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法、德等国通过接连不断的战争总结出了一套关于正规军队的训练方法,并以此为标准建立军事学院,大规模培养军事人才。到了近代,八旗兵早就被宗禄养得肥头大耳,强盛一时的汉绿营也在18世纪后弊病加重。对此恶况,旧有的武举制丝毫起不到换血作用。面对内忧外患,似乎只有推行军事教育近代化改革,才能提高军队战力,为大清再续些许国祚。
清朝八旗子弟兵
一、海军控主导的军事教育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开始有官员将国家兴盛与否与水师挂钩,说“欲图自强,非将旧制水师更为轮船水师不可”。更有甚者以俄国为例,强调俄国正是因为水师强大,才收回各个通商口岸,并使列强们莫不“惮其强盛”。再加上两次鸦片战争,群臣们目睹英法海军仗着新式战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清军沿海防线,洋务派官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军控”。
中国最先建立的军事学堂是福州船政学堂,其目的是为新式舰队输送人才。学堂于1867年7月完成,各项功能完备,校区整体分为生活区、工厂区、学校区,拥有教学楼、船坞等各类建筑近90栋。
1866年,船政学堂开学后先让学生恶补英语,课程内容上,以算术、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航海理论、航海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主干课程,科举中的四书五经只作为辅修。船政局还“将水师特务应读之书,应学之技,增购洋籍,加足课程”。随着舰船的加造,学堂招生也越来越多,学生从当初的60人增加到1872年的300余人。学校专门挑选少年对他们进行培养,以期其能成为造船方面的专业技工。
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作为首座新式军事学堂,制度上创举之处颇多。首先,招生上不同于只收旗子弟或是功名士子的传统学校,在福州船政学堂只要应试者通过“笔试、口试及验身体、裁体格”等一系列考试,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会被录取。
其次在教学方面,福州船政学堂有别于旧式教育重理论的观念,学堂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实践。比如制船专业的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中,一半的时间进行理论培养,一半的时间用于船厂实操;水师专业的学生则要驾驶教练轮船,在洋人教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最后学堂内部奖罚分明,若考试成绩名列一等,就有奖金10元。普通学生每月也有津贴,以保证其可以脱产学习。对于某些实在蠢笨懒惰的学生,船政大臣会毫不犹豫地开除。
学堂一期驾驶班学员和教习合影(1869年拍摄)
随着水师规模的扩大,各地也开始兴办起水师学堂,如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筹建北洋海军的过程中,为“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而创建的天津水师学堂。大家熟知的严复,就在天津水师学堂中担任总教习,培养出如黎元洪、郑汝成、蒋拯、饶怀文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还有因1884年的中法战争水师惨败而建立的江南水师学堂、威海卫水师学堂和昆明湖水师学堂,等等。
威海水师学堂
二、新旧参半的陆军教育
海军教育近代化整得红红火火,可陆军自船政学堂创立20年间竟无一新式学堂成立。这与当时的政治格局是分不开的。太平天国灭亡后,淮军系在政治舞台上的巨大影响力为满清统治者所忌惮。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气焰特别嚣张,清政府又不得不早做打算。
终于在李鸿章的多方博弈下,北洋武备学堂于1886年建成,教员都是德军军官,学生来自淮军体系的优秀将领和士兵。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朝野反思认为“非思兵少。患在无术也”,因此陆军学堂创立也迎来了新的高潮。
1896年12月,光绪帝发布了“武备学堂于各省会一律添设”的谕旨,各省为了适应编练新军人才的需要,相继开办了一批军事学堂,如袁世凯在直隶创办了新建陆军行营武备学堂,张之洞建立了湖北武备学堂。
北洋武备学堂
令人惊奇的是,陆军学堂的纷纷成立已在事实上对武举制度进行了彻底否定,但武举制度作为军官选拔的主要途径,竟然较长时间内都没有改变。1898年,兵部尚书荣禄上书请求在保留武举乡试会试的前提下,增设武备特科。但这一意见被军机处和兵部双双否决。
影视剧中的荣禄
随即引发了一场针对武举改革的大讨论,最后总理衙门综合各方意见后只对武举个别考试内容进行了微调。就是这样的微调,戊戌变法失败后也被慈禧全面推翻。如今的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口径即是正义”的年代,清代科举场上竟然还在用弓马石刀作为考察选拔方式。
清朝武举骑射
三、军校成为革命者的根据地
随着陆军学堂在全国的普及,各地陆小、武备学校一时间师资力量特别紧张。因此1905年底,大批留日武备生回国后开始担任各类军事学校的教官。他们中的多数人在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归国后肩负着使命在军校中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为未来的大革命积蓄力量。
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军校成为革命者的根据地,如广东陆军速成学堂中,教员赵声、方紫确等人都是同盟会成员。广东巡警教练所所长夏寿毕及所中学生200余人也大都加入了同盟会。据统计,1907年,广东陆军各级学校参加同盟会的学生人数占总量的30%以上。更厉害的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一、二、三把手职位均为革命党人把控,校内《民报》、《猛回头》等革命刊物广泛传播,教员甚至设置革命书籍密室,以供学生阅读。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所以武昌起义爆发后,军校生成为了革命的重要力量。当武昌工程营营地起义枪声响起,离其最近的陆军测绘学堂学生纷纷翻越学校围墙,“争取枪械,为工程援队”。还有陆军第三中学的学生,在教员易成柏的指挥下领取枪支弹药,驻防蛇山阵地,击溃了接连几波敌军袭击。这些军校生们“不顾饥饿,不分昼夜,总是荷枪实弹防敌……疲劳极了,就枕戈倒地睡下”。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起兵响应,各地军校生更是积极参与,他们在战斗中英勇无畏,为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昌起义
文史君说
清末近代军事教育发展极为被动,海军糜烂办水师学堂,陆军被胖揍又建陆军学堂。这种被动使得教育发展不仅处处慢人一步,更重要的是,改革内容新旧交加,成效不好。清政府的瞻前顾后也不无道理,前有淮系地主乘机上位,后有新式军官在军队扩大影响,反观满人,在军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小。对清廷来说,军事教育改革就像是包裹着解药的毒药,不吃立马被内外势力瓜分殆尽,吃了就会逐渐失去对军队的掌控而后患无穷。军事作为上层建筑,忠实地服务于经济基础,清廷的军校最后培养出一票“反贼”,这也确实是无奈的紧了。
参考文献
王吉尧:《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解放军出版社 1997年出版。
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河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