忆,以李白烈士为人物原型,参考了其他位烈士的事迹,拍摄了经典红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