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鸡”宋朝,是怎样让“上帝之鞭”折断的?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弱鸡”宋朝,是怎样让“上帝之鞭”折断的?

本 文 约 449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细数中国古代王朝,人们往往言必称强汉与盛唐,然而说起宋朝,历史学家们一贯以“弱宋”称之。近年来,很多史家学者开始关注起这个被忽视的朝代,有关宋朝的著作也逐渐增加,他们从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历数宋朝的种种变革与创造,让大家对宋朝多少重新有了认识。

不过,若是提及宋朝的军事,仍然绕不开被视为“弱鸡”的论断。然而,历史展现给我们的诡异史实,却是这个“弱鸡”的宋朝以一己之力,阻挡了当时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欧大陆、被视为“上帝的鞭子”的蒙古帝国的步伐。宋朝虽然最终仍不免消亡,但如果抛开成王败寇的价值取向,历史上宋朝的军事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弱。

宋朝的火器

为了对抗同时代的辽、金、西夏和蒙古等强大的军事政权,宋朝不仅继承和改进了古老的弩炮,并将火药引入城池守卫战中,率先进入热兵器时代。

其时的宋代中国在工商业方面是极其发达的。受益于此,宋朝的国防完全是建立在庞大的军工体系之上的。军器监是当时统管全国军器制造的官方机构,雇工达4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且火药和火器各为独立的作坊。

从史书记载可见,当时的生产规模已经非常大。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为了应付与西夏的战争,兰会路调运火药箭25万支;二月,又调运火药箭2000支,火炮箭2000支,火弹2000枚。所谓火弹,其实是火蒺藜一类的罐装火器。

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反过来也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世界上使用火炮的最早记载,是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初九。当时建州(今福建建瓯)民众为了反抗盐榷制度而聚众起义,宋朝遣名将韩世忠率兵镇压。韩世忠依靠火炮,仅用了六天,就攻破起义者占据的建州城。

除了火炮,还有突火枪。

南宋寿春府“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宋史·兵十一》)。突火枪完全以火药爆炸产生推动力,使安装在竹筒内的子弹(子窠)射出来杀伤敌人。

这无疑是现代枪炮的直系远祖。

在火药及火器研究方面,与后面的元、明、清三代不同,宋朝官府不仅不禁止民间研究军事技术,相反还予以鼓励和奖励,于是“吏民献器械法式者甚众”。比如:石归宋献弩箭,增月俸;木工高宣发明八车船,受赏赐;唐福献火器,赐缗钱;冯继昇进火药法,赐衣物束帛,等等。由此带来的是,宋朝虽然在将士的战斗力上相对偏弱,只能守城,但对火药及火器的利用则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

在北宋早期,火器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还只是一种特殊的火攻方式。比如用砷制成的毒气弹,和用石油制成的燃烧弹,或掺杂一些发烟的毒性药物,主要利用的是火药的燃烧性能,以焚烧敌人的防御工程和后勤物资。这种火攻对人马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杀伤力仍然很有限。

到了北宋晚期,燃烧性火器开始向爆炸性火器转型。比较典型的,如用火药、陶瓷和竹筒制成的“霹雳炮”。这种“炸弹”在敌军人群中被引爆时,陶瓷弹体炸裂,形成的弹片四散飞射,往往可以造成可怕的杀伤力。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围攻汴京,宋将李纲用霹雳炮这种“秘密武器”击退金兵。次年,赵宋宗室赵士晤在洺州与将士死守,用飞火炮炸碎金人的攻城器具。开禧三年(1207年),金军以20万人进攻襄阳,宋军荆鄂都统赵淳率部守城,他们以霹雳炮、火箭等火器对金军发起反击,终保襄阳无恙。

