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祈雨听起来很荒诞?但亚美欧很多民族就是这么干,有依据吗?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青蛙祈雨听起来很荒诞?但亚美欧很多民族就是这么干,有依据吗?

青蛙祈雨听起来很荒诞?但亚美欧很多民族就是这么干,有依据吗?

说起青蛙,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青蛙会捕捉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是人类的好朋友,不要随意伤害青蛙。”即便如此,很多饕餮食客仍然乐此不疲地将青蛙搬上餐桌。久而久之,人们对青蛙的认识,就基本固定在捉虫能手和餐桌美食两个领域了,其实古往今来很多民族还曾赋予它一项神通——祈雨。

一、汉代用青蛙祈雨的礼俗

汉代人曾将蝦蟆(青蛙)作为祈雨礼仪不可或缺的法具之一。这在西汉人焦延寿撰写的《焦氏易林》、董仲舒撰写的《春秋繁露》等文献中,皆有记载。如《焦氏易林·无妄》记载:“蝦蟆群坐,从天请雨,云雷疾聚,应时辄下,得其所愿。”可惜,焦延寿除提及“蝦蟆群坐”外,并没有详细记载汉代人究竟是怎样用蝦蟆来祈雨的。

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持伞祈雨

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持伞祈雨

一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汉代人夏季、季夏、冬季遇旱灾时祈雨的礼俗有较详细的记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焦氏易林》的疏略与缺憾。他记载道:春季遇旱灾祈雨时,县邑民众要在“水日”这天举行祭祷社稷、山川的礼仪活动,各家各户还要祭祀“户”神。祈雨的八天期间内,不得砍伐山林树木;巫师要站在烈日下曝晒,以感动上苍,速降甘霖;民众还要将捉来的蛇聚在一起。

百姓求雨

百姓求雨

然后,要在城邑东门外修建一座方圆八尺的祭坛,用黑色的缯缠绕八棵树木,植于祭坛四周,祭者在祭坛上施法祈雨。若施法后,大雨滂沱,甘霖普降,就要扎缚一条长八丈的黑色大龙,及七条长四丈的小龙。大龙居中,小龙四周环绕,相距各八尺。择选八名小童,斋戒三日,身穿青色舞衣舞蹈。再取五只蝦蟆,加上早就预备好的清酒、肉脯,主持祭祀的祝官斋戒三日后,身穿黑衣,跪拜祭祷。夏季、季夏、冬季祈雨时,仪节与春季大略相同。

求雨场面

求雨场面

汉代人祈雨之所以用青蛙作为法具之一,概因青蛙水居,且喜于雨前雨后频繁响亮地鸣叫。汉代人凭直觉感知青蛙与降雨存在密切联系,从而将青蛙作为祈雨礼仪使用的法具之一。不过,汉代以后历代祈雨(雩祭)礼仪中,就罕见使用青蛙为祈雨法具的记载了。

青蛙祈雨听起来很荒诞?但亚美欧很多民族就是这么干,有依据吗?

二、壮族使用青蛙祈雨的礼俗

尽管汉代以后,汉族祈雨礼俗中基本不再用青蛙作为祈雨法物,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如壮族,至今仍保留着用青蛙祈雨的传统,在壮族人信仰中,青蛙又称“青蛙婆”“蛙婆”,是雷神之女。

影视剧中的雷神

影视剧中的雷神

聚居在今广西东兰、巴马、凤山、河池、天峨等县的壮族民众的节日中,有一节日叫“青蛙节”,又叫蚂拐节、蛙婆节、埋蛙节等,每年正月举行一次,节日持续时间各地长短不一,如凤山县是3-5天,天峨县5-7天,东兰县7-9天,东兰县长江乡甚至持续一个月之久。节日的主要活动有找青蛙、祭青蛙、游村祝福、葬青蛙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的活动内容是找青蛙。正月初一这天天刚亮时,壮族男青年们就要成群结队到田野里找青蛙。第一个找到并捉到青蛙的男青年要高声呼叫,通知众人,并鸣放七声土炮,意思是向雷神报告:他已与青蛙婆结婚了,他也因此被称为“青蛙郎”。在众人簇拥下,“青蛙郎”小心翼翼地将捉到的青蛙捧回村寨里。

青蛙祈雨听起来很荒诞?但亚美欧很多民族就是这么干,有依据吗?

