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国外交天团为世界播放了一部中国爱情片
热文
历史 > 热文 > 正文

1954年中国外交天团为世界播放了一部中国爱情片

近日,为期两天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安克雷奇结束。这场吸引了全世界瞩目的中美“交锋”,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争相报道,有媒体称:“这次坦诚深入甚至带有火药味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无疑会在双方交往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这也让人想起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无论是在新中国外交史还是在战后国际外交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初登国际舞台,整齐统一、简洁明快、干净利索的中国外交官代表团,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注意。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日内瓦

周恩来: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

1953年9月28日,苏联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10月8日,周恩来也发表声明,赞成这一提议。

1954年4月26日,新中国受邀参加的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由苏、美、英、法四国发起,议题是讨论朝鲜和当时法属印度支那的停战问题。

会前的4月19日,中国政府任命周恩来为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

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基本策略: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并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帝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彼时,世界仍处于冷战中,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印度支那三国抗法战争进入尾声。在这样的国际条件下出席会议,只能边走边看,随机应变,寻找对策。周恩来说:中国对会议既不抱过高的奢望,但也要力争取得某种成果。

出发前,周恩来召开代表团全体成员会议。他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有经验,但那是野台子戏,那是无法无天,什么也不怕,闹翻了也就那么回事,当然,我们谈判还不是为了闹翻。就是说,那时我们进行谈判的范围小,有什么就谈什么。中国是一个大国,到日内瓦是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

本着基本策略,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同时开辟了两个战场,一是在会议之内,一个在会外。同会场内充满火药味的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相比,会外的活动则显得平和、儒雅,彬彬有礼之中透着机敏和睿智。

1954年日内瓦会议场景

一份独特的周恩来个人简历

1954年4月24日下午3时,周恩来一行抵达日内瓦机场。周恩来第一个走出机舱,他身穿大衣,右手举过眉梢,微笑着向前来迎接的人们致意。

紧随其后的是外交部副部长兼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外交部副部长兼中联部部长王稼祥和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李克农,随后是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顾问有雷任民、师哲、乔冠华、陈家康、柯柏年、宦乡、黄华、龚澎、吴冷西、王倬如、雷英夫……一支集中了新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官队伍。

为唱好这出“文戏中有武戏”的正规戏,代表团出发前周恩来交代:给每人做两套服装,一套是灰色的西装,一套是中山装。媒体当年的报道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为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连手提箱也都相似……”

在日内瓦机场迎接的记者,现场不仅收到了周恩来的机场书面声明,还从中国代表团新闻宣传组得到了一份独特的有关周恩来的介绍材料,这是一份1800字左右的中英文对照的书面简历,上面写道:“周恩来(生于1898年),中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这封中国代表团许多成员都未见过的个人简历,是经中共中央直接批准,由中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李克农起草的。意在通过宣传周恩来而宣传新中国。

日内瓦会议中的周恩来

接待外国记者周恩来提出了5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共有700多个文字记者和600多个摄影记者及广播、电视记者前来采访。他们分别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周恩来对接待外国记者提出了5项原则指示:来者不拒,区别对待;谨慎而不拘谨,保密而不神秘,主动而不盲动;记者提问,不要滥用“无可奉告”;对于挑衅据理反驳,但不要疾言厉色;接待中,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结交朋友。

中国代表团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后,代表团新闻办主任熊向晖向周恩来汇报说,台湾中央新闻社驻巴黎记者王家松提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请求已被拒绝,并向周恩来建议,与日内瓦会议所设的“记者之家”进行交涉,追缴王家松的记者证。

周恩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熊向晖说,中央社是台湾的官方机构,要警惕他在日内瓦搞“两个中国”。周恩来却说:“不能抽象地讲警惕,警惕要有事实根据。没有事实根据的警惕是主观主义,就会变成自己制造紧张,给工作造成损失。”

周恩来还特意关照:在我们的记者中找一位便于同王家松接触的人向他做些解释,告诉他今后如愿意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欢迎,有什么困难我们可以酌情帮助。但是要注意,同他接触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过头,要顾及他的处境,不要使他为难,更不能让他丢掉饭碗。

有了周恩来的这番安排,王家松在日内瓦的活动自然轻松了许多,也大着胆子和中国代表团成员接触。

1954年,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和平国际会议

一部中国爱情片只用了一句说明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新闻办成员特别关注西方记者的报道和言谈。当周恩来得知有一位美国记者说,在日内瓦看不到共产党统治下几亿中国人的“悲哀和愁苦”时,立即指示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

一名瑞士记者看过纪录片《1952年国庆》后,在报道中说:“当全副武装的中国军队和手捧鲜花的姑娘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跨过日内瓦的银幕时,西方和东方的无冕之王们都情不自禁地一起发出轻轻的赞叹声。”

为让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周恩来又安排播放中国爱情片——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熊向晖接到指示后,心里暗暗打鼓:《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越剧,老外们怎么能看懂呢?熊向晖连夜写了一份长达15页纸的影评,从背景、意义、演员阵容、对话台词等方面都用英文做了详细的说明,报给了周总理。

周恩来看了一眼厚厚的影评,皱了皱眉头说:“向晖啊,我们这是给老外看,你这内容虽然很详细,但他们不懂我们的文化,不一定看得懂啊。”他凝神沉思了一会接着说:“只要给这部电影取个恰如其分又特别有吸引力的名字就好了,你只需在请柬上写‘请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就行了,其余不必做过多解释。”

影片放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对爱情的诠释。一名印度记者看后惊叹:“新中国成立不久,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说明中国的稳定。这一点比电影本身更有意义。”

周恩来还曾会见并宴请了卓别林,除了请他欣赏了中国影片《草原上的人们》,还托王倬如将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带给卓别林,卓别林看后说:“影片好极了,希望你们多拍这类片子。”

周恩来与卓别林

周恩来巧妙地运用公共外交的形式向世界展示新中国,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在日内瓦会议结束时,旧中国的资深外交官顾维钧评价说:“中共已经最大限度地利用出席日内瓦会议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观察者网、环球时报、中国网、《党史纵览》、《周恩来公共外交访谈录》)

编辑:王海荣

程序编辑:朱向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