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栋没有门窗的房子……
这样的房子,与其说它是“居住之所”,倒不如说它是“囚禁之笼”。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之为用”中,曾以房屋为例写到: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即门。牖,即窗。老子表达的意思是,“建造房屋,只有在四壁凿出门窗,房屋才有居室的作用。”
盖房子要留门开窗,这么简单的道理好像谁都懂。
不过,在“无之为用”中,老子借“门窗之于房屋的重要性”所强调的,其实是“无”和“有”、“虚”与“实”等更为艰深、思辨的道理。
清 余省《种秋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现代人考虑居所,门窗的功能性往往占据主要部分:门,用于出入房屋。而窗,用于通风和采光。
但从一座建筑物的角度去看,门窗,无疑也是其拓延纵深、诞生想象的部分。
在古代,门窗更是诗意与艺术的结合......
南宋 佚名《深堂琴趣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英国建筑学者帕瑞克·纽金斯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冷淡的魅力”,一堵长墙拒人于千里之外,只除了上面那扇谜一样的门。
“要看清一座建筑的面貌,只有走进门去。”
一扇扇形状不一、功用不同的门与窗,纵深了建筑的空间,亦增添了由外向内想象的神秘。
唐 李思训(传)《京畿瑞雪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敞开的、紧闭的、半开半关的门窗……这些都能勾连起我们的好奇。甚至可以说,门窗是一栋建筑想象力萌发之所在。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才使得门窗成为古代诗人眼中不可或缺的美学意象......
唐寅的“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重重门关,不仅阻断了空间内外,更意指心门紧闭。
雨水裹挟着象征春天的梨花,无情地砸在门上,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被重门分割,而人心与人心,渐行渐远......
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看似是诗人向家乡来的人打听:“我家绮窗前,那株腊梅花开没开?”
但那支寒梅背后与家人紧密相连的“窗”,可能才是诗人发问的重点。
南宋 刘松年(传)《秋窗读易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门窗,映照内心,将古人无限的诗意与想象,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古人对门窗审美的延伸中,“以门窗取景”也是一大妙用。
吴均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白的“檐飞苑溪水,窗落敬山亭”……
这些名句都是诗人在“以门窗取景”的情况下,有感而写。
敞开的门、尺幅大小的窗,构成诗人眼中绝妙的取景器。
虽人在屋内,但视线却任意驰骋。于是,目之所及,“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南宋 赵构《蓬窗睡起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以门窗取景”,李渔在《园冶》中曾写过,“开窗莫妙于借景”。再没什么风景比从敞开的窗里看到的更巧妙的了。
造型考究、纹饰精巧的古代门窗,构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画框”,将建筑外的美景,由自然造就的现实变为一幅幅动态画作。
在古代园林艺术中,这种以门窗借景、观景、框景、括景……的妙用,可以说无处不在。以至于有建筑学家将门窗奉为“园林的眼睛”。
中国古代门窗,就像一道半透半掩的帷幔,将个人与外界“欲隔还连”——门窗之内,是怡然自得的个人空间。敞窗推门,又可与浩渺无垠的大千世界相连。
借由这层特殊的帷幔,就连风景似乎也增添了几分想象,多了些含蓄的韵致。
清代 拐子瓶花八卦纹窗
观复博物馆藏
自魏晋至隋唐,门窗在古代建筑中所占的面积逐渐增大,内容逐渐丰富。
就北宋刊行《营造法式》来看,门窗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意义更是逐渐凸显,将功能性与艺术性并举。
在演变过程中,古代门窗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是出现了隔扇。
隔扇是门与窗的融合,二者功能合一,毫不造作。
清代 “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局部)
观复博物馆藏
在设置上,隔扇十分灵活,可根据屋子的大小决定门扇的数量。
每扇隔扇由不同部分组合而成,这种富于变化的结构也给了古代匠人很大的创作空间。
▲清式木隔扇各部分名称
隔扇的木雕装饰主要在格心、腰板和裙板上。种类样式繁多:
纵横交织的几何图案;如意云头、菱花球纹等曲线;卷草夔龙、博古杂宝、人物故事等复杂图案......这些装饰无一不体现出古人对门窗的审美趣味。
观复博物馆门窗馆内,就展出有十八扇“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腰板上雕刻了十八幅《三国演义》故事。
清代 “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
观复博物馆藏
这十八扇隔扇门采用攒插、透雕和浮雕工艺制作而成,构图生动,精美之极。
古人对居室中门窗的设置向来十分考究,门窗的形制、内容、颜色、位置等等,均有极为细致的考量。
一处居所门窗的审美基调,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主人的身份、阶级,乃至个性。
格心的木雕
这套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高3.43米,宽0.65米,在民居中属巨大之作。可见当时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也反映出这户人家的富足和风雅。
古代窗户的装饰同样丰富多变。从形式和构造上,窗与门类似。
清代 人物故事纹窗
观复博物馆藏
宋以前,多为直棂窗。另外,还有槛窗、支摘窗、什锦窗等等。不同地域的窗,比例、样式千差万别。
观复博物馆的门窗馆中,就展有一类特别的窗户,叫“明瓦窗”。
清代 明瓦窗
观复博物馆藏
明瓦,用蚌壳磨制、切削后,装在灯罩或窗户上,可以起到防水作用。这种窗在多雨的江南地区曾广泛使用。
古代门窗,看似只是建筑及园林营造中的一小部分,可就整体构造而言,却恰恰是关键的“意象之眼”。
东方审美一向讲究““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栋建筑、一处园林少了精巧的门窗设计,难免平铺直叙,缺乏想象。
凝结着匠人漫长时间和思量的古代门窗,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它们承载着古人对空间的想象,对天地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直至今日,古代门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依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是这些滋养让我们回望来路时知道自己从何处出发,更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贝律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其中使用了很多古代传统窗格元素
2003年,马未都先生所作的《中国古代门窗》第一版面世。
古代建筑的发展、门窗的演变历程、门窗与建筑的关系,以及门窗的美学价值等等内容在这本书中均有讲述。
书中介绍的很多门窗实例,都是马先生数十年里悉心收集整理起来的。这本来之不易的书,获得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2019年,第二版《中国古代门窗》问世。
第二版《中国古代门窗》增补了相当大一部分遗漏的藏品,重新拍摄了部分细节不清的门扇和窗扇,对图片的处理更加精细。
在描述上,补充了每个门窗的尺寸、材质、图案的文化内涵,以及更多点评文字。
较之第一版,新版《中国古代门窗》更加精准、细致、全面地展现出古代门窗的精美与奇巧。
全书使用中英文对照,共收录门、窗等明清建筑遗物共计166组,698片,让这些散落的构建于文字和纸张中,对旧日的故事娓娓道来。
第二版《中国古代门窗》采用中国传统的筒子页装订形式与西方装订相结合,采用书芯加函套的方式,保护书籍。
书中材料全部采用特种纸和调频网五色精致印刷,高精度还原古代门窗的原有面貌,并根据门窗的结构特点,采用折页、拉页、M折等多种呈现效果。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自古以来,门窗之于人类居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门窗,一道道门,一扇扇窗,不止分隔了空间,更诞生了我们对历史、对文化、对诗意、对艺术的回望与想象。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