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时唐朝很繁荣 为何还要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贞观时唐朝很繁荣 为何还要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本 文 约 6920 字

阅 读 需 要 19 min

2019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围绕“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等六段历史佳话,国家人文历史将做成专辑详细解说。今天发布第二期——文成公主进藏。

影视剧中的文成公主。来源/电视剧《文成公主》剧照

“求神打卦多年,疼痛总不离身,公主带来的曼巴,治好了我的病根。”

这样的歌谣,至今还在拉萨地区传唱。

一千多年前,16岁的大唐宗女文成公主跋山涉水,成功入藏,与吐蕃首领和亲。终其一生,公主再未归过故里,却让三千米海拔的雪域高原上兴起农桑、转起水磨、筑起金寺、通起医药。不久后,金城公主嫁入高原,呵护着文成公主的夙愿,唐蕃间长期不犯兵戈,两族亲睦安乐。

千年流逝,红墙金顶的布达拉宫静穆伫立,大小昭寺香火不断,它们似乎约定好了般,摹写着公主进藏的足迹,守护着汉藏共同的温暖记忆。

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高原上新生:吐蕃的崛起

一千多年前,享誉古今的史学家杜佑著写《通典》时,提到“吐蕃”,略带无奈地写了一笔——“吐蕃在吐谷浑西南,不知有国之所由。”还真不是杜老研究没做够,即便到了今天,论及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的兴起,历史学家们依然觉得是一个“谜”。

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公元六世纪初,也就是中原还闹着南北割裂、弥漫着漫天狼烟时,华夏大地的西南角、圣洁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一路呼啸流淌,在江水的南岸,有着一片水草丰美的河谷平原,在这里,一个名为雅隆悉补野的部族悄然兴起。他们以犬和牦牛为图腾,将首领称为“赞普”,像是蛰伏许久终于等来了上台的机会,一经出世便没闲着,先后兼并了邻近的其他部落,实力不断壮大,逐渐统一了西藏地方。

拉萨前往羊卓雍错经过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的风景。摄影/西藏有毒,来源/图虫创意

到了松赞干布的祖父,第二十九代赞普达日年塞时,雅隆悉补野部落已经基本统一了雅鲁藏布江南岸地区,恍如利剑出鞘、雏鹰羽丰,大伙儿摩拳擦掌地试图向江北发展。达日年塞去世后,其子论赞登上历史舞台,联合各大部族,先是消灭了吉若江恩部落,将拉萨河流域收入囊中,获得囊日论赞的称号;后又收服其他小邦,实现了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这块地可是实打实的“香饽饽”,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尤其适合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部民安乐,经济发展起来了,科技文化和制度建设自然也不在话下。正是在这时,小小邦国的地界装不下这个部落的雄心壮志,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江河流域之外,一个强大的王朝即将出世。

公元629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凭借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第三年,李唐已然翻开新的一页,而在西南一隅的高原上,却是一场风雨袭来。梦想中的王朝还未建起一星半点,部族内部倒是先干起了架。动乱中,囊日论赞被叛党毒害,历史以一种极为残忍的方式将剩下的烂摊子扔给了当时才十三岁的王子——松赞干布。

‍‍‍墨竹工卡松赞干布诞生地。摄影/未见花,来源/图虫创意

乱局中即位,场面往往是凶险的,做得好是英雄,稍有差池,顷刻便是覆灭。显然,松赞干布选择了前者。他迅速成为新一任赞普,即位后不久以铁血手腕铲除了叛乱者,稳定了内部局势,为进一步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比起父辈,松赞干布的雄心有过之而无不及,刚收拾好内乱,他迫不及待地迈出了向外扩张的步伐。剑指苏毗、羊同两颗“眼中钉”后,又进军东北,先后攻破党项、白兰羌,并开始攻打吐谷浑,将势力延伸到今天的青海中部地区。西边的大业也不能耽搁,大军压境,尼婆罗 (今天的尼泊尔) 被顺利征服。一时间,年轻的首领风头无两,势力强大到连藏文史书也忍不住称赞一句:“将一切边地小邦尽行统治。”难能可贵的是,这位首领非有勇无谋之辈,而是“法度贤明,政绩崇伟”,在子民的拥戴下获得尊号“松赞干布”。

公元七世纪,在逐步统一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部族后,吐蕃政权建立。为了摆脱旧势力的干扰,加强对征服地域的控制,松赞干布迁都逻些 (今西藏拉萨) ,逐步统一部族文字,建立起一套政治、法律、军事制度。王朝新生,与天接壤的雪域高原上,迎来了新的历史书写者。

吐蕃,也即将成为李唐王朝无法轻视的对象。

一场场求亲:唐蕃巧博弈 干戈化玉帛

众所周知,李唐王朝和吐蕃的缘分始于“求亲”。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臣入唐,献上厚礼,向太宗求娶一位皇室公主。唐王朝把话说得很委婉,拒绝了这个要求。为什么呢?按照史书记载的意思是,我都不知道你们是谁,怎能轻易把公主嫁过来?