第二环节的活动内容是祭青蛙。主祭人(一般由村寨里能歌善舞的人,或巫师,或“青蛙郎”充任)将青蛙放进竹筒(或小棺材)里,外面罩上用彩纸扎成的花轿。然后将花轿抬到村寨的公共场所,悬在粱上。人们环绕花轿,击铜鼓,放鞭炮,唱“蚂拐歌”。“青蛙郎”和青少年们要“守灵”,并向青蛙供奉食品。

青蛙节

青蛙节

第三环节的活动内容是游村祝福。“守灵”期间,“青蛙郎”率青少年们每天抬着花轿载歌载舞,挨家挨户去报喜、祝福。每家都会将米、钱、食物(如棕子)等赠送给报喜的人,以便奉献给青蛙神。晚上,“青蛙郎”把各种熟食分给大家吃,米则分给青少年们带回家,煮熟后全家共食,名为“福寿饭”。据说老人吃了这种饭会老当健壮;小孩吃了这种饭就百病不生。

第四环节的活动内容是葬青蛙。节日最后一天清早,主祭人率众人在广场上竖一根竹竿,竹竿上挂红、白、蓝三色纸帽,下设支架,用来悬吊铜鼓。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祀青蛙的仪式,并请亲友共吃早饭。饭后,“青蛙郎”和青少年们抬着花轿到野外田地里转一圈,边走边唱“蚂拐歌”,然后抬到预卜选定的坟地,行安葬礼。下葬时,主祭人要将花轿(棺材)按坐东朝西的方向入土。众人纷纷上前致哀、填土,堆成坟丘,并绕坟丘插上彩旗。这一仪节,寓意将青蛙灵魂送上天界,祈请雷神及时降雨,保证农业丰收。

三、印第安等民族使用青蛙祈雨的礼俗

不仅中国的汉族、壮族,而且美洲的印第安人以及印度、欧洲的一些民族,也有使用青蛙祈雨的礼俗。

每当旱灾来临时,奥里诺科等地的印第安人会抓一些青蛙,放在一口锅下面,然后鞭打它们,据说可求来甘雨。艾马拉等地的印第安人的祈雨法术是:制作青蛙或其他水栖动物的塑像,放到山顶上,即可招来甘雨。

今印第安人的求雨舞

今印第安人的求雨舞

印度中部一些地区祈雨时,人们将一只青蛙绑在棍子上,并用一种叫“尼姆树”的枝叶覆盖它,然后带着它走家串户,同时唱着“青蛙,快送来珍珠般的雨水”等祈雨歌。居住在马德拉斯等地从事种植业的卡普人、雷迫人祈雨时,由妇女们捉一只青蛙,将它绑在用竹子编的新簸箕上,撒上树叶,举着它挨家挨户去串门,并唱着“青蛙夫人想洗澡。啊,雨神! 哪怕给她一点点水也好”等歌词。这些妇女唱歌时,每家的女人要将水洒在青蛙身上,并给一些施舍。当地人认为,这样做,神灵将很快赐予一场倾盆大雨。

印度两只青蛙结婚以求雨

印度两只青蛙结婚以求雨

在欧洲,则有杀青蛙求雨的习俗。降灵节期间,皮尔生一带村庄里的村民要用青翠的树枝搭一座圆锥形的小屋。一群由青年人扮演的王、法官、传令员和剥蛙人骑着马来到小屋前。传令员跳下马来,绕屋环行,假意找不到屋门。于是拨出宝剑,劈开树枝,闯进屋内,坐在椅子上开始唱挑剔、嘲笑邻近居民的歌。唱完后,剥蛙人放下绞刑架,再将捉来的青蛙排成一串绞死,以祈求甘霖降临。

文史君说

大概由于青蛙喜水,及在雨前雨后欢快鸣叫的生活习性,使得古往今来的很多民族,如中国的汉族、壮族,美洲印第安人,以及印度、欧洲的一些民族,在面临旱灾威胁时,比较普遍地将青蛙与降雨联系起来,进而在形形色色的祈雨礼俗中,不约而同地将青蛙视为可与雷神、雨神沟通的媒介,或加以祭拜,或施以虐杀,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异同并存的信仰和观念。

参考文献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

(英)弗雷泽:《金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宋红玉:《中国古代雩祭礼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