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东吴为何还能支撑17年?全因此人坐镇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蜀汉灭亡后东吴为何还能支撑17年?全因此人坐镇

公元264年,也就是三国蜀汉灭亡的第二年,东吴第四代君主孙皓继位。初登帝位,孙皓抚恤百姓、明章之治、内政修明,看上去是一位圣明之君。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原形毕露,变得骄奢淫逸,暴虐治国。

为了享受,孙皓大兴土木把都城迁往武昌。为了追封自己的父母,他不惜逼死孙休妃太后。为了让宠信的人当丞相,他又杀害劝谏的骠骑将军张布。一时之间朝廷震动,百姓哀叹,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个皇帝,看来吴国无望了。

按理说,内有孙皓这样的暴君,外有司马氏虎视眈眈,吴国绝不可能长久。

但历史却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东吴居然独自支撑了17年。而背后的原因则是因为一个人——陆逊之子陆抗。

蜀国灭亡之后的几年里,晋国并没有急于攻克吴国,毕竟刚刚经历大战,需要休养生息,加上吴国皇帝昏庸无道,这就让魏国稍微放松了些警惕。

然而在公元270年,吴国左大司马施绩去世,作为镇军大将的陆抗就开始接替施绩的各个军事之地。当陆抗视察之后大为恼火,施绩的许多军事安排都很草率,甚至是将自己置于险地。

此外吴主孙皓暴虐施政,只顾享乐。因此陆抗不顾危险向孙皓上疏,按照当时天下的时局,陆抗拟出了十七条意见,若能按照此意见施行,可保吴国和平安稳。

时至今日,陆抗所说的十七条意见已经无从查考,但上疏的部分内容可从一些史籍著作中窥见一二。

陆抗认为,军事上人多可以战胜人少。而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安定和谐的一方,可以战胜危难多事的一方。历史上六国被灭,项羽之败皆是如此。而如今我们吴国,虽然有长江以及高山等天险作为屏障,但百姓无依,政务衰落,若长久下去,这小小的天险也就无法守护吴国的土地了。况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上去是守护家园的天险,若将来敌军率水陆两军沿长江而下,那时我吴国危矣。

陆抗说的一点没错,十多年后,晋朝就是率领水陆两军依靠长江顺流直下,一举攻破了吴国。

可惜的是,昏庸无道的孙皓根本听不进去,可保吴国平安的十七条策略,就这么沉没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不过陆抗并没有放弃,既然君主不听劝,那么就自己来。

此后陆抗加强沿江的防御,尤其是荆州以及西陵等大部分地区,增设了精锐部队和强化版武器装备,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事。

在两年之后爆发的西陵之战,不仅印证了陆抗的军事思想的正确,也让晋军在之后的几年里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年晋武帝下令,在蜀地打造了大量战船,制造战船时被削下来的木屑和木片顺流而下,甚至遮蔽江面。陆抗一看便知,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司马氏开始打吴国的主意了。

就在陆抗积极准备迎战的节骨眼上,吴国西陵的守将叛变降晋。晋武帝很高兴,准备派人前来接管西陵。

西陵是军事要地,绝不能落入敌人之手。陆抗连忙领兵出征包围了西陵。晋国方面则派出以名将羊祜为首的三路大军前来营救。

根据古籍的记载,当时陆抗率军三万,而晋军的三路大军足足八万之众,这还不算西陵城中的叛军数量。面对这种局面,陆抗采用了“画地为牢”的策略。

陆抗先以西陵为圆心画圈,向外筑起高墙直至故市(古代地名),之后围西陵而不打,让晋军着急救援。

此时再有一个人前去告知吴军的弱点,而陆抗又偷偷将弱点加强。果然,晋军大败而逃,西陵叛将见状只能投降。

经此一役,陆抗名声大噪,被加封为大司马。而晋国大败之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说到三国后期的人才,人们往往都喜欢提到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但他辅佐的刘禅虽然无才,却并不荒诞,姜维可以放开手脚而无顾忌。但即便如此,姜维还是眼睁睁地看着蜀国灭亡。

陆抗则不同,他辅佐的孙皓独断专行,暴虐成性。而陆抗夹缝中还能稳操胜券,尽管他在公元274年去世,但他生前布下的防御系统,让晋军久久不得逾越。要不是孙皓过于荒诞,致使后来的吴国臣民无心出力,不然吴国或许还可以多撑几年。

所以说,东吴的这17年,若不是陆抗坐镇,恐怕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吴书》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