虽然在青藏高原上,新生的吐蕃王朝发展得风生水起,可对唐王朝而言,西边这个名为吐蕃的政权,始终算是一位突然冒出来的“邻居”。来看看《新唐书》中的记载: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 然未始与中国通。(《新唐书·吐蕃上》)

照这个说法,双方连照面都没怎么打过,更不清楚彼此的底细。求婚未成,使者也就回去了,但在松赞干布面前,他“添油加醋”了一番:

“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 (《新唐书·吐蕃上》)

赞普啊,你不知道,中原的天子对我挺有礼节的,本来我都快把公主帮你娶到手了,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吐谷浑国王入朝,跑来离间,唐王朝也就不愿意把公主嫁过来了。

松赞干布一听,吐谷浑坏我姻缘,立马联合羊同攻打吐谷浑。吐蕃来势汹汹,吐谷浑没招架住,大片土地被吐蕃吞并,松赞干布并没有解气,又集结二十万大军,剑指松州。陈兵不说,还放出了豪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松州古城。 摄影/没土地的农民,来源/图虫·创意

这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松州,今天的四川省松潘县,属唐朝辖地,且靠近吐蕃。如果说之前只是吐蕃一场任性的泄愤,那现在便是试图染指唐王朝的边境。更不妙的是,直至此时,唐王朝还没有把吐蕃放在眼里,将领们的应战也略显草率——

都督韩威轻出觇贼,反为所败,属羌大扰,皆叛以应贼。(《新唐书》)

当然,代价是惨痛的。唐将韩威战败,阎州刺史、诺州刺史趁机反叛,唐军很快陷入被动局面。熊熊战火愈烧愈旺,太宗派出四路大军,五万兵马前来驰援迎战。按照《新唐书》记载,唐军增援,所向披靡,搞得“弄赞大惧,引兵而退”,但真要说起来,松州之战的止歇更像是机缘巧合。一方面唐军智慧,采用了夜袭的方法,获得了一些小型胜利;另一方面吐蕃内部出现了意见的分歧,旷日持久的征战让一些臣民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一些大臣以死要挟赞普退兵,一来二去,唐蕃和解。松赞干布再次向唐王朝求亲,这一次唐太宗欣然应允,同意将宗室女嫁到吐蕃,也便是后人熟知的“文成公主进藏”了。

位于青海日月山的文成公主雕像。摄影/晓舟摄影,来源/图虫创意

这么说来,“吐谷浑”也是实惨,可也让人不禁提出两个问题:唐朝公主有多大的魅力,能让松赞干布不惜陈兵以作要挟?此时的大唐,太宗登位,政通民和、百姓安乐,还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成了受人景仰的“天可汗”,开创了享誉后世的“贞观之治”,如此国力下,为何还要许嫁公主?

其实,照现有的资料来看,这场声势浩大的“求亲”风波并没有那么简单,也并非只是缓解局面的无奈之举,更是两族为长远计量的一场智慧的和解。

首先是松赞干布的求亲,较为流行的解释是,身为吐蕃君主的他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希图通过和亲与唐王朝“搭上线”。另一个层面上,于吐蕃和松赞干布而言,求娶他族女性是“经典”“好用”的政治策略。两族联姻既能减少内耗,更能实现势力的加合,利于获得周边政权的认可。松赞干布本人一共娶过五位王妃,其中有两位来自高原上的其他部族,而吐蕃王朝自己的公主,也曾担负起联通两族的和亲使命,被嫁给高原的小勃律王、西域的苏禄王、云南的南诏王等等。

再来,对唐王朝而言,和亲也是家常便饭。据统计,大唐立国的289年期间,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达到29次。与西汉不同,唐朝和亲更像是一场乐呵呵的“外交”。李唐开国君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太宗的母亲窦氏等举足轻重的女性,都带有鲜卑族的血统,换句话说,李唐王朝骨子里有着民族交融、和谐共生的基因。耳濡目染下,在太宗的心里,也没有太明显的“民族区隔”,反而觉得天下的民族都应该是好朋友,他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曾经直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太宗的言行也是一致的,建功立业的过程中,他不分民族,遍揽英才,起用尉迟恭 (鲜卑族) 、阿史那社尔 (突厥族) 、契苾何力 (铁勒族) 等少数民族将领不说,还曾和突厥族结盟,共同为隋朝的短暂统治画上句号。登位之后,唐朝实力威慑各族之外,太宗也把民族关系搞得挺好,四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或是诚心归附,或是长年保持友好往来,太宗的威望不断增加,这才有了“天可汗”一说。