到了南宋末期,曾做过军器监主簿的李曾伯在给朝廷的报告中称:“今静江(今广西桂林)现在铁火炮大小止有八十五支而已,如火箭则有九十五支,火枪止有一百五筒,据此不足为千百人一番出军之用。”到了景炎二年(1277年),蒙古人围攻静江,在坚守了三个月之后,最后的250名宋军将士用一具大铁火炮集体殉国。《宋史》记述当时的情形时说:“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指城外的蒙古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由此可见宋朝火器之威。

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胶州湾海战中,由120艘战船和3000人组成的南宋舰队,对阵700余艘战船和7万人组成的金国舰队,结果宋军用火箭和火球使金军连人带船全军覆没,“火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金船)”(《宋史·李宝传》)。

这也是火药和火器首次被用于海战。

宋代 《武经总要》所载之霹雳火球

宋朝的弓弩

由于失去了辽东、蒙古、大理和河套等产马地域,宋朝的骑兵部队规模大减,为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传统弓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所谓“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在宋人王应麟所著的《兵制》中,记载的各个不同年代的弓箭及弩颇多,有太平兴国连弩、至道一石六斗弓、咸平木羽弩箭、火箭、景德漆弩、连弩、康定铧弓、皇祐御弓、皇祐冲阵无敌流星弩、熙宁神臂弓、元丰乌弰弓、床子弓、插弰弓、徽宗制胜强远弓、绍兴克敌弓、破胡弓、隆兴木羽弩箭、乾道木鹤弩、淳熙神劲弓等。可见宋朝对于远程武器之首的弓弩的重视。

弓与弩相比,弩箭比弓箭射程远,洞穿力强,“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武经总要前集·卷二·教弩法》),所以宋军弩兵一般分为张弩人、进弩人和发弩人,即实行“三段击”的轮流射击战术。这也是后来火器步枪三段击的先声。

在建炎五年(1131年)的和尚原之战中,宋将吴玠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宋史·吴玠吴璘列传》),激战三天,大败金兵,金兀术中流矢,仅以身免。次年兀术卷土重来,吴玠之弟吴璘如法炮制,“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同上书)。

从北宋到南宋,弓兵弩兵占据了军士的绝大部分,基本上达到了无弓弩不战的地步,甚至出现了《弓式》和《强弩备术》这样的专业兵器著作。

当时,宋人善射者很多,比如一位名叫王舜臣的偏将,就是一个神射手。

《宋史》记载,有一次,西夏有上万人的骑兵队来袭,前面七骑有马铠,王舜臣认为这七人必是统帅和主将,便宣称:我让中间三人眉间插花。三箭射出,果然射中三个敌人的面部。其余四人转身就跑,王舜臣不慌不忙地又射出四箭,正中四人背部。转眼七人殒命,西夏兵大惊遁走。

现代读者往往认为宋朝对军事方面极其轻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尤其是宋朝初期,皇帝经常亲自主持武举考试。天圣八年(1030年),宋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宋史·选举志》)。

不仅如此,宋朝民间也兴起了各种弓箭社。

北宋中后期,韩琦、范仲淹经略陕西时,大力发展民兵武装,通过招募民间弓箭手,屯田养兵,且耕且战,既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又部分解决了陕西驻军的兵饷粮运问题。

苏轼(对,就是“明月几时有”的那位)在给皇帝的奏章中,专门记录了陕西和河北的弓箭社——

宝元、庆历中,赵元昊反,屯兵四十余万,招刺宣毅、保捷二十五万人,皆不得其用,卒无成功。范仲淹、刘沪、种世衡等专务整辑番汉熟户弓箭手,所以封殖其家、砥砺其人者非一道。藩篱既成,贼来无所得,故元昊复臣。(《宋史·兵志四》)

