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丝路古道上,人们最怕骆驼做出这个动作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文物会说话:丝路古道上,人们最怕骆驼做出这个动作

作者:M·辰

#陕历博篇-6#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以及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一直走到亚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现在,中国篇——陕历博”正在进行中。小伙伴们,速度围观啦!(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前面说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三多:人多、宝物多、唐三彩多,而具体到唐三彩则也有三多:骆驼俑多、马俑多、人俑多(详见#陕历博篇1—4#)。

这其中,唐三彩中骆驼俑多的原因是因为丝绸之路打通后,骆驼作为贸易往来的主要运输工具,从西域进入中原并被中原人所认识。人们对这种能够带来新奇食物、金银器、毛织品甚至是乐器与歌舞等异域物产的庞然大物喜爱有加,将其视为财富的象征。以致到唐代厚葬之风盛行时,人们便不由分说地把象征财富的骆驼形象制成了明(冥)器作为随葬品,期待它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为逝者带去荣华富贵。由此,唐三彩骆驼便成了唐代明器的主要代表,故而后世较为多见也就不足为怪了。

今天,咱们接着说——唐三彩之骆驼俑

(本文图片中器物除特别注明外,皆为陕历博馆藏品)

(唐,三彩载物驼俑)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体型高大,特别具有忍饥、耐渴、抗热的能力

骆驼在缺水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三周,在没有食物的条件下可以生存一个月,且特别能适应严寒酷暑等各种恶劣环境。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一直都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艰险之路,其沿途汇聚了世界上最难以跋涉的高原、山脉、峡谷以及沙漠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即使除去战争等安全因素,要想靠人力家畜来完成长达几千里的贸易运输也几乎是痴人说梦、难于上青天的事。然而,骆驼,这个专为酷暑严寒、忍饥耐渴而投生的动物出现了,在丝绸之路上它具有着其它畜力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唐,三彩卧驼俑)

骆驼,分单峰骆驼与双峰骆驼两种。

我们在陕历博(或其他馆)所见到的唐三彩骆驼俑大多为双峰骆驼(上图),主要原因是彼时汉代在开拓西域之时(详见#陕历博篇-3#),为了商业和军事目的,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大夏驼”的双峰骆驼。这种大夏驼在运送兵力与货物通过戈壁沙漠时具有着非常高的实用性,故而深受汉庭喜爱,为此西域诸国在向汉朝进贡时多进献双峰骆驼。

(#陕历博篇-3#——唐三彩中骆驼造型特别多,原因竟与一条“走廊”有关)

(唐,三彩载丝驼俑)

几乎我们所见到的每一件骆驼俑都是昂首嘶鸣的样子。或许它们也很热、很渴,也很想放下沉重的货物……然而,每一种物种来到这个世界都必然有它的使命,该遵命时且遵命吧。

(唐,胡人骆驼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商队往来频繁,在唐朝人的心中骆驼与商人几乎成了标配的一对固定组合,因此在博物馆中它们大多情况下也都是成对出现。瞧,这个牵驼人正在费劲地牵扯着缰绳,而那骆驼仿佛在怒吼:天太热了!老子特么不干了!

当然,也有驭者与骆驼如此两相安好的和谐画面(上图)。但大多数我们看到的唐三彩或彩绘驼俑中,驭者与骆驼之间都是生拉硬扯的画面。可想而知,他们这一路是有多么的艰难困苦!

(唐,绿釉陶骑驼胡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绿釉陶骆驼呈现出一副昂首嘶鸣状,那骑在驼背上身着绿衣、头戴幞头、脚蹬长靴的驭者似乎正在大声地驱赶着极不情愿再向前走的骆驼。唐代艺术家具有超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技艺,他们用富有特色的服饰、仪态、表情以及动作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胡商和骆驼在漫漫长路上行进时的状态,生动地展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的真实情境。

(丝路古道,驼铃声声)

骆驼,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物质与文化交流东传西渐过程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对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汇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对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每每看到唐三彩驼俑,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队队满载着货物的商队,伴随着驼铃的叮当声从远古的黄沙漫道向着我们缓缓走来……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风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