油画《贞观盛会》,孙景波、李丹、储芸声创作。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通过和亲联通两国,对唐、蕃而言都不是新鲜事,更不是应对危机、短时间内维护统治的权宜之法。或许可以大胆推测,若没有松州之战,吐蕃日益强盛之下,大唐最终还是有可能让公主入藏。

可这一言不合开打的“松州之战”怎么说?这得提及第三个原因,求亲风波背后的唐蕃博弈。此前提及的吐谷浑,其实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真要说起来,吐谷浑建国的时间远早于唐王朝和吐蕃。公元三世纪末,鲜卑族前燕王慕容氏的庶兄慕容吐谷浑带领部族迁徙,他们从西拉木伦出发,沿着阴山山脉西行,此后不断扩展,统治了今天的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等部族,建立起国家,国号便是吐谷浑。北魏时期,吐谷浑发展兴盛,占领了金城 (今甘肃兰州市西北) 、枹罕 (今甘肃临夏) 、陇西 (今甘肃陇西) 等地区,其君主被封为西秦王。

到了唐朝建立和吐蕃兴起后,吐谷浑的位置变得有些尴尬。看三者的势力图便知。盘踞在祁连山脉领域的吐谷浑,恰好横亘在吐蕃与唐王朝之间,关键是,左右两旁的国度都在飞速扩张,吐谷浑极为不情愿地做了夹心饼干中那层薄薄的奶油。站在吐谷浑的立场,夹缝中求生存,得靠左右逢源才能保得平安,但对另外二者来说,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吐谷浑真真是一块儿战略要地,不管偏向哪一方,另一国多多少少都要受到威胁。

唐王朝、吐蕃、吐谷浑形势图。 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处境尴尬不说,夹在中间的吐谷浑不是很安分,早期曾多次骚扰唐朝的边境。公元634年,吐谷浑派兵侵扰凉州,太宗任命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前往讨伐。同年十一月,唐廷起用曾击垮突厥的李靖,集结六路大军攻打吐谷浑。 一年后,李靖攻破吐谷浑,慕容顺率众归附唐朝,成为唐王朝的属国。

偏偏在唐军两次讨伐吐谷浑之际,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入唐朝贺,求娶公主。这样来看,比起娶得佳人,松赞干布恐怕更想试探一下唐廷的态度。所以,求婚请求被拒绝后,吐蕃转而把气撒在吐谷浑身上,也就说得通了。公元639年,唐蕃松州博弈之时,吐谷浑赶忙向唐朝求娶公主,公元640年,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

博弈之下,松州战起,最终太宗同意和亲。经此一战,唐廷看清了吐蕃的实力,吐蕃也意识到自身无法久战的事实,双方主动握手言和,把更长久的兴立、更珍贵的发展机遇留给了彼此。

公元640年,得知唐廷许婚,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入唐,献上五千两黄金,各色珍宝无数,向唐王朝正式提亲。唐太宗欣然同意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还特意让江夏王李道宗护送。这样的情景被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妙手描摹下来,成就一幅享誉中外的《步辇图》。

《步辇图》卷,唐,阎立本作,现藏故宫博物院。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启程和亲,终于入藏,松赞干布亲自率兵迎接,见到李道宗,态度恭敬,行子婿之礼。自此,年仅十六岁的文成公主正式成为松赞干布的“赞蒙” (王妃) ,开启了在雪域高原上的崭新人生。

文成公主进藏,就这样作为双方和解与和平的开始,成为山脉两端、汉藏两族人民携手共行的开篇。

四十载守护: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入藏时,文成公主刚满16岁。终其一生再没有归过故里。几十载背井离乡,于这位大唐少女而言,难免忧思难抑、辛酸哀怨,但驻足于巍峨雪山之下,带着民族的期许与释然,文成公主同样选择了和解,出身皇室的她在千里之外的国度,守护起了另一方水土和另一群子民。

如愿娶得公主,松赞干布也时刻将李唐的友好记在心头。作为第一位与大唐皇室联姻的君王,他极为珍视此段姻缘,为迎接公主,倾举国之力在高原之巅筑起雄伟辉煌的布达拉宫,见到公主不喜吐蕃的“赭面”习俗,直接下令全国禁止。