苏轼对弓箭社是有发言权的,他曾任河北定州知事,对当时的弓箭社发展颇为了解。他曾详细解说道:“北边久和,河朔无事,沿边诸郡,军政少弛,将骄卒惰,缓急恐不可用。”因而“今河朔西路被边州军,自澶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目。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敌国同。私立赏罚,严于官府,分番巡逻,铺屋相望。若透漏北贼,及本土强盗不获,其当番人皆有重罚。遇其警急,击鼓,顷刻可致千人。器甲鞍马,常若寇至。盖亲戚坟墓所在,人自为战,敌深畏之。先朝名臣帅定州者韩琦、庞籍,皆加意拊循其人,以为爪牙耳目之用,而籍又增损其约束赏罚”(《宋史·兵志四》)。

在这种战略背景下,中国的两宋时期在弓弩的制造规模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宋名将吴璘的叠阵发弩图

宋朝的城防

面对北方的契丹、女真、西夏和蒙古等骑射民族,宋朝一般将城池防守战作为战略重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弓弩的精确杀伤力,宋朝的城防工事中都建有突出城墙之外的射击弩台。弩台上的射击手,不但可以射击正面之敌,而且还可以侧射和返射城墙死角内的敌人,大大提高了防守的覆盖面。

宋朝还对守城重器——床弩进行改进,射程大为提高,宋太祖“尝令试床子弩于近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别造千步弩试之,矢及三里”(《文献通考·兵十三》)。宋代的三里约合今天的1700米,这几乎是古代远射兵器所能达到的最远射程。宋军所用的床弩往往连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巨型箭矢,劲力大胜于前代,堪称宋朝最具威力的重型武器。

在城墙与城壕之间,往往还会修筑一种矮墙,名叫羊马城或牛马墙,上面开有孔眼,守卫者可以从中向外施放弩箭。这种平射比城墙上的俯射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宋朝的城防中最著名的,要数钓鱼城了。

淳祐元年(1241年),南宋的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以重庆为中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和长江两岸险要的山隘及交通要道,开始修筑一系列耕战结合的山城,形成了一个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防御体系。位于合州的钓鱼城就是这20余座山城之一。

在这里,“弱鸡”的宋朝和被称为“上帝的鞭子”的蒙古帝国展开了对决。这也是宋朝在世界军事史上的高光时刻。

1251年,蒙古帝国进入蒙哥时代,势力达到极盛的巅峰。蒙古军不仅在西亚的战事势如破竹,更是在一次次西征中将势力扩张到了多半个欧洲,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都被他们打败了。然而,蒙古征服宋朝的战争却不太顺利。在钓鱼城,蒙古军损兵折将、屡攻不下,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恼怒之下,亲自来到钓鱼城指挥攻城。

为了与宋军决战,蒙哥汗命令御营西军在马鞍山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台楼,台楼上竖着一个桅杆。七月九日那天,蒙哥来到台楼。此时的钓鱼城守将是王坚,他在此前已预知了蒙军的打算,并预先安置了火炮,密切注视着马鞍山上的敌情,“俟缘桅者至其竿末,方欲举首,发炮击之,果将上桅人远掷,身殒百步之外”(明万历《合州志》)。随着火炮的巨响,从炮中射出的弹丸如冰雹般扑向蒙古军,攻城的蒙古军一下子被火炮弹丸打得血肉横飞。尤其是阵中的蒙哥汗,猝不及防之下当场也被飞丸击中,不久即一命呜呼。

蒙哥大汗的死亡,成为一件影响巨大的世界历史事件。这个历史细节直接导致了一场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并深远地改写了蒙古帝国的扩张史,甚至间接地改写了整个世界历史——西征的蒙古军急忙东还,亚欧大陆的众多国家得以保全。

在蒙古铁蹄蹂躏下正在呻吟的欧亚各族,闻之皆额手称庆,从此留下一句名言:“上帝的鞭子折断了!”钓鱼城在世界历史上赫然树立了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非洲扩张的丰碑,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中国传统的城池防守图

《历史的细节》(全五卷)

作者:杜君立

天地出版社2021年4月

已获出版社授权

END

者丨杜君立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张斌

排版 | 于嘉夫

本文内容选编自杜君立著《弓箭、强弩与战争》《火药、枪炮与革命》,欢迎读者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