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苍蝇为何成了开国少将王扶之的“救命恩人”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两只苍蝇为何成了开国少将王扶之的“救命恩人”

自动播放

王扶之是1360名开国少将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目前还健在,今年97岁了。

1935年7月的一天,12岁的王扶之突然萌发了当红军的念头。“你多大了?”领导问他。“你看我有多大?”“有十六七了?”“还真差不多。”就这样,12岁的王扶之成了一名小红军,来到红二十六军“少共营”。这个“少共营”最大的十七岁,一般只有十五、六岁,但像王扶之这样12的绝无仅有。

一次,敌人盯着正面放炮打枪时,两侧的娃娃兵已经冲到眼前了,王扶之端着梭镖直奔一个举枪瞄准的敌人,“缴枪不杀!”梭镖抵到了敌人脖子上,敌人只好跪下双手将枪举过头顶,王扶之一把就夺了过来。从此,他拥有了从军以来的第一支枪。

1952年8月2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担任39军115师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正在山洞里和参谋们研究战况,随军的新华社记者刘鸣在赶写战地报道。突然,一声巨响,山洞顶部被重磅炸弹命中,洞里的王扶之等7人被掩埋在漆黑的山洞里。

王扶之顿时失去了知觉。他醒来时,耳朵嗡嗡直响,身体好像被千斤重担压着。后来他才知道,炸弹爆炸时巨大的气流一下子将他推到了坑道尽头,压在碎石乱木之中,而刘鸣和3位师机关的同志当场牺牲了。王扶之和两位幸存者,相互挣扎着从土石堆中爬出,他们整整用了大约3个小时。

刚刚从死亡里爬出,3人又痛苦地再一次面临死亡的考验。当时洞内与外界隔绝,首要的是让洞外的战友知道洞内的人还活着。于是,他们敲打脸盆、水桶、饭盒等物品,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一天之后,洞内空气越来越稀薄,里面没有一点粮食和水。他们把尿集中在一起,以备在最困难的时候用。此时,他们喉咙干渴,难以忍受。3人都想到了死,但没有恐惧感,惟一有些失望的是,这种牺牲总有点不壮烈。在近乎绝望之时,他们听到了响声——山洞的一头传来连续不断的挖掘声。顿时,3人增添了求生的勇气。

当王扶之他们遭敌机轰炸失去联络后,彭德怀司令员说:“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他们抢救出来,万一牺牲了,也要将其遗体挖出,运回国内。”

因为土层实在是太厚了,战士们挖了一天也没见到王扶之。现场的负责人觉得王扶之可能牺牲了,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39军军长吴信泉。吴信泉伤心的给上级打了王扶之牺牲的报告,然后去找人要了一口大棺材。

就在大家都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有两只苍蝇从王扶之被埋的洞里飞了出来,这说明里面还有空气。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来了精神,苍蝇也提供了挖掘的具体方向。最后用了38个小时,王扶之终于在黑暗中解救了出来。

王扶之听说是两只苍蝇救了自己,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把苍蝇当成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辈子都没有打过苍蝇。

王扶之,别名王硕,1923年9月24日生于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测绘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测绘股长,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谋、副连长,师司令部通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五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十四团副团长。1949年任第一一六师作战科长,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任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团长、一一五师副师长、师长。1954年起任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部长。1975年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1980年任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