布达拉宫。摄影/Shigatseapso,来源/图虫·创意

作为妻子和王妃,文成公主倾尽心力。据记载,前往吐蕃和亲时,公主带了极为丰厚的嫁妆,包括三百六十部佛经、三百多种金玉饰品、三百六十多种食品、两万多匹绫罗绸缎。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藏史记载,公主入藏前曾专门询问禄东赞,吐蕃的植被和作物,启程时特意载上了吐蕃缺少的蔓青等作物种子,一路上更是处处向当地百姓传授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自此,青藏高原上长起青稞、小麦和豌豆,人们还学会使用水磨。

《松赞干布遗训》等资料中还清楚记录着文成公主捎给高原的另一笔“宝藏”——先进的医术。治疗408种病的药物、100种医疗法、5种诊断法随同公主入藏,让曾饱受病痛折磨的吐蕃子民看到希望,汉地的《珍宝七十品》等25部医著被译成藏文,悄然促起藏医的勃兴。

作为虔诚的佛教徒,公主特意带上了释迦摩尼12岁身量佛像和数不清的佛教经卷,也正是在她的参与和帮助之下,巧妙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的大、小昭寺建成,大小佛堂兴起,为吐蕃子民寻得了新的精神寄托和祝祷祈福空间。

跟随公主入藏的数百位工匠更是为雪域高原注入了新鲜的成长血液,据推测,吐蕃的造纸、纺织技艺很大程度上和唐朝工匠入藏有着极大关联,甚至民间传言,日喀则的铜匠都认为自己的祖师,便是不远千里进藏的文成公主。

现代对文成公主兴建吐蕃的演绎。来源/《国家宝藏》栏目

夫妇齐心,两族携手,也换回了极为珍贵的和平与友情。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开始有意在吐蕃引进汉唐文化,不仅自己换上绸缎衣服,学习中原风气,还“遣诸豪酋子弟入国学,习《诗》《书》”,一时间,两族来往不断,互通有无,吐蕃人擅长汉学不再是奇事,唐人将吐蕃常见的马球运动玩得风生水起,也不再稀奇。

据载,从迎娶公主到松赞干布离世,吐蕃与大唐再无纠纷,反而时常相互报丧、吊祭、修好、会盟等。高宗即位后,松赞干布特意修书长孙无忌,极为真诚地许诺:“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面对松赞干布索取蚕种和其他工匠的请求,高宗欣然应允。令人唏嘘的是,公元650年,松赞干布离世。夫婿身死,不到三十岁的文成公主没有选择回到故乡,而是在雪域高原上,又守侯了三十余载。

如今,高原上青稞丰盛,大小昭寺香火不断,微风拂起,布满指纹的经筒会轻轻转动,记录延续千年的祝福和愿望,布达拉宫第六城北侧的法王洞里,文成公主的塑像被肃然供奉,与她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至今流传。

法王洞文成公主像。来源/《国家宝藏》栏目

参考文献:

[1]卜宪群总撰稿. 中国通史 3 隋唐五代两宋 大字本[M]. 北京:华夏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09.

[2]周伟洲,王欣主编. 丝绸之路辞典[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8.

[3]许嘉璐主编;黄永年分史主编. 二十四史全译 新唐书 第8册[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01.

[4]拉巴平措,陈庆英总主编;张云,石硕主编. 西藏通史 早期卷[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6.04.

[5]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青海省志 71 唐蕃古道志[M]. 合肥:黄山书社, 1996.09.

[6]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 青藏高原考古 第5册[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8.06.

[7]王云王等主编. 新唐书[M]. 商务印书馆, 1928.11.

[8](后晋)刘桒等撰.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05.

[9]王仲荦著. 魏晋南北朝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08.

[10]魏迎春,张旭.唐蕃松州之战探微[J].中国藏学,2016(01):132-138.

[11]刘洁.从唐诗和藏族文献歌谣看唐蕃联姻的影响及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08(03):148-154.

[12]唐建兵.汉唐“和亲”政策之比较——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为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1):74-78.

[13]彭祥琦.松州之战:唐蕃双方的首次试探[J].赤子(上中旬),2015(07):42.

[14]冯春术.图像背后的历史——从《步辇图》看文成公主入藏后初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5(04):94-95.

[15]张云.吐蕃王朝扩张策略之分析[J].中国藏学,2007(03):24-32.

[16]尕藏才旦.再论文成公主进藏对汉藏文化交流的促进及其精神的延续[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4):72-78.

[17]张云.吐蕃王朝扩张策略之分析[J].中国藏学,2007(03):24-32.

[18]何周德.小昭寺古今谈[J].西藏研究,1992(04):144-147.

[19]《国家宝藏》第三季2020.12.20,https://tv.cctv.com/2020/12/20/VIDEDPW1y8PyloqCuFSSxj2U201220.shtml

END

者丨念缓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排版 | 孙蔚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