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进攻高加索,几十万土耳其军队为何按兵不动?山地军登山旅游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德军进攻高加索,几十万土耳其军队为何按兵不动?山地军登山旅游

1942年夏,德军在高加索地区的进攻总体比较顺利,但遗憾的是在夺取迈科普油田后,发现苏军给其留下了一堆“烂摊子”,油井被填埋、设施大都被搬走或销毁,按照“石油旅”专家和工程师的说法,“短时间内恢复生产根本不可能”。

德国元首随即命令利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纵深推进。但随着战线拉长以及苏军的拼死抗击,德军的攻势逐渐减缓,他与将领们的矛盾再次加剧,不仅撤销了利斯特的职务,而且亲自接管A集团军群司令,这是为何呢?

德军登上欧洲最高峰,德国元首不以为然。

为了对付高加索地区的崇山峻岭,德军统帅部专门为A集团军群配属了经验丰富的第49山地军,其下属的第1和第4山地师参加过多次特种作战,每名士兵左臂上的山地兵臂章以及帽子上的“雪绒花”标志,都显示着他们是德军中的精英。

此次他们将征服欧洲著名的最高山峰——厄尔布鲁士峰(海拔5642米),该峰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但对山地兵来说,这不仅是德军攻占高加索山脉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其英勇作战以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最高荣誉。

相比德军的重视,苏军的防守比较敷衍。在他们看来,不可能有人登上陡峭高耸的高加索山脉,防御力量十分薄弱,甚至在山口只放一些监视哨,大部队兵力分散在附近的村庄或游牧点,一旦德军进攻,苏军主力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赶到。

这一天,第49山地军开始进攻,他们一边攀登悬崖绝壁,一边勇猛作战,夺取了一个个山口,爬上了4200米高度,距离黑海沿岸的苏呼米港仅有一天的路程。消息传到莫斯科,苏联统帅大为震惊,急忙命令封锁各山口要道,守不住就炸毁。

然而,德军山地军上下并不满足,他们不但要证明自己是善战的部队,还要展示一下作为登山运动健将的本事,坚持要登上最高峰。经过多次尝试,德军第1、4山地师组成的混合战斗群登上了厄尔布鲁士峰,并将一面“万字旗”插上峰顶。

战地摄影师将照片送给德国元首“邀功”时,非但没有获得祝贺和赞扬,反而招致责骂。原来,在战役前他曾专门强调过,要加快进攻速度,不要做白费时间和精力的“登山旅游”。在他看来,这是热爱登山运动的利斯特故意违抗他的命令。

那么,德国元首为什么这么在意攻占苏呼米呢?

1942年8月21日,德军第1、4山地师组成的混合战斗群,登上了高加索山脉的最高点——厄尔布鲁士峰。德国元首对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延误战机十分恼火,并痛斥为其辩护的时任参谋长约德尔是“傲慢固执没有常识”,这是为何呢?

首先,高加索战役要体现出“兵贵神速”。众所周知,德军进攻高加索的主要目的是夺取石油,由于前期的作战中,迈科普油田已被苏军彻底破坏,格罗兹尼和巴库的油田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必须尽快攻占苏呼米港,打开海上补给通道。

其次,德军一旦南下攻占巴统,抵达土耳其边境,不仅可以让该地区2000万突厥语系民族获得独立,而且拉拢对进攻苏联有兴趣的土耳其,一同攻打巴库。在德国元首看来,几十万土耳其军队对战争潜力匮乏的德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更为重要的是,德军第49山地军的“登顶壮举”,尽管在政治宣传上确实有攻占“欧洲之巅”的象征意义,但从军事上讲的确没有实际意义。在这段时间里,苏军预备队(包括200名临时征召的远征队员)赶到战场,在山口设伏,阻碍了德军前进。

最终导致德军在大高加索地区的作战越来越困难,再加上物资供应越来越短缺,被迫放弃了攻占苏呼米港的计划。并随着攻势逐渐受挫,谨慎的土耳其政府既看不清德军获胜的前景,又不愿与英美等国交恶,几十万大军在边境上按兵不动。

也就是说,德国元首试图拉拢土耳其参战的幻想破灭了。为此,他将所有的怨气全部归咎于利斯特。更让其无法接受的是,利斯特以未准备好为由公然违抗他的命令,派去督战的约德尔不仅不督促进攻,反而替利斯特劝说其撤出难走的山区。

双方大吵了一通后不欢而散。经过这番折腾,德国元首对陆军将领们彻底不信任了。随着苏军不断反攻,德军只得撤退,攻入高加索南部的计划落空了。盛怒之下,他不仅撤销了利斯特的职务,并亲自接管A集团军群。如今,他只相信自己。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