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秋冬,苏德战场上,几百万德军在三个方向发动了著名的“台风行动”,但顽强的苏军不仅顶住了德军犀利的进攻,而且在随后的大反攻中将其击退170公里至250公里,一举扭转了自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此时,已被德军围困近3个月的列宁格勒还在苦苦支撑,255万苏联军民的状况越来越糟糕。远在莫斯科的苏联统帅希望苏军的大反攻,能够一举解除列宁格勒的围困。然而,在这场包围与反包围的战役中,德国武装党卫军却因此一战成名。
围困中的列宁格勒。
战争爆发以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按照“巴巴罗萨计划”进攻列宁格勒,尽管在最危急的时候,“救火队员”朱可夫阻止了德军攻势,但并未彻底消除危险,德军还是对该城形成了三面包围,仅有拉多加湖的一边与外界保持着水上联系。
由于芬兰“有条件的”参战,并且未看到德军迅速击败苏联,其从列宁格勒以北、拉多加湖两侧进攻的15个师不愿进一步采取行动;再加上德国元首将战略重点移向莫斯科,精锐的突击力量均被调走,对列宁格勒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
随着德军“台风行动”的实施,德国元首也加紧了对列宁格勒的围困,命令勒布元帅出动全部约2个军的机动部队,绕道东南进攻150多公里外的季赫温,不仅摧毁了为该城提供物资的供应基地,而且彻底切断了通向拉多加湖的铁路干线。
也就是说,季赫温的丢失意味着列宁格勒成了一座孤城,苏联人只得另辟蹊径,开辟了一条长约200公里的公路,而这条狭窄又险象环生的公路,平均每天损失100辆汽车,每辆汽车只能行驶35公里,一个来回需要14天,代价十分高昂。
即使无数的司机死在拯救列宁格勒的路上,每天的运输量仅为600吨物资,这对粮食紧缺的255万苏联军民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每人每天的粮食配给标准仅为200克,粮荒导致大批市民死亡,就连军人也有约15%由于营养不良而失去战斗力。
面临比莫斯科更艰难的列宁格勒,苏联统帅并未打算放弃,而是集中了能集中的所有部队约20万人,对孤军深入的德军形成包围之势,但依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直到12月5日德军被迫转入防御,苏军开始大反攻,列宁格勒才有所好转。
德国武装党卫军一战成名。
1941年12月5日,列宁格勒的气温骤降至零下35度,极不适应恶劣天气的德军被迫转入防御,而就在这一天,苏军的大反攻首先从这里发起。猝不及防的德军面对蜂拥而至的苏军骑兵和滑雪兵,只得丢下坦克和大炮仓皇撤退、狼狈不堪。
仅过4天,德军就放弃了季赫温,退回到了原来的出发地。而苏军不但重新夺回为列宁格勒提供物资的供应基地,而且拉多加湖的水面已上冻,冰上交通线开始运行,运送物资和撤退市民的汽车不分昼夜的运输,大大缓解了列宁格勒的困境。
不过,苏军并未就此收手,继续向撤退中的德军发起进攻,并冲向列宁格勒拟将该地区的德军“一口吃掉”。面对苏军的合围企图,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请求撤退,却遭到德国元首的拒绝。不能忍受“瞎指挥”的勒布,旋即提交了辞呈。
于是,近10万德军在杰米扬斯克被包围在一个长约60公里、宽约30公里的地区内,这是苏军自开战以来包围的、最大的德军重兵集团。而坚决不撤退的德国元首,决定通过空中运输,加强包围圈里德军的实力,打造所谓的“要塞”战术。
德军600多架运输机不断地将物资、弹药运往包围圈,尽管德军的处境依然艰难,但还是抵住了苏军的进攻并坚守了3个月。随着突围的时机成熟,位于包围圈“袋口”处的党卫军第3师——“骷髅”师,与合围外的4个师里应外合夹攻苏军。
苏军预感到德军要突围,不仅对其集结地域发动了猛烈炮击和空袭,而且加强了该地区的防御,党卫军第3师经过苦战16天,终于打开了一条宽4公里、长40公里的狭窄通道,苏军试图围歼德军的一切努力“泡了汤”,并为此损失了24.5万人。
在这场突围战中,不顾及伤亡的“骷髅”师表现得异常凶勇,尽管全师只剩下6700人,却深得德国元首的赏识,并坚信武装党卫军比陆军更能胜任他赋予的作战任务。从这时起,武装党卫军的规模开始迅速扩大,优先配备最新式的坦克。
看来,有“信仰”的军队,战斗力更强。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